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作为清朝中期“承上启下”的大臣,其成长经历也让人十分唏嘘。他是满洲正红旗出身,但是身份不高。幼年之时,和珅父母双亡,自己带着弟弟和琳,在一位老家丁的保护下活了下来。而他的家产,全被族内的亲戚占有。这种经历,也让和珅尝遍人间冷暖,人生的三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和珅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从此飞黄腾达,很快成了乾隆朝中的重臣。他将自己的才学和拍马屁的功夫结合起来,办事说话往往深得皇帝欢心。他的官职越做越大,又在查抄王亶望之后变得越来越贪婪。慢慢地,他成了当时的天下首富和皇帝的红人,手握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四部大权。
趋炎附势是一些人的固有恶习,那些当年抢夺和珅家产的亲戚们,在此时组成了一个“探亲团”,来到京城拜见和珅,想让他给安排工作。
望着那一屋子满脸堆笑的亲戚,和珅的内心又心酸又恶心。他还记得,自己当年父母双亡时,他和弟弟沦为孤儿,正需要亲属的帮助。而这些自己叫着“叔叔”、“大爷”的人,不仅不帮自己,还抢夺了他们的家产。那时,他和弟弟有时候饿得急了,就去求他们要施舍,但这些人不但不会帮助他们,还会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把他们当成了丑陋的乞丐。
如今,他终于翻身当上了大官,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这些曾经欺负过他的亲戚,在此时蜂拥而至,不就是想跟着沾点儿光吗?早知道今天的低声下气,又何必当初趾高气昂?
但是,真到了说话的时候,和珅却着实又吃了一惊。这帮人先是试探性地讨要差事,和珅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地应付。但是后来,亲戚们看和珅不表态,态度也就越来越急,甚至拿出了长辈的威风来。这些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仿佛是和珅欠了他们的债一样。
看着这些人的嘴脸,和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自己被欺负的时候一样,内心的无名火越来越大。但是,他此时的身份,已经不允许他随意发火,而且还是对家族里的长辈发火。否则,难保不被人扣上一个“不孝不悌”的名声。不过,和珅自有手段,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合计好了之后,和珅把亲戚召集到自己的库房门前。他让人打开门,只见里面摆满了白花花的银子,闪闪地晃人双眼。亲戚们看得眼都直了,贪婪地咽着口水。
和珅挑起嘴角冷笑道:“各位叔伯大爷,朝中的好位置现在没有出缺,我没法安排你们。你们要是能够屈尊,可以先留在我府上,帮忙晒晒银子。这些银子放太久了,外面都有一些霉气,正好趁着最近天气好,把它们拿出来晒晒。”
“晒银子?”亲戚们面面相觑,都露出了疑惑的眼神。他们听说过晒衣服晒书,但还真没听说过晒银子。
和珅接着有意无意地说道:“我平日太忙,家里的事都交给管家刘全打理,这些银子积压已久,我也不曾清点。你们正好帮我数一数,看看到底有多少。如果你们觉得太辛苦了,也可以先回去,官职的事情我慢慢想办法。”
众人哪里肯走,都争先恐后地答应着,说晒银子根本不辛苦,自己就在和珅府上等着当官的消息。
于是,从此以后的半个月中,一到艳阳高照,这些和珅的亲戚,就会把银子搬出来晒晒。这个活儿确实辛苦,阳光毒辣时,人都被烤得头晕眼花。但这些亲戚都盼着能得到官职,一点儿都不怕辛苦。
起初,亲戚们还能老老实实地晒银子。但不几天,就有人动起了歪心思——既然和珅有这么多银子,自己又没数过,那多一块少一块应该不会被发现。于是,几个胆子大的,就趁着晒银子的时机偷偷拿走了几块。而且,这些人并未被揪出来。这样一来,剩下的人就更大胆了。他们每天都会偷拿银子,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不几天,这些亲戚就已经是拿得盆满钵满。他们急于将银子带回去,和珅是否给安排官职,他们也开始不在乎了。于是有一天,他们找到和珅,说反正待在京城也没事儿干,还不如回家。和珅等的就是他们的这种表态,在一番假意的挽留下,他摆下践行酒,嘱咐亲戚们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亲戚们喝了酒后,抱拳鱼贯而出。这些人心中窃喜,都因为白拿了几百两银子而高兴。不料,他们刚走到城门口,就看到管家刘全拿着账本,让他们将偷拿的银子一一交回来。亲戚们这才知道,原来和珅不是真的信任他们,而是早已派人暗中监视。虽然他们生气,但是毕竟是自己偷盗在先,没有脸皮再去找和珅理论,所以只能如数交还银子,然后灰溜溜地回了老家。和珅遭亲戚轻视的仇,总算是报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亲戚间的裙带关系最难处理。给他们安排职位,能力且不说,当事者必然会在别人眼里,落一个“任人唯亲”的罪名;不给安排工作,亲戚又会说他不近人情,真是远近都不是。有的时候,确实需要耍一些小手段,才能杜绝类似的事情发生。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开诚布公,把事情说清楚。这样做,至少能让一些通情达理的人,不再给别人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