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乡关路渐迷,归心似箭又迟疑。
青山依旧人非昨,绿水长流梦已移。
1954年春节前夕,离家7年的朱彦夫,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张家泉村,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他的心头生出一种“近乡情怯”之感。
因为,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被冻掉了四肢,还失去了一只眼睛,成了个残疾人。
很快,就有乡亲们看到的他,那个表情如同见了鬼一样,因为早在1951年,他家就收到了他阵亡的消息,他的母亲,还给他立了一座衣冠冢。
当时,他的母亲趴在衣冠冢上失声痛哭的样子,村民们还历历在目,老人家一句:“儿啊,为了和平,值呀!”,更是让村民们跟着落泪。
听朱彦夫解释,说自己当时受伤昏迷,后来被救活了,村民们开心了,敢上战场的就是英雄,只要活着回来就好。
在村民们的围绕下,朱彦夫朝着自己家走去,见他戴着假肢走的艰难,就有热心的村民想要搀扶,但却被朱彦夫拒绝了。
他这次回来,可不是要拖累乡亲们的,而是要想办法改变村子贫穷落后的,岂能要人搀扶?
拖着沉重的假肢,朱彦夫一步步走到了自家门口,当看到大门上挂着的“烈士烈属光荣”的牌子,他眼眶一热,差点落下泪来,当初母亲听闻自己死讯,该是多么绝望伤心啊!
“娘,我回来了!”,哽咽着喊出这句话,朱彦夫再也忍不住,一下子跌坐在院中,泪流满面。
很快,一个苍老的妇人,颤颤巍巍从屋里走了出来,当看清院子里这个没胳膊没腿,如同肉球一样的人竟是自己儿子,老人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老人家醒来后,并没有问朱彦夫,他的胳膊腿是怎么没的,而是含着泪问:“你这个样子,还回来干什么?”。
这话,让朱彦夫心头一痛,但他并没有怪罪老母亲,而是告诉她,自己之所以放弃荣军院的生活,就是想回到老娘身边,好侍奉她老人家。
“娘身板不好,也活不了几年了,怕是养活不了你,你……还是回荣军院吧!”。
“绝情”的话,如同一记重锤,再次敲到了朱彦夫心上,然而,他并没有离开,还是在家里住了下来。
令朱彦夫没想到的是,老娘真的是铁了心赶他走,为了逼他回到荣军院,老母亲不和他住一个屋子,除了给他送一点吃的喝的,竟一句话都不跟他说!
母亲的态度,让朱彦夫有些伤心,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母亲,竟会变成这个样子。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们家实在太穷,老母亲逼他回荣军院,也只是想让他多享“几年福”。
朱彦夫是山东淄博沂源县人,自他记事起,家里就穷苦潦倒,为了活命,小小年纪,他就被母亲带着四处乞讨,年纪稍大一点,他就被送到了地主家干活儿,活的如同牛马。
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们家的日子更艰难了,他姊妹7个,就有4个病饿而死,实在活不下去了,父亲去参加了八路军,最终在朱彦夫10岁那年,战死沙场。
受父亲的影响,朱彦夫也接触到了一些八路军的同志,知道他们是为穷苦人打天下,早早便立志从军,要帮着穷人们争一条活路。
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朱彦夫兴奋不已,他本欲参军,但却被老母亲拦了下来,因为,他才13岁年纪太小。
在苦苦煎熬中,时间来到了1947年9月,14岁的朱彦夫再也忍不住了,他偷偷瞒着母亲,参加了解放军。
战争,是残酷的,但也令人迅速成长,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朱彦夫便参加了上百次战斗,每次战斗,他都是拼杀在前,炸碉堡、拼刺刀,从不畏惧。
因为表现优异,在解放战争中,他三次被记功,在一众士兵中,也算是佼佼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前线的朱彦夫听说,家里在土改中分了房子分了地,是激动不已,这下子,日子有奔头啦!
