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释贯通13:宠辱若惊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2-06 14:54:39
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1.三棱心通译

得宠与受辱皆会扰乱心神,重视大患的根源在于将自身利益看得过重。

何谓“宠辱若惊”?受宠是处于被动,得宠时惊喜,失宠时惶恐,这便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过度执着于自身性命与利益;若能超脱此身,又何来忧患?

因此,唯有将天下视为己身般珍视者,方可托付天下重任;唯有爱天下如爱己身者,方能承担天下之责。

13.2.字词章句释义

13.2.1.关键词辨析

“惊”:“得之若惊”为“惊喜”,“失之若惊”为“惊惶”,二者统合为“惊扰”。宠辱的本质是外界的价值判断对内心的扰动。

“宠为下”:传统解读者常将“宠”与“辱”对应上下尊卑关系,宠乃上对下,辱乃下对上,但此说非常牵强,易陷僵化,且只是在文字表意上打转转,与章节主题关联不大。我认为,此处“下”应解作“被动接受”——宠辱皆是外界施加于己的被动状态,而非单纯的等级关系。

[玫瑰]在《道德经》中,“上、下”被用作主动、被动的含义不止此处,比如:上善若水,即可理解为主动向善(追求更好的治理或处世方式),而不是上等的善;上士、中士、下士,即可理解为是否主动践行所闻之道,上士能勤而行之,下士却做不到,这里的上中下并不是按什么标准划分人的等级;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得,上仁、上义、上礼,这里的上下也不能理解为上等、下等,而理解为主动和被动之意或更合情理,也更容易贯通文字语意,感兴趣者可关注,到时我们再细讲。

“身”的广义性:“身”不仅指肉体,更可延伸为“切身利益”或“自我生存逻辑”。世人多以己身为重,而圣人能“忘身”以利天下,故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13.2.2.抓住三点来理解本章:

一是抓住“无为”来理解:

本章仍然是在讲“无为”,是“无为之避坑指南”的第10个“不”:不惊。

二是抓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理解:

承接第十二章对“五色、五音、五味”等欲望之“有”的批判,本章进一步探讨如何处理他人施加的“有”(如宠辱、人际态度)。

在上一章中,我们分析道: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这些都是我们的“心”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心”中的映像,是主观形成的好看、好听、好吃、好玩、好贵……的名、概念、认知、想法、欲望、追求。这些东西叫做“有”。

那么在本章中,“宠”和“辱”——其实还包括很多很多,来自你周围的社会关系,诸如父母、儿女、朋友、亲戚、领导、下属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是他们的“心”对你产生的反映,是你在他们“心”中的映像,是他们的主观产物,是他们的“有”。

对于你“心”中的“有”,你的处理方法是“去彼取此”,即:不要偏执于表象,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在第40章的表述是“弱者道之用”,即要弱化你心中产生的概念、想法、逻辑、思维、思想对你的控制;而对于别人“心”中的“有”,到达你的“心”中的时候,你就不要把把它当做“有”看待了,你自己的“心”中所想还没法化解呢,还要承受来自他人的干扰,这不是“双重干扰”吗?所以我们要把他人的“有”当做“无”,这在第40章的表述是“反者道之动”,从“有”反回到“无”,或者是对“有”进行反思、反馈。

对己之“有”:需“去彼取此”,弱化主观执念(弱者道之用);

对人之“有”:需化“有”为“无”,避免双重干扰(反者道之动)。

三是抓住“价值观平台思维模式示意图”来理解:

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章节中的“价值观平台思维模式示意图”了吗?老子给我们指了一条“道”,我们可称之为“情绪平台价值转移”:人都是有情绪的,都是有喜怒哀乐的,一个人,如果善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高维升级,将“自身”与“平台”进行深度捆绑,那么他的情绪就可以转化为价值,就不再为自身的鸡毛蒜皮惊惊乍乍,此即“后其身而身先”——淡化私利,托举众生,方成“天下式”。

非常现实的现实意义

不要认为“宠辱若惊”离我们很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时时面对。比如屏幕前的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估计还在为点赞、评论、粉丝数所左右,得之则喜,失之则忧,这何尝不是“宠辱若惊”?我们若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评价(外界的“宠辱”),心神必被扰乱。老子提醒我们:“何谓贵大患若身?”——跳出“被审视”的被动角色,回归本心,方能摆脱焦虑循环。

在职场竞争中,许多人将升职、薪资视为“身”(核心利益),患得患失,身心俱疲。老子反问:“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将视角从“小我”转向“大我”(如团队使命、社会价值),许多纠结自然消解。正如“情绪平台价值转移”,基层员工若以公司发展为己任,反易脱颖而出。

作为父母,常因过度关注子女成绩(“贵大患若身”)而焦虑,亲子关系紧张。真正“爱天下如爱己身”者,不会以控制换取安全感,而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构建支持性环境(“托举之手”),反而能滋养更健康的关系。

老子“化有为无”的思想,与现代正念疗法强调“觉察而不评判”异曲同工。当他人批评(“辱”)或赞美(“宠”)袭来时,不急于认同或抗拒,而是观察情绪如云卷云舒。此即“反者道之动”——让外界的“有”在内心归于“无”,保持内在稳定。而流行的成功学鼓吹“自我实现”,却让人陷入“必须成功”的执念。老子提出“无身”并非否定自我,而是超越“小我”的局限。正如《复仇者联盟》中的钢铁侠,最终选择为集体牺牲——真正的英雄,恰是能“忘身”托举众生者。

2 阅读:21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