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冰)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逾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自杀,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人的事情,但自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随着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淡去。曾有学者做过研究估算,每一例自杀案例,都至少会对身边的6个人的生活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自杀是极其复杂的个人行为,社会、心理、文化和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一个人自杀。要有效预防自杀,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增加自杀的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物质滥用(如酒精、药物依赖)、生活压力(如失业、经济困难、人际关系问题等)、过往自杀尝试史以及家族自杀史等。认识并识别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自杀危机。
哪些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1.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的患者;
2.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残疾的人群;
3.遭遇了重大的打击的人群,比如丧亲等;
4.曾有多次自杀行为或威胁的人群;
5.缺乏社会支持的人群,如空巢老人、独居的年轻人;
6.家族中曾经有自杀案例的人群。
什么样的表现是自杀前征兆?
1.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突然的情绪由悲伤转为安详或者愉快,波动较大。
6.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7.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
8.深度失眠、兴趣丧失。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9.留意他们是否着手“处理各种琐事”。打算自杀的人可能会先处理好各种琐事,才采取行动自杀,这是重要的危险信号,他们可能已经做好了自杀计划。
如何减少自杀行为?
如果身边出现了有自杀倾向的人,千万不要责备他,可以这样帮助他:
1.保持冷静,耐心倾听,给予积极的反馈。
2.鼓励他(她)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求助其他专业人员。
3.家里有人出现自杀行为,切莫恐慌,避免“家丑不可外扬”观念作祟而耻于向专业人员咨询或寻求帮助。
4.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员,对自杀未遂者进行评估,判断再次自杀风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并给予心理服务。
5.加强对高危人群如精神疾病者的自杀风险评估。做好防范预案,不能让他独处,尽量避免危险物品的随手可及。
6.一旦发生自杀行为,要迅速将其送医院救治。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从“不开心”的情绪到最终的崩溃自杀,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包括自己,都能做很多,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足以拯救一条生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身边的人,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这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爱和关怀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