当时的朱彦夫,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战争赶紧结束,自己好回老家侍奉老娘,她困苦了一辈子的她,也可以过几年舒心日子。
谁成想,国内的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朝鲜半岛烽烟再起,为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能有个安稳的外部环境,身在祖国最南端的朱彦夫,跟着部队跨山涉水,来到了最北端,然后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
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长津湖战役,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下,与装备精良的敌军,展开了250高地争夺战,战至最后,朱彦夫所在的连全部牺牲,只剩他一人坚守阵地。
在战斗的第三天,一颗炮弹落在了他的头部,他的左眼被炸飞,昏死了过去。
等再次醒来,已是93天之后,此时的他,正躺在西安的一家医院。
当用重创后,视力下降到0.3的右眼,看清自己的样子,朱彦夫发狂了,他哭喊着要重回朝鲜战场,要向敌人讨回自己的胳膊腿。
等冷静下来后,朱彦夫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没胳膊没腿,自己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他才19岁呀,往后的人生路长着呢!
绝望之下,朱彦夫想到了死,只要死了,就不会拖累医护人家,不会浪费国家的宝贵资源。
某个深夜,趁病房没人,朱彦夫悄悄睁开眼,他从床上,爬到了旁边的病房柜,准备从病房柜爬上窗台一跃而下。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朱彦夫都做不到,他一不小心摔了下来,惊动了医护人员。
经常照顾朱彦夫的护士,见他寻死,是泪流满面,哭着问他:“我照顾了你这么久,你一口一个姐姐,这样做,对得起你这个姐姐吗?”。
医院领导闻讯赶来,也是痛心疾首:“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做了47次手术救回来的,你知道为救你输了多少血?你有什么资格自杀?这是对国家、亲人的背叛!”。
医院领导的这话,让朱彦夫幡然醒悟,他伤的那么重,医生们都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了,难道没手没脚,就真的活不下去?
后来,有人送了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看望保尔柯察金身残志坚的故事,朱彦夫重拾生活的信心。
他开始尝试着独立,尝试自己穿衣吃饭喝水,尽量不麻烦医护人员。
看着朱彦夫的变化,医护人员脸上也有了笑脸,等他病情好一些后,便被转到了山东的荣康院休养。
为让朱彦夫生活的好一些,国家还给他配备了专护,专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这份厚爱,让朱彦夫受宠若惊,也让他觉得心中惭愧,自己还不到20岁,难道就躺在功劳簿上享福?让国家供吃供喝,养活一辈子?
朱彦夫不愿意,于是,他开始思索,以自己的残破之躯,能干些什么!
思来想去,他觉得回自己的家乡最合适,一来,回去可是侍奉老母,二来,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他也想改变家乡困顿的面貌。
打定主意后,朱彦夫就不断申请回乡,然而,荣军院却不同意,他是重度残疾,回到家乡,怎么生活?
可朱彦夫是真的不愿坐吃等死,在他的一再坚持下,荣军院才同意送他回家,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母亲的举动,虽让他有些受伤,但也更加激发了他独自生存的意愿。
一天傍晚,他艰难的走到母亲房间,对屋子里的母亲喊道:“娘,荣军院的人来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门锁上吧!”。
屋子里的母亲应了一声,转身离开的时候,他听到了母亲的呢喃:“老天爷,保佑俺儿活的好好的……”。
老母亲不知道的是,朱彦夫并没有走,而且偷偷躲进了他住的那个屋子里的一个破筐里,听母亲锁了房门,他悄悄爬回了土炕。
他这是要开始“闭关”练习生存能力了,他给自己准备了一桶井水,十几斤地瓜干,要么学会独立生存,要么就饿死!
他在这个小屋里,待了十几天时间,他练走路,练切菜,练一切生活技能……
这个地瓜干,没什么营养,练到最后,朱彦夫已是虚弱不堪,他甚至没力量拍门求救,只能躺在地上等死。
也许是老天不忍看着这位革命功臣就此死去,在他生命垂危之时,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武宪德竟然来他家找他了。
原来,自朱彦夫回家后,武宪德便一直牵挂着他,后来,沂源县下了一场暴雨,担心朱彦夫安全,这才跑来看他。
当武宪德来到朱家后,朱母告诉他,朱彦夫已经被荣军院的人接走了,武宪德一愣,这么重要的事情,自己这个民政局局长怎么不知道?
