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问上官云珠:你的名字很漂亮,是艺名还是真名?

点点读历史 2024-11-13 02:54:05

1956年,毛主席问上官云珠:你的名字很漂亮,是艺名还是真名?

1956年1月10日,一场特殊的会面在中南海举行。这位曾经的民国影星,如今的新中国演员上官云珠,即将见到毛主席。此时的她,经历过从天堂到地狱的跌宕起伏,也曾因"作风问题"被禁演五年。当她终于站在毛主席面前时,主席笑着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的名字这么美,到底是真名还是艺名?"这句看似平常的问话,却道出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为什么一个名字会引起毛主席的关注?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这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演员,她的人生轨迹又是如何与那个特殊年代交织在一起的?

一、名字的由来:从韦家女到上官云珠

1920年的江苏江阴长泾镇,一个女婴的诞生并未在当地引起太多关注。这个女婴出生在一个小有资产的商贾之家,父亲韦廷珍经营着一家布庄,母亲是本地望族之女。按照当地习俗,这个女婴被取名为韦月珍。

韦家在当地虽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殷实人家。韦月珍自小便在私塾接受教育,这在当时的江南乡村已是难得。1932年,十二岁的韦月珍考入了苏州女子中学,在这里她不仅接触到了新式教育,更重要的是结识了日后对她影响深远的美术老师张大炎。

张大炎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教师,他不仅教授美术,还经常向学生介绍当时蓬勃发展的电影艺术。在张大炎的熏陶下,韦月珍对戏剧和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开始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崭露头角,甚至参演了学校举办的话剧表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了江阴,韦家的布庄在一次空袭中被炸毁,家族多人遇难。韦月珍与张大炎此时已经结为夫妻,两人被迫逃往上海租界谋生。在上海,为了维持生计,韦月珠不得不在一家照相馆当起了接待。

这份工作成为了她接触电影圈的契机。当时的上海是远东影业中心,这家照相馆经常为电影明星拍摄宣传照。通过这份工作,韦月珍结识了新华电影公司的老板张善琨。张善琨一眼就看中了韦月珍那种典型的江南女子气质,认为她非常适合出演古装片。

1938年春,张善琨决定投拍《王老虎抢亲》,他力排众议,决定启用韦月珍担任女主角。但在此之前,张善琨认为韦月珍这个名字过于平淡,不够典雅。他深思熟虑后,为韦月珍取了一个极具诗意的艺名——上官云珠。

"上官"二字取自《史记》中的上官氏,寓意高贵典雅;"云珠"则来自唐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既暗合了她原名中的"珍珠"之意,又增添了几分空灵飘逸之感。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不仅为她打开了演艺之路的大门,更成为了她此后数十年的艺名。就这样,一个普通的江南商贾之女,开启了她传奇的银幕生涯。

二、戏剧人生:从配角到"姨太太专业户"

1938年末的上海滩,电影圈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动荡。原本即将主演《王老虎抢亲》的上官云珠突然被换角,这个消息在租界里传得沸沸扬扬。上海的各大报纸轮番报道这件事,从最初的"新星陨落"到后来的"草包现形",舆论的风向在短短几天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失去主角机会的上官云珠并未离开影坛,而是转投艺华电影公司。在这里,她从最基础的跑龙套开始,接演各种小角色。1939年,她在《清宫秘史》中饰演一名宫女,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台词,但其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大家闺秀气质,还是引起了导演们的注意。

1940年是上官云珠演艺生涯的转折点。在电影《金屋泪》中,她首次出演大户人家的小妾一角。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她将民国时期大家族中小妾的矜持与无奈演绎得惟妙惟肖。这部电影上映后,观众对这位既能展现江南女子温婉,又能表现出细腻情感的演员印象深刻。

就在上官云珠的演艺事业逐渐起色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1941年底,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强制要求电影公司并入伪政权控制的"中联"。面对这一局面,上官云珠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暂别银幕,转战舞台剧。

