却说高俅被开封府跌配出界,来到了淮西临淮州,投奔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因哲宗大赦天下,高俅得以回乡,柳大郎又把他推给汴梁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董将士不敢收留,则把高俅转荐给小苏学士……。
但凡读过原著的,都认定书中的小苏学士就是苏东坡。历史真实中,高俅确实是苏轼的小史,但是,《水浒传》中的小苏学士却不是实写的苏东坡,这个人物与柳大郎、董将士一样,都是为隐藏历史真相而借喻或者虚构的人物。
那么,《水浒传》中的小苏学士究竟是谁,临淮州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汴梁生药铺的董将士又是什么人呢?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高俅是帮闲,也就是闲汉,柳大郎也是闲汉。后文书中,梁山好汉白胜、邹渊是闲汉,铁笛仙马麟则是“小番子闲汉”。“闲汉”一词在书中多次出现,高衙内、殷天锡的跟班都是“闲汉”。那么,“闲汉”是什么意思呢?
柳大郎是“开赌坊的闲汉”,高俅曾“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是个赌博的帮闲。因此,欲知“闲汉”是何意,就得搞清楚《水浒传》中的“赌坊”是什么意思。书中到处有赌坊,这自不必说,白胜好赌,暴露了生辰纲。邹渊出场,从登云山下登州,去的是顾大嫂开的赌坊……。《水浒传》中为何写了很多赌坊呢?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十五,朱元璋在文楼问朱标最近讲史官讲的是哪段历史。朱标答道:“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朱元璋问:“此曲直孰在?”朱标答:“曲在七国。”朱元璋反驳道:
“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

朱元璋认为,汉初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与吴王世子下棋,以棋盘杀了吴王世子。再加上晁错削藩,激怒了吴王,因而挑起了七国之乱。这番话,是为其恢复周制,“封建诸子”张目。果然,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了十大藩王,其中九家是皇子亲王,另一家,则是《石头记》中主写的靖江王。
《水浒传》开篇词中有一句:“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说的就是朱元璋如此评议汉初七国之乱。“吴学究说三阮撞筹”这段故事中,阮小七“身上穿个棋子布背心”。阮小五当时正在赌博,吴用见他时,“里面匾扎起裤子,上面围着一条间道棋子布手巾”……等等情节中的“棋”,都是隐写的这段“赌坊”历史。
如此,“閒漢”之喻也就昭然若揭了。《说文解字》:“隙也。从門从月”,月在四大名著中,都是大明的隐喻符码。“閑”,门中有木,寓意朱家木字辈的皇帝,《水浒传》中写的是朱棣。汉,指的就是汉初,以七国之乱比喻大明藩镇之乱。“前王并后帝”,指的是燕王火并了建文帝,又暗写朱高煦要并掉朱瞻基。
朱棣是朱允炆之叔,先封燕王,是为“前王”,朱允炆是侄,若以朱家字辈论,应当是木字辈之后才能做皇帝,故而是“后帝”。朱高煦、朱瞻基也是这样的关系,大明之叔朱高煦就是汉王。

淮西临淮州隐写的是大明祖贯之地,因为柳大郎而隐喻了南京。柳大郎名柳世权,柳,在书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符码,是以南方朱雀七宿中的柳宿暗指南京。二十八宿中的朱雀七宿全部写在了书中,比如,梁山好汉总爱冒充姓张的,梁山好汉都上应天“星”、其中有井木犴、赤发鬼、解珍(轸),林冲则是小张飞,隐含翼宿。
柳世权是开赌坊的柳大郎,那就是朱元璋。世权,寓意世袭皇权,又是朱元璋出世的暗写,还蒹写了朱棣。权,是黄桦木,又称“黄英”。陈氏太后梦见在“舍南麦场”得黄冠赐冷香丸,子丑之时就生下了朱元璋。黄冠隐写的是黄帝,朱元璋自称他的皇位是黄帝所授,与高阳氏颛顼帝齐位,所以自称“高皇帝”,《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便是此喻。
权,又是木字辈,“木雚”之“雚”状若芦苇,书中的117处“芦苇”,隐写的就是女娲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前面的文章中,解读了《水浒传》中隐藏的女娲补天,所指就是大明。后来的《西游记》、《石头记》效仿施耐庵,也以此神话寓意朱明兴亡。

话说高俅在临淮州柳大郎家“一住三年”,朱棣之藩前,确实在凤阳“锻炼”了三年,然后就之藩了。接下来的故事,讲的就是燕王之藩历史。
高俅遇赦要回汴梁,柳世权“却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士家过活。”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梁城中的金梁桥,《水浒传》则借喻为梁山,隐写永乐迁都。前面的文章中讲过,金,是大明朱家隐喻,梁,即梁山,桥,为“乔木”。后文书中,多次写到“桥”,都是永乐迁都的寓意。梁山好汉“时迁”,写的就是永乐迁都。
金梁桥下有一家生药铺,掌柜的名叫董将士。阳谷县中,也有一个开生药铺的,名叫西门庆。“西门庆”是何隐喻,后面再讲,而“生药铺”却是写的永乐。
“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因此,施耐庵以“生”、“进”写了王升、王进父子。草、木即草胎木质,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曹谐音“草”,木,指的就是朱家五德之木字辈。藥,草乐,生藥,寓意永乐登基。
董将士,董,草重。將,由“爿”“月”“寸”组成,其中隐藏了“明”。爿为肉案,后文书中有郑屠等屠户,专卖“朱”肉,肉做与肉有关字的部首,就写成“月”,比如“腰”、“肾”等。月,就是四大名著中大明的隐喻符码。