意识到事情不妙,武宪德和朱母,立即往朱彦夫住的那个小屋跑,打开门一看,朱彦夫已经昏迷不醒。
朱母看到这一幕,瘫坐在地上是嚎啕大哭,哭着说自己作孽,差点活活饿死儿子,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
而武宪德,见朱彦夫还有呼吸,立马跑出院子,喊张西泉村的青壮,一起抬着朱彦夫去医院救治。
昏迷中的朱彦夫不知道,到了医院后,他的样子,把一位名叫陈希永的护士,给狠狠吓了一跳。
这位陈希永,是武宪德妻子的侄女,时年20岁,刚来医院工作不久,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虽被朱彦夫吓到,但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她却没有退缩,而是紧紧跟在朱彦夫身后,生怕他一不小心掉了下来。
被救活后,朱彦夫又回到了母亲身边,这一次,母亲没有再对他“冷眼相待”,见逼不走儿子,她开始好好照顾她。
“重获”母爱的朱彦夫,也更加坚定了要自强自立的心,他每天的任务,依旧是练习各种生存技能。
一天,武宪德又来看他了,身边还带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正是陈希永。
原来,救治完朱彦夫后,去了姨夫家的陈希永,从武宪德口中听了朱彦夫的事迹是泪水连连,就想让姨夫带着她来看看这位英雄。
这次见面后,陈希永生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想照顾朱彦夫。
侄女的想法,让武德宪大吃一惊,有人能照顾朱彦夫,他这个民政局局长,自然开心,可是,把侄女嫁给一个重度残疾人,他心里还是有些不愿。
于是,他让陈希永回家,去跟自己的父母商量,陈希永的父母一听,立马反对,但陈希永却对他们说:“朱彦夫是个英雄,他太可怜了,看了让人心里难受,她不图他啥,就想照顾他,让他过得好一点。”。
在陈希永的坚持下,她的父母,最终点头同意了。
见陈希永说服了自己的父母,武德宪立马去朱彦夫家说亲,朱母闻言,既高兴又忧虑:“闺女是好闺女,可嫁给俺没手没脚的儿子,以后可怎么过日子呀?”。
朱彦夫更是一口回绝:“俺是个废人,结了婚只能连累人家!”。
令朱母和朱彦夫没料到的是,几天之后,陈希永竟主动上门了,开口就叫朱母“妈”,跟朱彦夫也很能聊得来,往往朱彦夫说一句,她就能说十句。
在此后的日子里,陈希永更是时常上门,有时候天色晚了,就不回家了,跟朱母住在一间屋子里。
盛情难却,人家姑娘都这样做了,朱彦夫哪里还有拒绝的理由?
1955年冬天,22岁的朱彦夫和21岁的陈希永喜结连理。
婚后,陈希永将朱彦夫照顾的很周道,而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性的朱彦夫,也开始为村民们做一些事情。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夜校,帮村民们“脱盲”,因为他发现,村子里大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连字都不认识,如何发家致富?
