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兵马俑一号坑东端的发掘工作基本上告一段落。
在这次挖掘工作中出土了与真人、真马大小相近的陶俑500多件,震惊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正式亮相在世人面前。
在随后的发掘工作中,兵马俑2号坑的位置范围基本确定,挖掘出兵马俑200多件,还有大量的木车和陶马。
同时对西内外城间的建筑遗址进行了局部挖掘,始皇陵陵园建筑内城局部清理出了6座建筑遗址。
然而对于始皇帝主墓的挖掘工作,却迟迟没有进展。
直到2002年,考古专家启动了“863”项目,使用核磁扫描的方式对秦始皇的主墓进行探测。
那么,“863”项目有何发现?为什么这么20年来我们还不发掘始皇陵?为什么兵马俑中也只打开了1号坑和2、3号坑的一小部分?究竟是技术不成熟,还是有其他的问题?
让我们一一解答:
一、打井挖出的“瓦神爷”1974年的春天,整个大西北一片干旱,数月不曾降雨, 再这样下去恐怕会颗粒无收。
骊山脚下,临潼县的西杨村无奈之下只能打井抗旱。村里找了好几批专业的打井人,可没想到这些人都以各种理由拒绝。
村大队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召集本村的青壮年一起打井。
村民们就这样在已经皲裂的黄土地上开始挖井,缺乏设备的他们只能靠着传统的铁锹锄头干活。
同年3月29日这一天,井已经挖到了4米多深,可下面的土突然变得坚硬,抡了半天铁锹也砍不开。
村民杨志发仗着有把子力气,分开众人,抡起镐子用力锄了过去。随着一声闷响,坚硬的土层被锤出来一个窟窿,众人七手八脚的把窟窿刨开,居然从里面刨出来一个类似瓦片的东西。
这下村民们有点泄气,都觉得是挖到了古人的砖瓦窑。如果这底下真有这么一个建筑,那之前的工作可就算白干了,还得另选地方重新挖井。
为了验证,他们又继续向下挖掘,想不到瓦罐居然像是人的脖子!
村民们纷纷大惊失色,以为挖到了 “瓦爷庙(神庙)”中的“瓦神爷”。那时候村民们的迷信思想并没有改变,对于“瓦神爷”依然十分敬畏。
随后,大伙七手八脚的把这位“瓦神爷”挖了出来,很快还发现了一件铜兵器。这下,整个村子为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认为,挖出了“瓦神爷”只怕打井的事情就此泡汤了!
杨志发就觉得这东西不简单,就偷着把一部分“瓦神爷”的躯体带回了家,让自己的媳妇看一看。他的媳妇是当地的小学教师,算是文化人了。
杨志发的媳妇认为这东西不简单,一定是件重要的文物。就让杨志发去县里的文物部门上报,于是他拿着陶俑来到了县里。
县里的文物部门经过鉴定之后,断定陶俑是2000年前秦代的东西,是极为重要的文物。
同时县里的文物部门也紧急上报,认为杨志发发现陶俑的地方肯定还有大量的同类物品。
同时,临潼籍的记者蔺安稳正好回老家探亲,恰巧看到了临潼文物局收回的秦代陶俑,看到这些2000年前如同真人一样的秦代士兵。
蔺安稳被震撼了,他立刻写了一篇有关“秦代武士俑”的文章,发表在了报纸上,这篇文章也彻底改变了兵马俑的命运。
1974年的7月,大批的考古队员涌入了西杨村,兵马俑的挖掘工作,也从这一刻开始了!
