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在新年时候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一家老小祭祀祖先,感恩祖先的辛苦奋斗和庇护,祭祀神灵祈祷五谷丰收。在祭祀结束后会举行丰盛的宴会,在宴会上会饮椒柏酒,寓意消除疾病,长寿;饮桃汤,祛除邪气。家宴结束后,开始走亲访友,向他们恭贺新年,表达美好祝愿和问候。在新年时候他们会在门前挂桃符,辟鬼制邪气。在汉朝逐渐有了新年燃爆竹的习俗,辟鬼驱邪,增加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魏晋南北朝:新衣添妆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都团圆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共贺新年。初一清晨,家人都穿着整齐的衣冠,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拜年,然后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洒、胶牙饧、下五辛盘等。到了魏晋时,上层社会尚清谈,五行之说流行,认为正月土气萌动,草木生长,而鸡以五谷为食,羊则喜啮百草,故应杀鸡宰羊以助草木生长,就有了杀鸡宰羊习俗。人们在元日凌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还要在门上悬苇索、插桃符等。外出时也要带上却鬼丸,以驱逐恶鬼,避免邪气侵身。却鬼丸由蜡与雄黄和成,男左女右,佩在臂膊上。
隋唐:合家团聚,相聚饮宴,饮屠苏酒,向长辈奉献由葱、姜等五种辛辣菜蔬制成的五辛盘。据说服五辛盘能通五脏,辟厉气,去内热。家家立竹竿、悬幡子、祈长命。孩子们穿上色彩艳丽的新衣,亲朋好友相互走动,祝贺新年。元日饮酒,特别讲究年齿,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寓意先祝少年人事业有成,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当时还流行吃胶牙饧,胶牙饧类似今北方的关东糖,元旦吃它,可以验齿之坚脱.人们在元旦还制作鸡丝蜡燕粉荔枝,相互馈送;用盘盛柏叶一枝,柿、桔各一个,从中分开请亲邻分享,取其谐音,认为是一岁百事吉之兆。此外,还有服豆、服桃汤、弹鬼丸、贴画鸡、烧鹊巢、造华胜、嫁枣李、祝富贵等各种风俗。
宋朝: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过年习俗用品,还售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干瓜瓠、马牙菜等时蔬、坚果,甚至还有胶牙糖等加工食品。除夕会互相馈赠年节礼物,互赠祝福。还有清洁卫生、放炮仗、拜年、换门神,钉桃符、饮屠苏酒等习俗。平民百姓皆穿着鲜衣,往来拜年。祭拜祖先与神灵、放爆竹、点灯烛、贴门神和春联、挂千、挂兔头、斗茶、驱傩、钉面蛇、投麻豆、禳兵灾、沐香汤、烧松盆,焚苍术、打灰堆、食索饼、守岁等等。
明清:春节前几日先扫尘,到三十日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门旁贴春联、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称为“熵岁”。在明朝春联开始逐渐替代了原本的桃符。从正旦开始,都头戴“闹蛾”,用乌金纸裁成。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以应节日之景。有些则戴小葫芦,如豌豆大小,称为“草里金”。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栓或木杠在院子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干金”。饮椒柏酒,吃饺子,还在饺子里偷偷包上银钱,吃到就是吉祥。必须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必须有饺子,寓意“招财进宝”,还会吃年糕。也是在明朝开始盛行“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送去新的财运。“放烟火”,人们会放烟火庆祝新年的到来,这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期间还有各种庙会、社火等公共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在寺庙或公共场所举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表演,如舞龙、舞狮、高跷、杂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