在战时的上海,舞台剧反而成为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演空间。上官云珠在这一时期主演了《雷雨》《日出》等多部话剧,并结识了剧作家姚克。在姚克的指导下,她的表演更加细腻深入。1943年,她在话剧《清秋》中的表演,获得了上海文艺界的一致好评。

抗战胜利后,上官云珠重返银幕。1946年,她在电影《天堂春梦》中饰演的龚妻一角,将一个大户人家姨太太的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个角色为她赢得了"姨太太专业户"的称号。此后几年,她又相继在《春归》《金粉世家》等影片中出演类似角色,将这一特殊群体的命运演绎得入木三分。

值得一提的是,上官云珠在饰演这类角色时,总能在传统的悲情基调之外,赋予角色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她塑造的姨太太们既有传统礼教的束缚,又有追求自由的渴望,既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这种表演特点,使她的银幕形象具有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到了1948年,上官云珠已经成为上海影坛炙手可热的演员。她主演的《春到人间》创下了当年的票房纪录,而她在片中饰演的大户人家四姨太一角,更是被誉为"民国大家闺秀的典范"。然而,就在她的演艺事业达到顶峰之际,社会巨变的序幕已经拉开。

三、银幕背后:鲜为人知的文艺圈往事

1945年深秋的上海,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沙龙在冯梦龙导演的公寓中举行。这场聚会的主角是刚从重庆回到上海的著名导演冯梦龙和正当红的上官云珠。当晚,上海文艺界多位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其中包括剧作家姚克、导演史东山以及著名演员白杨。

冯梦龙此前在重庆拍摄了多部抗战题材影片,对上官云珠在《金屋泪》中的表演印象深刻。这次见面,冯梦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拍摄一部融合京剧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法的新作品。在这次交流中,上官云珠展示了她对传统戏曲的独特见解,这让在场的艺术家们印象深刻。

1946年初,上海文艺界筹备春节联欢晚会。这场晚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抗战胜利后上海文艺界首次大规模聚会。上官云珠被推选为晚会的筹备组组长。她提出了"新旧结合"的创新理念,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巧妙融合。在她的策划下,晚会不仅邀请了京剧名家梅兰芳,还请来了话剧演员赵丹。

这场轰动一时的晚会在1947年大年初一在兰心大戏院举行。上官云珠不仅担任主持人,还与赵丹合作表演了一段创新形式的现代话剧《春到人间》片段。这场演出被《申报》评价为"开创了京剧与话剧融合的先河",成为上海文艺界的一段佳话。

1948年春,上官云珠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的筹建工作。这所学校的筹建过程充满波折。当时,上海局势动荡,资金筹措困难。上官云珠将自己在《春到人间》的片酬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学校的前期筹备。她还发动文艺界的朋友们共同参与,终于在1948年秋天成功组建了这所培养新生代演员的摇篮。

在筹建学校期间,上官云珠与多位进步文艺工作者建立了深厚友谊。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戏剧教育家的童芷苓。两人在教学理念上不谋而合,都主张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表演方法相结合。她们合作编写的《表演基础教程》,为新中国戏剧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9年初,这所戏剧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批学员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演员的艺术家。开学典礼上,上官云珠发表了题为《新时代的戏剧教育》的演讲,强调戏剧艺术要扎根民族传统,面向人民大众。这篇演讲稿被《戏剧报》全文刊载,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广泛讨论。

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展现了上官云珠作为艺术家的另一面。她不仅是银幕上的演员,更是一位热心艺术教育的实践者。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以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国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949年5月,当这所学校第一次公演汇报演出时,已经能看到新中国戏剧教育的新气象。

四、人生转折:从明星到"问题演员"

1949年10月1日,上官云珠站在上海外滩,目睹了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天,她主动向新政府文化部门报到,表示愿意继续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服务。然而,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一段艰难的考验时期。

1950年初,上海文联开展了第一次文艺界思想改造运动。作为曾经的民国影星,上官云珠面临着严格的审查。她的演艺经历、社会关系、生活作风都成为审查的重点。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有人批评她在旧社会主演的姨太太角色"宣扬封建糟粕",甚至将她与旧上海的"十大名媛"相提并论。

