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关于改稻为桑的国策,胡宗宪所谓的事缓则圆是什么意思?

转运史 2024-12-24 13:20:45

文丨史官

人物性格很关键,这就涉及到胡宗宪的官场智慧了。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观点,包括自己的特色,比如不粘锅赵贞吉,老谋深算严嵩,沉得住气的徐阶,火爆脾气的高拱,小人陈洪,老好人黄锦……

胡宗宪,也有他的为人智慧。

啥叫事缓则圆呢?可不是说把事儿拖着拖着就黄了,而是要把大家那股子冲劲和戾气都给磨没了。

等大家没了那股子劲儿,想法就变了,这时候事儿办成办不成啊,也就没那么要紧了。

办成了,那是皇上德行好,感动了老天爷;办不成呢,就是老天爷不乐意,反正怎么说都有理,毕竟天意这东西,谁也拗不过。

这剧里最显眼的事儿是啥?就是改稻为桑。

这事儿要是成了,那功劳归阁老;要是败了,得利的就是清流。

那胡宗宪呢?他可惨了,不管成还是败,都在中间受夹板气,好处一点捞不着,坏处全得接着。

成了吧,就得罪裕王,还得把老百姓逼反;不成呢,严嵩和嘉靖那儿都没法交代,他能有几个脑袋够砍的呀?

所以严党提出改稻为桑这政策后,谭纶来找胡宗宪交底,胡宗宪就说:“事缓则圆,大势还有转圜的余地。”

他对这事儿啊,既不积极去办,也不反对。那他干啥呢?

首先得把自己抗倭这摊子守住,这可是他的根基,有这在,皇上想对他施压也得掂量掂量,不敢太过分。

然后,胡宗宪就开始搅局,把这水搅得浑浑的。

这么一来,支持这事儿的人没法很快得手,反对的人也成不了事。

成或者败,对他都没好处,只有这不上不下、僵持着的局面,才对他有利。

胡宗宪提议把一年完成改稻为桑改成三年,分步来搞,咱一听好像挺合理,本来一年就挺赶的,改三年说不定能成。

时间一长啊,啥事儿都可能有变数,时间久了大家觉得这事儿太难弄,自然就理解胡宗宪的难处了,他的处境也就好点了。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

唐僧在取经路上一出事儿,刚开始孙悟空总是第一个抡着棒子就上,可后来啊,他就没那么急了。为啥呢?

在花果山的时候,美猴王说一不二,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啥也干不了。

好不容易出来了,又被紧箍咒箍着脑袋,一点自由都没有,稍微出格点,紧箍咒就念起来了。

这取经路,他根本没法自己做主,上头都是人管着,那些强行出头的都被打死了,他只能在中间周旋。

要是还像以前那么急,一棒子下去,恐怕又得被压回五指山了。

胡宗宪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改稻为桑,就是皇帝和内阁没钱了,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就为了弄点钱花。

这政策明显不切实际,还不如拖个三年五年的。

等皇帝和内阁发现这政策有毛病,或者挣不着钱了,说不定他们自己就放弃了。

胡宗宪说的这三年五年,可不是说改稻为桑能成,而是过了这三年五年,这事儿就跟他没关系了,他就能从这烂摊子里脱身了。

估计嘉靖等不了,严党更等不了。

所以严世蕃直接就安排人决堤淹田强行推政策,既打破了胡宗宪的小算盘,也给自身的覆灭留下了隐患。

0 阅读:16
转运史

转运史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