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为帮助企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实践,中大咨询梳理了各层级顶层制度文件,依托深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推出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系列文章,旨在为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生产力的跃迁必将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图源:摄图网
于国有企业而言,当前正处在受到新质生产力冲击与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环境中。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国有企业面临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逐渐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产业格局,传统的生产方式、技术模式、产品结构导致国有企业难以及时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面临经营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又肩负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引领作用。
无论是应对新质生产力的冲击,还是积极投身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摆脱不适应接纳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机制。而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正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有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高、风险性大、行业领域广等带来的决策挑战,同时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管控体系,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活力动力,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生原始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国有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实现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顶层设计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纳入战略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市场活力受限,企业产品销售面临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闲置,市场竞争加剧;社会预期偏弱,投资和消费信心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上述问题相互交织,基于公司治理效能的战略决策力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周期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为企业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提供了有力指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监督严格;要求企业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形成权力制衡、协调运转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流程与机制,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行业趋势和企业实际,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合规性;要求企业加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对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和管控,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新一轮国企改革要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加速升级
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宏伟画卷中,国资国企改革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关键的转型,国资国企改革正在从局部探索与破冰突围向系统集成与全面深化转变,这一转变历程,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变化的积极回应,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始终是国企改革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的架构体系、决策流程机制、风险防控等诸多方面实现升级,全方位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在改革目标上,因国有企业具有两面性,既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新一轮国企改革要求国有企业同时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要严格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勇于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份额,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及运作需保持灵活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要积极主动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号召,在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产业培育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就要求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统一、相促进。
在改革方向上,一方面,新一轮改革要求着重攻坚上一轮改革尚未完全突破的核心关键问题,如配齐建强董事会,坚持外部董事占多数,不过于追求高比例。另一方面,要求继续巩固深化上一轮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点领域,从解决“有没有”转向实现“优不优”,如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支持中央企业、地方国资监管机构建立跨行业、跨区域、多元化的外部董事人才库;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专职外部董事与企业现职领导人员双向交流力度,强化规范管理和履职支撑,显著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
(三)新公司法为国有企业提升治理水平提供法理依据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新《公司法》出台。其中,新增和修改的条款中相当一部分事关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定化完善,将国有企业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要求落实为基础性法律,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法律根基,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健前行。

图源:摄图网
新《公司法》设国家出资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专章,将原公司法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扩展适用于国家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对公司制国企的全方位覆盖。国有企业需加快将新《公司法》要求融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全面践行依法治企。一是明确股东的责任与权利,确保股东能够在企业决策和发展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保障股东权益得到合理维护。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作用,尤其在“三重一大”事项上,确保国有企业的决策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为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三是压实董事、高管、监事的义务与责任,董事应具备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切实履行好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执行的职责;高管需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监事需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确保企业合规运营。四是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全面、系统、有效的监督体系,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防范各类经营风险。
三、结语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科学配置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权责,并确保其高效运转,需明确股东会、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厘清其权责边界,完善不同治理主体及其决策支撑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同时优化各治理主体的运行机制,最终构建起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本文是“公司治理”系列的开篇,在后续文章中,我们将逐一探讨不同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权责分配、运行机制及实现高效衔接的具体方式,帮助您洞察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下一篇将聚焦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定位、组织建设和运作机制,敬请关注。
来源:中大咨询版权声明:中大咨询不止于解决问题,更致力于充分释放个人与组织潜能。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给小编(mpeditor)留言,否则作侵权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