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潼湖军垦场

声夫评旅游 2024-08-20 16:43:19
访潼湖军垦场

作者 昇夫 字数 3471

本文有两部分:一,本人写的“访潼湖军垦场”;二,摘自网上章劲的文章,在这名题“潼湖忆”。潼湖忆1263字,本文共3479字。

为什么要摘录章劲的文章,并附在文后?

为写“访潼湖军垦场”,先在网上了解“潼湖军垦场”时,看到署名“章劲”的一篇文章《潼湖,潼湖,革命熔炉…… ——142师炮团潼湖50周年往事小记》。文章有些长,我大致读了一遍。作者是当年参加潼湖军垦农场建设的老兵,文中记录了他们在潼湖围垦造田的事迹,读了让我感动,眼睛都湿了。按说,他们那个年代离我有点远,并没有什么交集,为什么会感动得眼湿呢?因为我从中读到了那个不一样的时代和可敬可爱的人。那个年代的人,可以从我的爷爷(我的二爷是红军)辈身上略知一二。他们艰苦朴素,踏实肯干,廉洁奉公,思想纯正,我由衷敬重,同时,也让我怀念过去的岁月。这是我摘录的原因。其二,我想让更多的人读到章劲的文章,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时潼湖奋战的历史。那么,当我们看到潼湖军垦雕塑时,它就不仅仅是一座雕塑建筑。在这向他们向那个年代,表达我衷诚的敬意!这是我想把它附在文后的缘由。因是摘录,名题《潼湖忆》。

潼湖街

一 访潼湖军垦场

访潼湖军垦场却不是因为潼湖军垦场,在访之前,我也不知道潼湖有个军垦场,之所以前来,是冲着这儿有一座特别的桥——“五七桥”。

一听这个名字,我们或多或少的会脑中一闪,因为它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我对“五七桥”的兴趣,也正因如此。

五七桥的特别,首先在它的名字。据了解,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主席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于是产生了“五七干校”,在校的所有学员称为五七战士。这个五七桥的名称,应是从这里来的。也确实如此,因为潼湖军垦场的建设就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才有了在潼湖这块土地上的围湖造田,又不忘军事训练,正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其二,它特别在桥栏上印刻有毛主席语录。我知道这座桥,先是在东江大哥的文章。后来又刷到视频,视频作者把潼湖军垦场几个主要的标志景点都拍到了,丰富了我要了解的内容,基于此,那天我从澳头回来后,特专门去了潼湖军垦场。

潼湖军垦场位于惠阳的沥林镇和陈江、镇隆镇之间,面积约二十多平方公里。原为“春夏一片汪洋,秋冬荒草茫茫”的季节湖。1966年至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集团军奉命先后组织一二八师、一二四师、一二五师、一四二师、军直属团队和在潼湖锻炼的数千名大学生“三战潼湖”。把沉睡千年的荒湖草滩建设成为大型生产基地,建成了三个围堤,共围垦了六万多亩良田,为部队和社会提供了大量农副产品。

潼湖街上的理发店

访潼湖军垦场,有这样几个点可以到一下。

1.“潼湖军垦”雕塑,潼湖街

“潼湖军垦”雕塑是潼湖军垦场的标示性建筑,是纪念军民建设潼湖的具有历史现实意义的建筑。该雕塑位于y010乡道上、潼湖街的西头。

参观潼湖军垦雕塑的同时,顺便可以看一下潼湖街。潼湖街既是一个地名,也是街名。很短的一条街,街两边若干店铺,大多比较暗旧,只有两三家新式装潢的“超市”显出现代的气息。人流有限,但我却喜欢这样的地方,因为它具有时代气息,推测潼湖街就是军垦时候产生的,当年的艰苦朴素可见一斑。可以读一下文后《潼湖忆》,会比较感性的了解当时的情况。

2.“五七桥”

“五七桥”就在潼湖军垦雕塑附近,向西走二三十米就到了。五七桥横跨于一条小河上,东西走向,长概五十米,是一座“T”型水泥桥。桥头桥梁牌示“五七桥-宝塔山”,理解为五七桥是连接潼湖街到宝塔山的一座桥。在潼湖街的东面二三公里处即军垦场总部。也就是说,五七桥是军垦场总部与宝塔山之间的连接桥,可以说是一座很重要的桥。

军垦场总部属于军事禁区,所以我经过时没敢拍照。

特别看了一下五七桥桥栏两头印刻的毛主席语录。共有四条,现录如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备战、备荒,为人民”

就语录的背景了解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起,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边境局势异常紧张;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中日邦交尚未恢复正常;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南大门;蒋介石集团不断窜扰我东南沿海地区,企图利用大陆暂时困难进行“反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和提出的。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在“五七桥”桥栏的中部位置,刻有“五七桥”三个字,并刻有建造时间“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建成”。不过,因后来加了护栏,遮挡了“五七桥”三个字,看不完全。