其实早在兵马俑被发现之前,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就早已经进行了。
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有一个叫都穆的人对始皇陵进行了实地考察。
这个都穆是唐伯虎的朋友,明朝的著名考古学家。他在陕西秦川任职的时候,写下了一篇《骊山记》,其中对于始皇陵附近山川地理的描述十分详细,对于后来的历史人文和考古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了清朝末年,也就是1906年,有一个叫足立喜六的日本人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
在华工作期间,他用当时最高级的设备,科学的计算方式,观测和测量了西安附近大量的历史遗迹。
并撰写了《长安史迹研究》一书,其中配了171张照片和38副插图,对于后来秦汉隋唐的历史研究有深入影响,在这本书中也有对于始皇陵遗迹的详细测量和描述。
而我国学者正式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察工作,其实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从50年代初开始,到1962年,我国划定了56.25平方公里的陵园保护区!其中有600多座陪葬坑和各种墓葬,还有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
仅仅是始皇陵陵园的范围,就有78个故宫大小,也就是8000个足球场!如果还没有概念,我们只需要知道,澳门也只有32平方公里而已,也就是说始皇陵要比澳门还要大的多。
始皇陵俯瞰图
二、规模巨大的陵寝现在我们去始皇陵,只能看见几片低矮的平整土台,其实那是原本陵园内城南门的台基。而在台基旁的地下,还有一截城墙的墙基。
真正的秦始皇陵是有内外两重城墙的,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足有3.8公里!
整个内城中间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墙,把内城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始皇帝的墓室位于南部。而北部又有条南北向的夹墙,又把北部分成了东西两个区域。
外城的周长大概在6.3公里,城门和城角都有阙楼建筑。由此看来,整个陵墓应该是模仿秦咸阳都城的结构建造的。
在内外城之间,还有很多功能性建筑,比如西内外城之间,就有负责陵寝内祭祀饮食的“食官”遗址。
位于内城南侧的就是秦始皇的墓室!其正上方有大片的封土!封土是倒覆斗形状,顶部平坦,北侧有287级台阶。但是如今这座“封土山丘”看上去郁郁葱葱,成了一座漂亮的小山丘。
其实在战国中期秦献公时期,秦国的贵族就开始在墓葬的顶部加封土。而地位越高的人,封土就越高大。秦国的历代国君,更是随着秦国国力的强大,而把封土也修的更大。
《汉书》中记载:“及惠文,式、昭、庄襄五王,皆大作丘陇。”也就是始皇帝所“奋六世之余烈”,不仅仅是国力,还有巨大的封土。
秦始皇的封土规模之大,更是超过了前面所有的君主!
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中写道“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
折合成现在的大小来看,封土的高度应该是150米,底面周长为2107.8米!整个封土在当时应该是个庞然巨物了。
但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封土也在变小。根据唐朝的《两京道里记》中记载:“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
唐代的一尺应该是29厘米到31 厘米左右。就算29厘米来计算,也就是说唐代的封土的高度应该也在360米左右。
现代的封土,高只剩下87米,底部的周长也只有1390米了,也就是比《汉书》中记载的小了一半。
封土正下方,就是秦始皇的墓室了。对于墓室,无论是专业的考古学家,还是民间的爱好者,那都是最感兴趣的地方。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既浪漫又充满奇幻色彩,“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与其说这是古人对秦始皇陵墓的描述,倒不如说是对未知的极度想象。几乎每个人都想知道,到底水银的江河湖海是什么美妙景象。
三、始皇陵的发掘其实,对于始皇陵的发掘工作始终都在进行,但基本都是小规模的保护性开采,而发掘重点也是放在外围周边区域为主。对于最重要的部分,始终没有采取大规模发掘。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出于保护历史文物的打算。毕竟,目前我们的很多技术还不成熟,还不能完全保护墓中的珍宝。
比如兵马俑,原本的兵马俑是彩色的,上面有漂亮的颜色。但是出土十几分钟后,颜色就会快速风化,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陶俑。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没有保存兵马俑颜色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才看到,真正大规模发掘出来的只有一号坑和二号坑的一小部分,三号坑只发掘了一点点,这就是为了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兵马俑。
