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说钱钟书不会换电灯泡。笔者以前也听易中天说自己不会用自家的洗衣机。古龙有时候连自己的家都找不到,等等这些非常书呆子气的事情。
这些事情其实不论真假吧,不过由此去推断作家们不懂生活,每天都在搞琴棋书画的事情,那是大错特错。
或许有些作家有专长(比如曾经从事过某项职业),其他地方不是很懂。但不能说作家们不懂生活,而且笔者有时候觉得那些幼稚的事情,多半是为了自夸(比如马云成功了,反而说自己啥也不懂)。一个作家可以不必把坏了的洗衣机修好,但是怎么用洗衣机那是肯定知道的。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墙体结构,描写一些建筑物的构造,等等都描写得非常细致,就好像他曾经干过施工队一般。
《白鹿原》的语言,陈忠实先生颇有点学“红楼梦”和金庸武侠小说的味道,因为他写什么事物,都是事无巨细都要描写得非常细致。初学写作者,描写“桌子”,就只是一张“桌子”。但是陈忠实要写是楠木桌子,还得是树荫下的楠木桌子。至于耕地和服饰那些事情,耕地用的各种工具,不但要描写出来,而且还得有个可以称呼的名字。比如旧社会老百姓穿的棉裤,一点美感都没有,陈先生偏写出一句“叠腰大裆裤”——不知道是如何想出来这么一个名词。至于人文地理,那个必须要了如指掌才能写,而不是待在家里可以幻想出来。
不过笔者觉得陈忠实先生的这种细致描写,个别地方有些过火。
很多作家都能把事物描写这些细致,而且有些东西,即便是老年人也未必知道。比如王小波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灯芯绒”。而且王小波还对各种面料都很熟悉——男人要是不细胞逛街买衣服,还真写不出来。
说回正题,有些东西如果不亲自操作,是无法知道那么细致的。所以作家就算不是生活中的一把好手,但至少也体验过。你不亲自换灯泡,连灯泡里面有什么都不知道,你如何去写?不过普通人和作家不同的一点是,普通人对各种工具都知道,作家不但要知道这些工具,你还得给它们起一个像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