对于朱彦夫,村民们是敬重的,何况他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夜校办起来后,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学习,他家成了村民们的一个“聚集点”。
当然,他们不光是学习,还一起讨论如何种地、如何生产,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此过程中,朱彦夫在村民们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1957年,他成功当选村支书。
成了村里的带头人,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年冬天,他在妻子的搀扶下,走遍了村里的6个半山头,3条大沟。
在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带着村民们开荒,以增加更多的耕地,在朱彦夫的带领下,6年时间,张西泉村多了200亩耕地。
对于现在来说,200亩耕地可能不算啥,推土机半个月就能推出来,但那个年代,可是靠着锄头、铁锹,一下一下的挖,其辛苦可想而知。
有了耕地,就需要更多的水浇地,于是,朱彦夫又带着乡民们打井、修水渠,忙的不亦乐乎。
1960年,我国遭遇3年自然灾害,张西泉村也陷入困顿,为帮助乡民们度过难关,朱彦夫把自己一个月十几块的残疾金全部拿了出来,至于自家的困境,则交给妻子陈希永来解决。
当时,朱彦夫夫妇,已经生育好几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陈希永有多难,可想而知。
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她是从自己牙缝里一点点往出省,到后来饿的没办法了,她只能偷偷去吃槐花充饥,以致面部浮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看着妻子的样子,朱彦夫是心疼不已,可他没办法,他是村干部,必须先照顾好村民。
好在一点,在张西泉村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度过了难关,难关之后,便是坦途,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成了十里八乡光景最好的村子。
1975年秋,朱母一病不起,当时国家正在推行火化政策,老人家害怕这种“新型”安葬方式,临终之前,对朱彦夫说:“咱娘俩一辈子相依为命不容易,在阳间没享福,你可别让我再去阴间受罪,可千万别把我烧了啊!”。
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朱彦夫含泪答应,然而,在母亲离世后,他还是选择了火化。
第一,他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拥护国家的政策,第二,他曾昏迷90多天,对“那个世界”有自己的看法,第三,他认为,火化跟孝道没关系!
在朱彦夫的带头下,张西泉村的殡葬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母亲离世时,朱彦夫已经42岁,身体并不好的他,决定再为村民们办一件大事,那就是想办法让村子通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妻子陈希永的搀扶下,离开了老家,去上海、南京等地,四处找门路,出门在外的他们,甚至还睡过马路。
终于,在他们夫妇的共同努力下,1978年,张西泉村通电了,看着明亮的灯光,看着在灯光下奔跑的孩子,朱彦夫开心的笑了……
1982年,当了25年村支书的朱彦夫,从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后的他,才真正有时间,和妻子享受享受生活。
1987年,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听说了朱彦夫回乡后的事迹,对他身残志坚,带领村子致富的壮举是赞不绝口,并亲自来张西泉村来看望他。
见到朱彦夫后,迟浩田给了朱彦夫一个建议,那就是把他的故事写出来,以激励更多身处困境中的人积极向上。
朱彦夫听了他的意见,没有双手的他,开始用牙咬着毛笔,练习写字,后来,他有用两个胳膊肘,夹着笔写,再后来,他用胶带,把钢笔粘在胳膊上写字。
经过6年努力,他写出了第一本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迟浩田将军得知此事后,亲自为他题写书名,并赠送“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10个大字。
就在小说出版的这一年,朱彦夫突发脑梗,半身不遂,从此不能下地了。
朱彦夫脑梗后,老伴陈希永肩膀上的担子,又加重了几分,她需要背着他上厕所,需要每天晚上给他翻身,是一刻也不得清闲。
陈希永并不是一个强壮的女人,朱彦夫虽没有四肢,但体重也不轻,陈希永移动他极为吃力,为给自己“涨”力气,陈希永常在床头放着一瓶酒,需要背他的时候,就给自己灌一口!
照顾一个病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何况一照顾就是几十年?
2010年2月,陈希永先一步离开了人世,年仅76岁,朱彦夫失去了相伴55年的妻子。
在陈希永离世后,一向坚强的朱彦夫放声痛哭,这让来参加葬礼的人,无不落泪。
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个令人吃惊的举动,那就是披麻戴孝,给妻子送终。
因为,在朱彦夫身处困境的时候,是这个女人,点燃了他希望的光,是她,像个妈妈一样照顾了他55年,陪伴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对陈希永,朱彦夫评价极高:“要说我干出了点事情,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劳,是我妻子的,没有她,就没有我朱彦夫!”。
妻子离世后,朱彦夫擦干眼泪,依旧坚强的活着,2019年,他被授予“人民楷模”称号,2022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现如今的朱彦夫,已经91岁高龄,但依旧身体康健,衷心希望这位身残志坚的老兵,能够手臂南山,在一次突破“人生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