1951年春,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筹备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影片《钢铁战士》。上官云珠主动请缨,希望能在片中饰演一个普通工人的妻子。但是,剧组最终以"她的气质过于贵族化"为由,婉拒了她的请求。这次被拒,让上官云珠意识到自己必须突破过去的表演定式。

为了改变自己,上官云珠主动申请下厂劳动。1951年夏天,她来到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和工人们一起生活。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开纺织机,还参加了工人业余文工团的排练。三个月的工厂生活,让她对工人阶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52年,一场更大的风波袭来。上海文艺界开展"三反"运动,上官云珠因为1948年在香港拍摄电影时的一些"作风问题"被揭发。当时的报纸以"堕落的影星"为题,对她进行了严厉批评。随后,她被停止一切演出活动,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改造"生活。

在这五年里,上官云珠被下放到江苏农村参加劳动。她在泰州一个农业生产队当了三年队员,后来又在南通棉纺厂当了两年女工。这段经历虽然艰苦,但也让她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群众的生活。

1957年春,文化部重新审查了上官云珠的问题。考虑到她在劳动改造期间表现积极,以及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戏剧教育的贡献,最终决定让她重返银幕。这一年秋天,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筹拍《劳动一家》,导演特意为她安排了一个农村妇女的角色。

这部电影拍摄期间,上官云珠展现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她不再是那个举手投足间带着贵族气质的旧式影星,而是将自己在农村和工厂的所见所闻融入到表演中。影片中她扮演的农村妇女形象,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1958年底,这部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在全国公映。上官云珠的"复出之作"取得了意外的成功。这次经历证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力不在于她所扮演的角色类型,而在于她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成为上官云珠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五、艺术生命的最后篇章:重返舞台与文艺生涯

1959年初,上海电影制片厂筹备新片《春风化雨》,讲述一位老教师的故事。导演钟惦棐亲自邀请上官云珠出演女主角。这是她时隔多年后首次担任主演,也是她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片中,她一改往日的贵族形象,塑造了一位朴实无华的乡村女教师。

1960年,上官云珠被调入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她将自己多年来在影视、话剧领域的经验整理成教材,编写了《表演艺术实践》一书。这本教材不仅总结了她的表演心得,还融入了她在基层生活中的见闻,成为当时戏剧院校的重要教材之一。

1961年夏,上海文化局组织了一次"老艺术家下乡"活动。上官云珠带领学生们来到浙江嘉兴,为当地农民演出。在演出间隙,她还指导农村文艺队排练节目。这次经历让她萌生了创作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的想法。

1962年,她完成了话剧剧本《稻花香里》的创作。这部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女教师的成长故事。剧本被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采用,并在当年冬天搬上舞台。这次创作尝试,展现了上官云珠作为编剧的才能。

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邀请上官云珠参与电影《春到农家》的编剧工作。这次她不仅参与编剧,还在片中饰演一个配角。这部影片讲述了农村改革中的点滴故事,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1964年,上官云珠开始筹备自己最后一部电影《母亲》的拍摄工作。这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影片,她既是编剧又是女主角。然而,就在影片拍摄进行到一半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1966年夏天,上官云珠被贴出大字报,被指控为"封建余孽""资产阶级文人"。她的住所被查抄,珍藏多年的剧本手稿和照片资料被付之一炬。这次打击对她的打击极大,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态度。

在动荡的十年中,上官云珠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直到1976年秋天在劳动中突发疾病去世。她生前最后完成的作品是一篇未发表的散文《乡村札记》,记录了她在农村的见闻。

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整理了上官云珠的遗物,发现了她未完成的电影《母亲》的剧本手稿。这份手稿成为了了解她晚年艺术追求的重要资料。同年,上海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上官云珠艺术生涯回顾展",展出了她一生中的重要作品剧照和手稿。这次展览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经历了旧中国到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家。

0 阅读:10
点点读历史

点点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