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岁跳楼身亡,离开前顶楼徘徊3小时,留17字感人遗言告别人间

平宛谈历史 2025-03-06 08:20:48

“请问是尚于博的母亲吗?你儿子出事了..........”

接到电话毛爱一下子缓不过来,电话里说她的儿子尚于博跳楼了,毛爱甚至认为接到了诈骗电话,因为自己的儿子是个演员,才28岁就在演艺圈小有名气,平常也十分乐观开朗,鲜少有不开心的时候。

为什么儿子尚于博会突然坠楼?还说他留下了17字遗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了什么?

2011年10月,在一栋大楼的天台上,28岁的尚于博在上面久久徘徊,如果没有后来的悲剧,你甚至会认为他只是在看风景。

3个小时后,尚于博决绝地跳下楼,整个过程甚至不到10秒,这个28岁的年轻生命永远逝去了。

由于太过突然,加上自身的演员身份,尚于博的死讯一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在替年轻的生命惋惜的同时,人们也忍不住叩问,为何前不久露面还一脸阳光的的青年演员,会突然想不开轻生。可回溯他的一生,命运似乎早有预示。

1983年,尚于博出生于湖北荆州,年幼的他因为父母的经济问题,举家迁往深圳,可能因为父母曾是戏剧演员,从小耳濡目染的尚于博对艺术十分感兴趣。

虽然父母主业是做生意,但得空的时候,他们都会带尚于博去看各种演出。

小小的他受到浓烈的艺术熏陶,看着电视电影里的人物,他能准确地模仿出神态语气,就像屏幕中的人物来到了现实一样。

虽然“模仿”的时候,尚于博什么活泼轻快的任务都能“驾驭”,但他本人的原生性格却是“内向”的,由于父母工作忙,尚于博的童年几乎是自己一个人度过的,陪伴他的,只有一些冷冰冰的碟片。

也许是自己一个人呆惯了,外出时,尚于博也很少主动和其他小朋友玩,比起人群,独处才是他的常态。

内向的性格虽然让他不善交际,可也让他静得下心,由于注意力集中,且耐心较好,尚于博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这也为他日后的表演之路打下了文化基础。

在高中的时候,尚于博终于有机会接触表演,虽然只是学校组织的演出,但对于尚于博来说,这是他出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表演”。

由于外形出众,加上从小训练出来的“娴熟演技”,尚于博将罗密欧这一角色诠释得十分动人,场下的老师同学都看得热泪盈眶,尚于博也凭借这次“亮相”,在高中“火”了一把。

虽然成为学校“名人”,但尚于博并未被短暂的名利迷惑,依然和以前一样刻苦学习,他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他的“表演梦”。

经过3年的高中生活,尚于博顺利毕业,最终更是以670分的成绩,为高中生活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这个分数在当时足够报许多名校,然而尚于博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表演梦”,最终以超高的文化分报了中央戏剧学院。

虽然尚于博从小到大日子都十分顺遂,成绩优异,也实现了梦想,前半生可以用成功来形容,但内向的性格却成为他未来人生的最大阻碍。

大学期间,尚于博就小有名气了,自导自演的话剧《长椅逸事》大获成功,尚于博带着学生身份,在业内名声大噪。

许多导演都知道了他,他也因此开启了自己的事业,起初,尚于博只是在剧组接一些龙套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

由于在各个剧里混了个脸熟,越来越多的剧本开始找到尚于博。

2009年,因为在《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精彩表现,尚于博的身价翻了好几倍,一度成为当年大热的演员之一,然而,随着事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

尚于博的表演风格是沉浸式表演,这种风格和学院派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强调体验。

随着接的角色越来越多,戏份越来越重,尚于博沉入角色的时间就越长,长时间“做别人”,让尚于博对自我产生了怀疑。

由于安静的个性,尚于博又不喜欢和人交流,久而久之,情况越来越糟糕,尚于博甚至因为情绪问题经常失眠。

可彼时尚于博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事业为重的他在医院开了点药,又一头扎进工作中,面对公众,尚于博总是一副笑脸,他的笑容温暖又明媚,你很难想象这样温暖的面庞中,藏着痛苦的灵魂。

2010年,尚于博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在各种类型的大热剧集中露面,合作的都是一些一线艺人。

作为一名演员,此时的尚于博做到了名利双收,然而,在事业的顶峰,这位爱笑的年轻演员,却选择以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原来,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暂时忘记内心的挣扎,反而让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无数个自我怀疑的夜晚,尚于博都自己咬牙支撑。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面对严重的心理问题,尚于博并没有向任何人求助,他害怕别人担心他,特别是害怕家人担心。

这种“善良”也持续到他死前,尚于博给世人留下了17字遗言,“我的死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不必责怪任何人”。

直到死前,尚于博都害怕牵连他人,虽然他尽量不给任何人带来负担,可他的死却成为妈妈永久的痛。

就连妈妈也十分惊讶,那个阳光开朗的儿子居然处在巨大的痛苦之中,最后用这样惨烈的方式离开世界。

尚于博的逝世给他的妈妈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让世界上像尚于博一样深受精神痛苦的人得到帮助,妈妈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患有抑郁症的病人。

也许,妈妈不想让另一个尚于博也离开世界。

这个基金会一方面是帮助病人,另一方面也是尚于博妈妈的自我救赎。

也许她内心也在后悔,如果当初能够早点发现儿子不对劲,就能帮助儿子缓解痛苦,而不是让他自己一个人去面对,最终走上绝路。

如今抑郁症这个词很常见,但因为不能像身体疾病一样“确诊”,很多人的痛苦被视为“矫情”、“无病呻吟”,只有当患者真的做出极端行为,这些人才会说:“啊,原来他真的生病了”。

但心理痛苦和生理痛苦一样剧烈,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引发身体的痛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躯体化症状。

抑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让更多还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能够早点获得帮助,燃起生的希望。

0 阅读:0
平宛谈历史

平宛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