寸,即“三寸钉,谷树皮”之武大郎。武大郎这个人物绝对隐藏大明机密,讲到阳谷县故事时,再来揭秘其中的隐喻寓意。
董,隐藏了重八之“重”,草安在“將”上是“蒋”,南京古称蒋州,蒋门神,指的是镇守南京皇城城门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徐达之子徐增寿,这三人都是朱棣的“李应”。
将士之“士”,一为谐音“豕”,也就是朱(猪)。二则谐音“逝”,董将士即“董将逝”,大明太祖“闻雨儿喜形于色,遂崩”,朱允炆、朱棣终于等来了一场“及时雨”,削藩、靖难,大明藩镇之乱在朱元璋故去一年之后爆发。
碍于柳大郎的面子,董将士假装欢天喜地收留了高俅,却又知道高二是个什么样的人,若是留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董将士便思量出一个缘由,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
董将士对高俅所说的话,隐写了《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自述的一个授“真人服”之梦。这个梦在讲洪太尉到龙虎山三清殿时已经讲过,梦境中,朱棣把自己比喻为三清中的上清,“皂衣短袖”、“露首及两肱、两股,首戴一龟”,由东南而往西北,怒目而去,要夺朱元璋手中的“真人服”。朱棣认为,他就该穿上朱元璋手中捧着的皇袍。所以,董将士特地“将出一套衣服”打发高俅。

北京——南京,正是西北对东南,高俅被“跌配”就是从藩地到南京,穿上了真人服,十八年后迁都。所以,董将士只留高俅“十数日”,说他家只是“萤火之光”。萤,腐草所化,这个字在《石头记》中有解读,是李绮出的一则灯谜,“萤”猜一字,谜底是“花”。花,即草化,是“曹化”的谐音,隐喻大明朱姓因曹姓而得——这其中的隐喻寓意,早就讲过,因此,后文书中的高衙内是花花太岁,书中有花和尚、花村刀笔吏、一枝花……。
萤,又是“淫”的谐音,以女娲炼石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暗喻洪武。又谐音“寅”,大明太祖驾崩于戊寅年,《水浒传》中早就写到了“虎兔相逢大梦归”。阳谷县的故事中,将直接写到“戊寅”年太祖崩,建文削藩,建文元年燕王起兵。
因为“萤”,董将士就把高俅推荐给了小苏学士。那么,《水浒传》中的小苏学士是不是实写的苏轼苏东坡呢?

说小苏学士之前,先讲讲“梁山泊吴用造假信”中提到的“苏黄米蔡”中的“苏”。因为《水浒传》,书法家便有“宋四家”之说,其中的“苏”指的就是苏东坡。但是,施耐庵却不是实写的苏东坡,“苏黄米蔡”也不是书法家,而是大明的隐喻。
“蘇”,草魚禾。草即曹,“燕尾与鱼尾相似”,隐藏燕王。魚,谐音“禺”,禺是一种长尾猿猴,隐喻建于猴年(戊申)的朱明。禾,“木也”,就是木字辈的朱棣。因为《水浒传》,《石头记》中多次写“髯苏”,多出暗引苏东坡的诗文以喻大明灭亡。比如《海棠》、《赤壁》等。
苏,不是实写的苏东坡,而是赋予其深刻的隐喻寓意。如此,高俅所见之小苏学士,也就不一定是苏东坡了。
《挥塵后录》中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水浒传》并没有说高俅是小苏学士的小吏,而是由虚构人物董将士举荐来到小苏这里的。这就交代了这段故事只是借用了苏东坡与高俅的一段经历,要隐写真实历史了。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苏”父子,苏洵是父亲,苏轼是长子,苏辙是次子,“小苏学士”应当是苏辙。苏辙,字子由,“燕之北鄙曰由”,由,本义是指树木抽发新枝,此“小苏学士”写的是“由”,与“蘇”同喻,都指燕王朱棣。

董将士写了书简,使个人引高俅到了小苏学士府上。小苏学士看了书简,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也就容不下他了。小苏学士只留高俅住了一夜,就写了一封推荐信,把高俅送到了驸马王晋卿府里。
实际上,高俅做苏轼的小史时间不算短,苏轼把高俅送到王晋卿府里,并不是因为高俅是帮闲浮浪之人,而是苏轼遭谪贬怕耽误高俅前程。高俅发迹后,不忘旧主,“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
政和年间,高俅曾作为刘仲武德副将,参与了对西夏的作战。此后,极力举荐刘仲武之子刘錡为大将,成其一代抗金名将,与岳飞、韩世忠等齐名于当时。
显然,《水浒传》中的高俅不是历史真实中的高俅,这一点,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但是,苏轼把高俅推荐给王晋卿,又因王晋卿而得宠于端王,宋徽宗把高俅抬举到太尉,这些情节却有历史记载。

那么,《水浒传》中的小王都太尉、端王宋徽宗难道都是隐写的明朝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