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志愿军挤在江边,遭美军炮击伤亡过万,杨得志决定挥泪斩马谡

卧龙笑谈古今 2024-12-28 16:25:37

6万志愿军挤在狭窄的临津江边,活活成了美军炮火下的靶子,这谁能不痛心?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了。志愿军第19兵团,被赋予了“穿插美军防线、切断敌人退路”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任务没完成,自己却在临津江边遭了大难。64军和65军的伤亡超过一万,战斗力元气大伤。按战后总结的说法,这场硬仗的失利,成了第五次战役的一个巨大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指挥失误:杨得志的“命令式乐观”

杨得志在战役前规划得确实很漂亮:64军强渡临津江,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切断韩军和美军的联系。战场并不听指挥部的“完美计划”。64军军长曾思玉看到部队没准备好,请求推迟一天进攻,但杨得志的回复却是“这是全局问题,就不要提意见了。”这话看似坚决,却埋下了大祸。

军队没进入冲击阵地,炮火准备却早早结束,错过了步炮协同的最佳时机。结果,64军士兵累得气喘吁吁赶到江边时,美军的火网已经织得密不透风,反倒成了被动挨打的活靶子。杨得志的决策看似是“快刀斩乱麻”,实际上却是忽视了战场的真实情况,导致部队陷入死局。

2. 对敌情的严重低估:把美军当“马家军”打

19兵团长期在国内打内战,面对的多是装备落后的傅作义、胡宗南、马步芳部队。结果,第19兵团把“国内打法”直接搬到了朝鲜战场。一群换装苏式武器的志愿军,信心满满地冲向了美军的钢铁火网,却发现对手根本不是“纸老虎”。

美军和韩军早有准备,构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炮火覆盖精准到每一寸江面。韩军第一师,在白善烨指挥下,竟然顶住了64军的多次冲击。而美军的坦克装甲部队加上远程火力,更让志愿军难以立足。面对这种现代化的战争机器,64军和65军的“波浪式集团冲锋”成了经典的错误战术。

3. 战略上的急躁:彭德怀的“箭在弦上”

第五次战役的发动,带着强烈的政治意味。彭德怀担心美军会在侧后方重演仁川登陆,于是急于主动出击,把敌人主力集中到正面。问题是,19兵团作为生力军刚刚进入朝鲜,连地形、敌情都没摸清楚,就被推上了战场。

上级要速战速决,19兵团要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敌阵;而下级的64军和65军却手忙脚乱,仓促应战。战场上,6万志愿军挤在临津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进退两难。背水一战是兵家大忌,结果却成了志愿军的无奈选择。美军炮火一轮接一轮,志愿军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扛,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这一仗,64军和65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指挥到战术,再到战略上的轻敌和急躁,把这支从国内战争中走来的部队,推到了现代化战争的血肉磨坊前。历史无情,但也真实。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教训。

4 阅读:961
卧龙笑谈古今

卧龙笑谈古今

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