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改稻为桑。这项所谓的大明国策,也是后续所有事情的开端。
沈一石为什么死?杨金水为什么疯?严党的绝路是怎么走到头的?清流们的胜利是如何打开局面的?包括海瑞的冒出和崛起是如何上达天听的?
其实都跟改稻为桑,有着直接的关联。
我们必先说明白,就是大明朝的国库亏空问题。
没钱花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逻辑。越往后问题越多,越走路就越窄。
从朱元璋开始,大明朝的一个皇帝换了一波又一波,在二百年的时间里,传到了嘉靖的手中。
这个时候,大明朝内忧外患,北边北京狼烟四起,俺达呀等等屡次扣边。东南沿海主要是倭寇,这些小鬼子们烧杀掠夺,实际造成的损失不大,但是特别影响生产生活。
收入不增,支出大增,大明朝的财政自然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而这部剧所有的发生背景都是在这个情况之下所展开的:国库亏空,民生凋敝。
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开源和节流就成为了第一重要要务。
刚开场的大明御前财政会议上,各方大佬口舌剑都在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先说一下整部剧的权利构成,最上面的自然是嘉靖。
嘉靖下面主要是归他管的,司礼监。另外一项权利核心就是内阁,内阁又分成两派,一派是嘉靖比较认可的严党等人。另外一派是依附于太子之位的裕王,所谓的清流派。
大明御前财政会议争吵的双方主要是严党和清流派。
严党的一把手和带头人,自然是大明朝的首辅青词宰相严嵩。另外一项核心人物就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
清流派,主要是内阁次辅徐阶,以及高拱和张居正为代表。
在双方的实力中,大家可以看到严党人少,他却位高权重;清流派人多,但是权轻。双方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这也是嘉靖所刻意维持的一个平衡之术。
其实双方的争吵我们都知道老大肯定是位居幕后的。
所以双方的争吵最开始是由严世蕃跟张居正等人,而严嵩和徐阶都是放到后面一锤定音的。
在这一次的双方PK中,张居正至功胜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冲的最猛,不仅仅痛斥了工部和士博司占用了自己造船的名额,而且还增加了新一年度军费预算的申请,更核心的是给出的理由很充分,不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而且又以海上丝绸贸易的例子引出了话题。
说实话这番讨论特别的精彩。虽然当时的张居正还不是最核心的成员,说话的底气也不是很硬,但是对所有的事情的剖析算得上是十分详细。
作为后续的万历三人组之一,其风采确实有依有据。
张居正这边刚进入状态,但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谁呢?是严嵩。
张居正刚讨论出来了,利用海上丝绸贸易收益的问题,结果严嵩就把这个话给截胡了。
一番解读之后,分分钟钟就把话题转向了改稻为桑。
这段台词真的值得大家阅读,反复聚焦其中的意味:
这件事儿张居正跟臣商议过,只要海面货商之路畅通,接下来就是运势嘛,比如江浙的丝绸一批丝绸在内地能卖到六两白银,如果销到西洋,诸国能卖到十两白银以上。
现在江苏是一万张织机,浙江是八千张织机,能不能增加织机多产丝绸?
大家看一下什么叫抢功劳,什么叫说话的艺术,抢的太早显得心急,抢的太晚根本轮不到你。你只一定要卡准了切入口契合度够高,你才能够把别人的话题据为己有。
明明是张居正前面抽丝剥茧提出的问题,结果严嵩一句话,这件事张居正跟臣商议过,你看就变成了两个人共同来下的定论。
一方面,自己作为内阁的首辅,了解相关的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对于张居正而言,事前说过没说过类似的一句过渡的话,你也没办法去较这个真儿。
严嵩夹带私货的水平很高,三两句话就把所有的问题转移到了出口丝绸创汇的问题上去。
这个时候张居正明显的愣住了,自己的问题怎么聊着聊着变成了严嵩的主场。
更关键的问题是,见钱眼开的嘉靖也很捧场。
因为嘉靖很明白,核心的问题就在于缺钱。这个事情上只要能搞到钱,其他的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不但口头给予了肯定,还顺势提出了如何增加桑田如何创收的问题。
这个时候严嵩一秒进入状态,内阁的意思是,干脆让浙江现有的农田再拨一半改为桑田,这样每年就能多产蚕丝一千万两以上,就能够多支丝绸二十万匹。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水平有多高,开头就是内阁的意思,这个很关键。
虽然是我来汇报的,我来总结的,我发现了完善了这个思路,但是代表的还是内阁,我是内阁首辅。
出了问题,是内阁的问题,但是提出和完善这个问题和提出这项政策的是我严嵩,如果有了功劳,那肯定是我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请留意拍门的心情。算了,还是给个特写吧:
到了这个时候,改稻为桑的雏形已经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严嵩与嘉靖两个人一唱一和聊着天,就把相关的问题和细节给明确了。
于是改稻为桑的国策,就这么定了下来。
对于这样的结果,嘉靖还是很满意的,为什么?因为作为掌权者,他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大明朝这个时候缺的是钱,如何搞钱才是其中的核心。
但是这个钱,自己要占大头,所以只能在自己的监管之下来搞。
所以当时嘉靖提出了司礼监牵头,工部户部来配合的事儿。因为司礼监本身掌握的就类似于是嘉靖的内库。
更扎心的是这句话:
至于到最后,如果赚了钱,能有多少钱进到国库里面,谁又说得清楚呢?
严党操作改稻为桑,清流变成了敲边鼓的。
事实上我们站在事后来复盘来总结的话,严家父子应该早都讨论过相关的计划,因为其中涉及到价格以及出海出口创汇的核心逻辑。
所以说想提出来这个问题还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来提出来,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严嵩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借题发挥,等待着张居正提出增加军费预算的结果。
更关键的问题是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那么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就过渡到了改稻为桑的问题上。
等到张居正,他们清流党一派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晚了。
因为话题是自己提出来的,严嵩作为内阁的一把手,将整个方案已经完善过了。
更关键的问题是,作为皇帝的嘉靖已经拍过板儿了,严嵩好像没有做什么,但是又把所有的问题好像已经做完了。
所以我们说那些真正高明的人真正厉害的人,他们表面上好像永远是云淡风轻,但是都是在暗处绝顶张居正和清流们吃了哑巴亏,却有苦说不出。
等到曲终人散的时候,清流派们回到了裕王府里面复盘了整个结果之后才发现,严党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借着改稻为桑之名,行土地兼并创富捞银子之时。
只不过这个时候,木已成舟大势已趋。
在这一场高端对局中严嵩一挑三拖着自己的儿子严世蕃,一路砍瓜切菜般取得了胜利,于无声处摆了清流们一道。
所以说真正的高手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他知道上司们想要什么,核心的关键点在哪里?更关键的是,他知道借力,更核心的是,他们知道借力打力,通过别人的话来获取自己的功劳,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得不说,严嵩确实是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