在五七桥的南边,相隔十来米,还残有一条灌溉渠。

3.宝塔山

潼湖怎么会有“宝塔山”?宝塔山不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吗?确实有这么一座山,在五七桥南面约两三公里处。个人推断,将这座小山命名宝塔山,跟当时的环境有关,以示心向延安之意,因为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

为找宝塔山,走了一点冤枉路,因不知道具体位置。地图上有个“宝塔山砖厂”,判断在附近,实际上,判断也是对的。宝塔山不高,但登顶却可以很好的四望整个潼湖军垦场。有一条四五米宽的水泥路可通向山顶,山顶上有一座凉亭,六角六柱,平顶,没有命名,犹如瞭望台。紧挨凉亭有一棵大榕树,正好遮阴,好不凉爽。在凉亭树下坐了半晌。

“潼湖军垦”雕塑

二 潼湖忆

1970年12月入伍的新兵,结束了大路背一个月的集训后,来到潼湖生产基地。迎接他们的是首长和老兵们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还有就是用毛竹、泥巴和稻草融合而成的茅草房。中午时分,下田干活的大部队回来了。一个个穿着黄色的旧棉袄(据说是朝鲜战场沒用完的军需物品),腰间还扎着根稻草绳!茅草房里瞬间便充满泥巴味和汗臭味!新兵蛋子们全都一愣,内心翻江倒海——这与他们入伍前憧憬的军营生活,相差实在太远!我们这支部队,正是按照主席教导开进潼湖搞生产的。我们住草房战潼湖,目的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很快,新兵们就适应了新的环境。那时的部队,继承老一辈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革命传统,从上到下,凝聚一股正气。到了田间地头,就像进入前沿阵地,一声令下,拼了老命向前冲!干起活来,谁都不甘落后!虽然不熟悉农活,开始可能拼不过工农子弟,但半年一年过后,就逐渐赶了上来。不管出身城市或农村,也不管是干部子弟或工农子弟,到了潼湖这个”大熔炉“,一个个都是好样子!记得1972年12月,上级下令修建潼湖大堤。吃完早饭,队伍向二号水闸开进。当天,格外寒冷,道路两侧的草地满是白霜。有一段水渠,需要有人下去清理淤泥。穿着鞋子还觉得冻得直跺脚,更别说要光脚跳下水渠,那可真是考验!当时的战士,就有股狠劲,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就脱了鞋子,跳下水渠中挥动铁锹干活。刚下水时,冰水寒冷刺骨,干了一会,热量上来了,也就不觉得冷了!修水利,还不算是什么考验,一年中最忙最艰苦的时候,就是每年七、八月的”双抢“,既要抢割稻子,又要抢种秧苗。人们又编了个顺口溜:双抢,双抢,既抢粮食,又炼思想。1973年7月24日,天色阴沉。炮团一连四班的战士提前牵着牛出工,他们的任务是耙田。正是一年中最忙的“双抢”时节,当时早稻已经抢割完毕,就等着抢种晚稻。四班的任务是耙田。把田粑松了,整理好了,大部队才能开始插秧。赶着牛下了地,还没来得及给牛套上耙头,暴雨劈头盖脸砸了下来!大伙撒腿就走,躲雨去。跑在前边的进了草棚搭的抽水泵房,跑在后边的就地蹲在几棵香蕉树下。好在都穿着厚厚的军用雨衣,也还能抵挡一阵。不一会,雨停了。班长吆喝一声:开工了!大伙便又接着干。部队在潼湖虽然是生产为主,但军事训练也是常年不断。1973年初冬,“双抢“结束后,部队投入冬训。100多名从各连队抽调的军事骨干在大路背集训结束后,全副武装,步行20多公里,返回潼湖大本营。当时在部队,有个口号叫”生产训练两不误“,每年农闲都要进行步枪火炮实弹射击,还乘炮车出去野营拉练。除了军事训练之外,各类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也是部队的重头戏。这类学习教育都是我军悠久的光荣传统。生产、军训是潼湖部队的主旋律,除此之外,军营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每年都开展各类体育比赛,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提到篮球,农闲时,只要不晒谷,晚饭后,篮球场就人声鼎沸,成了整个营区人气最旺的场所。 晚上集队去团部看电影,也是年轻人十分期盼的活动。选摘自《潼湖,潼湖,革命熔炉…… ——142师炮团潼湖50周年往事小记》作者:章劲 发布时间:2019.8.22

潼湖军垦雕塑

五七桥桥牌

五七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备战,备荒,为人民

“五七桥”桥名被遮挡

侧看五七桥

水渠

远看宝塔山

上宝塔山的路

山顶上的凉亭(瞭望台)

瞭望台上望

去宝塔山的路上

潼湖街东头的老房子,墙上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字样,像是曾经的仓库

洗澡红花(煮饭花),拍于潼湖街

0 阅读:1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