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要挖掘始皇陵,可是却被党中央以长远的眼光拒绝了。
1954年,郭沫若提出开挖明成祖朱棣的定陵,结果却几乎将定陵给毁了,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几乎没有幸免全部损毁。
此后,国家对于开挖大型陵墓都非常谨慎,以至于郭沫若后来又提出开挖武则天的乾陵,周总理都亲自下令驳回。
因此,在对待始皇陵的问题上,国家就更加谨慎,以至于发掘进度一直很慢。
不过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比如在1980年,出土了一座大型车马陪葬坑,这座陪葬坑位于封土西侧,距离主墓道不到50米。
其中出土两乘彩绘铜车马,其做工精美装饰之华丽,远超其他出土的同类车马。而且,这两乘车马做工极为复杂,每架都由三千多个零件构成。
最让人惊诧的是,这两乘车马的制作工艺让人根本无法想象这是秦代出产的。比如马脖子下的缨络,都是由细如发丝的铜丝制成,而同等水平的工业拉丝技术,欧洲是在15世纪才出现。
再比如,由同样细如发丝的铜丝制成的链环,铜丝两段的焊接点严丝合缝,几乎看不出痕迹!到底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至今是个谜。
还有在铜车马旁发现了一柄青铜剑,这柄两千多年前的宝剑没有被腐蚀。经过检测,青铜剑的表面,居然有一层铬盐氧化层。
要知道,镀铬防锈蚀的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才发明的!而两千年前的秦朝人,居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技术。
到了千禧年以后,考古专家们提出,既然不能轻易打开墓葬,但是可用其他技术手段,先探知始皇陵内的具体情况。
专家们提出的方法就是“核磁共振”技术!
说起“核磁共振”,我们一般会先想到医院,但实际上这种技术应用的范围很广,材料检测、石油勘探和水资源探查等都有应用。
但是将核磁共振技术用到考古领域,这还是首次。在2002年,可以说是科幻级别的手段了。而这个给整个始皇陵做个“磁共振”的工程,就叫“863”工程。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了2003年9月,863工程圆满完成。从核磁共振的结果上看,陵墓范围主体东西在170米左右、南北宽有145米。
而秦始皇的墓室有15米高,长有80多米,宽大概有50米左右。
最可喜的是,这样大的墓室,居然整体结构依旧保持完整。虽然陵墓所处位置有多条地下河,但是东西两侧的排水渠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墓室内部也没有进水。
同时,863工程还确认了墓道的位置,为日后进行挖掘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次探测也确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陵的主墓室还没有被盗墓贼光顾!
始皇陵是露在外面的陵墓,不管是单独行动的“摸金校尉”还是带着大军的军阀土匪,都没断了对始皇陵的觊觎。
最著名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传说他率领三十万大军洗劫了始皇陵,财宝三天三夜也没运完。但从主墓室的核磁共振结果来看,项羽应该只是劫掠了陵墓的外围,并未能破坏主墓室。
而主墓室中的水银河流,也使其中充斥了有毒气体,这也断绝了那些“摸金校尉”盗墓的可能。
四、结语到目前为止,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外城西侧的一号“中字形”墓葬在2019年12月被打开,这里距离始皇帝的主墓只有一墙之隔!
2023年一月,陕西省文物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中公布,考古工作者对于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
这次发掘不仅仅有清理出了大批陶俑,还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这次出土的文物,让我们彻底弄清楚了俑的等级与军阵的排列规律。
最重要的是,这次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甬道有被人挖开过的痕迹!能利用甬道挖开进入坑洞的人,肯定不是后世的盗墓贼,而是同时代了解甬道结构的人。
也就是说,这些人应该是修建甬道的工人,在自愿或者别人胁迫下开挖了甬道。那能做这种事情的人,只怕只有项羽了。而这一切,也就成了项羽破坏始皇陵的有力证据!
参考资料:谜一样的始皇陵——近年秦始皇陵园的惊人考古发现 江东 百科知识 2001年第十期
秦始皇陵 秦的奇迹 张卫星 中国文化遗产 2013年02期
千古之谜始皇陵 秦文 春秋 2001年第6期
气势磅礴始皇陵,无与伦比兵马俑 张涛 科学世界 2000年第10、11、12期
秦兵马俑考古新发现:甬道曾被挖开过 中国新闻网 2023-01-13
文明的坐标|神秘的秦始皇陵,藏着多少尚未解开的谜团?中国新闻网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