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步兵天花板

默墨的鱼 2025-01-11 23:12:20

中国各朝代步兵天花板

中国各朝代步兵天花板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讲:1.战绩 2.精神意志 3.职业素养

在中国有句话:“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精通个人战斗的齐国技击打不赢特种兵魏武卒,而魏武卒又打不过,协作能力和单兵能力更强的铁鹰锐士。

魏武卒

在中国古代被如今反复提及的精锐步兵首推魏武卒,《荀子·议兵篇》中写道“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某符合要求的重甲,头盔,手执长戟,腰悬利剑,背负强弩和50弩矢,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大概40公里以上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

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战车500+骑兵3000,击败了50万秦军(拥有简单装备的关中农民)!打得秦军闻风丧胆。

铁鹰锐士

为了击败魏武卒,秦国也开始执行精兵政策,通过“军功爵制”,开始组建秦国锐士,而后司马错在原秦国锐士的基础上,从锐士中挑选精锐,参考魏武卒训练方式,训练出了铁鹰锐士,并且需要精通步战还要熟悉马战,并且需要精通各种兵器,还需要熟悉团队协作精通阵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起,第一个铁鹰锐士千夫长。铁鹰锐士是做为尖刀来培养的,在秦国一统六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顺

东汉末年,吕布麾下高顺率领的陷阵营,约7百余人,纪律严明,装备配制精良、个个骁勇善战。建安三年,击破刘备,后又击破夏侯惇,后参与下邳守城战。号称冲锋之势,有进无退;陷阵之志,有死无生。若人数多一些,必定是一直不可战胜的军队。蜀汉的无当飞军,利用蜀中的蛮夷兵源组建而成,是丛林作战、山地作战的高手,在丛林山地之间奔走如飞,且射术,极为精湛。麴义八百先登死士于界桥之战几乎全歼“白马义从”。

北府兵

然后再来说一下活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北府兵,北府兵由东晋武将军谢玄组建,《资治通鉴》记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晋书刘牢之传》更点明:“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在淝水之战中,8万北府兵了战胜近30万前秦兵马(单兵能力较强,但是组成成分较为复杂,有燕降将、氐族等),虽然有朱序在前秦军中散布兵败谣言这一助力,但依然掩盖不了北府兵的强悍。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是形容颇具神话色彩的白袍军的一句民谣。

主帅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将领,本是文官,却被赋予了指挥兵士作战的职能。先说一下陈庆之第一次作战,史书中描写徐州之战,“进薄其垒,一鼓便溃”,2千人一个冲锋干崩溃了北魏2万人。而后就是耳闻能详的白袍军故事。先说一下当时的背景,是北魏在内乱中,并且北魏内部发生了邢杲起义,北海王元颢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梁武帝萧衍派陈庆之护送其北归。陈庆之带7000白袍军深入北魏境地,打垮了30万大军,前后征战47次,皆胜,攻城32座,皆克。比较奇怪的是梁武帝萧衍除了派遣陈庆之护送其北归,并没有其他动作,所以推测白袍军的战绩具备一定的水分,可能是一场文人的自嗨。就算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也是陈庆之,白袍军只能作为配角,含金量并不高。

陌刀队

唐朝值得一提的是陌刀队,是中唐名将李嗣业麾下一支精锐的重装步兵,人数大概有五千人。陌刀队所使用的兵器是唐朝长柄大刀,两面刀刃,全长七尺,重达十五斤(唐时十五斤约现在的二十斤),是克制骑兵的利器。由于刀身较重,所以持刀之人都是体格魁梧的大力士,而且陌刀的使用非常简单,就跟砍刀一样,举起来就劈,一刀下去人马具碎。怛罗斯之战中面对五倍与唐军的阿拉伯军,李嗣业临危受命,率领陌刀队为唐军杀出血路。

宋金之战,最为出彩的背嵬军。郾城之战,背嵬军以少胜多,大败金军,尤其以步兵破了金兀术的重甲骑兵。要知道金军经历了灭辽,灭北宋,军事力量越发强横,都是精锐军士,而背嵬军能以少胜多,主以说明背嵬军之强悍。更为出名的是诛仙镇之战(具体是否发生存疑),岳飞仅以少量背嵬军大败10万金军,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更值得一说的是他们纪律严明,尊重百姓,『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不会破坏民宅,绝不会对百姓进行掠夺。

戚家军

明朝戚家军军纪严明,擅长小组为单位的鸳鸯阵,棱形阵、三才阵。灭倭期间,击败15万以上倭寇,斩首万有余。

明末清初,铁甲兵。郑成功拣选精壮勇武者,打造精锐的重甲步兵部队,士兵皆身披铁甲,每9人为一班,2人近战,2人防御,2人远程,3人辅助,约8000人,每日着铁甲进行训练。在南京城下,1000名铁人军正面迎战3000满洲八旗,斩杀八旗逾千,自己损失不到百人。顺治十七年,清军以重兵围攻厦门。不到千人的铁甲军防守厦门,而清军则有万人以上,其中驻防八旗过半,可谓实力悬殊之至。铁甲军以不到一千人,硬刚10倍于己的清军,丝毫不落下风,一直坚持到郑成功主力回援,期间斩杀八旗2000余人。

1 阅读: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