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和低效运转”,注定明朝必亡

二楼象女士 2024-11-09 22:37:46

击垮一个封建朝代,永远都不是天灾和腐败。原因只有一个,极端高度的集权和极端低效的运转,两者互为两极,相互加强。高度集权的王朝,可以带来短暂的辉煌,往往只是昙花一现。长远来看,越是高度集权的王朝,越是运转低效。越来越低效的王朝,会反作用强化这种集权。

有人说,明朝的覆灭是内部腐败,也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天灾,赶上小冰河期。

实际上,这两样都不足以摧毁一个王朝。我们翻开封建历史看的话,哪个朝代的王公贵族过的不是腐化堕落的生活,哪个朝代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天灾。

归根结底,就是高度的集权和低效的运转所导致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表现是,生活在明朝的人,到了明朝晚期的时候,明人已经不知道“国家”是属于谁的。在宋朝以前,王朝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么天下则是天子代表的皇室和士大夫精英阶层。国家有难的时候,士大夫有一种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欲望,哪怕不是为了忠君报国,为了自己既有的荣华富贵和文化认同,那也得跟侵略者拼命。

但是明朝呢?老百姓眼中的天下是朱家、东林党和宦官的天下。朱家皇室的眼中,天下是朱家的。东林党和宦官的眼中,天下是老朱家的,跟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就是一个给皇家干活的打工仔。

“国家是谁的”。在这个问题上,明朝人在认知上出现巨大的分歧,大家搞不清楚这个概念。老百姓认为谁坐享荣华富贵,天下是谁的,当外族侵略时,那就让那帮达官贵人老爷去拼命吧。

明清客观实力对比,清朝入关是没有任何的胜算,后金建立清朝后,后金精锐也不到十万人马,而且还是“远征”客场作战。明朝在经济体量、军队数量以及动员能力上,具备碾压的优势,但是再大的优势,也需要有人去执行,有人去替朝廷卖命。实际上的状况让人唏嘘,士大夫阶层急于昏招迭出,战败后急于投诚,老百姓更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勇当“带路党”。

高度的集权和低效的运转的另一个表现是,造成战略上的巨大割裂,对明朝而言是南北割裂,对李自成的大顺来说是东西割裂。

明朝自从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实行的是“两都制”,北京是主都,南京是陪都。两都制的巨大好处是,陪都可以作为王朝将来的退路,但明朝在后续执行两都制时,根本没有思考过经营陪都。暂且不说,崇祯不南渡南京,后来的南明就出现一个姚明的问题,王之明冒充太子时,由陪都南京班底组建的南明王朝,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真太子,陪都大量的精英全部选到主都当大官,严重忽视了陪都的战略意义。再往前推,如果不是因为高度集权,朱棣一声令下,偌大的王朝说钱都就迁都,造成主都无限接近后金,受威胁的风险系数大大提高。

李自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大顺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从西北起家,逐步扩张控制华北。李自成倒好没有留下猛将镇守山西,经营老营,却把最能打的猛将和精锐全部放在河北和山东一带,等到战局转变时,面临的是退无可退的困境。

这种高度集权体制,每个封建王朝都会面临,初期的时候,大家都对自己的这股力量十分爱惜,都认为自己的属于这个小团体的一部分,包括立国以后,也都认为帝国属于自己。但是经过时间的侵蚀以后,人们对这一点表现得反应模糊迟钝。

皇帝感觉,自己是在为天下苍生,帝国有难不应该只是自己的责任,要全民一起分担。

亲王感觉,反正轮不到我做皇帝,我的王爵和待遇是世袭来的,是祖上分家分给我的,帝国跟我没有任何关系。

士大夫感觉,天下是你们皇室的,那跟自己更没有关系,敌人来了,哪怕是投降了,我是读书人,他们照样会用我。

老百姓更有意思,他们感觉,天下都是你们这帮贵族老爷的,李唐、赵宋、朱明……无论谁当皇帝,我该承担的赋役一分不会少。

所以,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的根本原因不是其他云云,而是要回答“天下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历史的周期律。

这是我认为的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11-10 08:37

    其实从明朝建立的那一刻就注定灭亡了,儒家怎么会容忍一个泥腿子当皇帝

    二楼象女士 回复:
    这句话真有道理,我得好好想想,从这个角度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