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换了好几个电视台,最终停在了央视。
但意外的是,播放的不是一部热门的电视剧,而是《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放在几年前,这种场景可能会让饭桌上的人很兴奋:讨论哪个场景最馋人,猜测会不会出现家乡的特色美食。
然而今年却没有这样的热闹,大家看了几分钟便开始低头摆弄手机。
有人抬头嘀咕了一句:“这拍得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
这短短一刻,似乎正映射了这一季《舌尖》的尴尬现状。
十年前曾引发全民讨论的“舌尖热”,如今却像一碗索然无味的剩饭,少有人问津。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节目变了,还是观众的口味变了?
内容创新偏离初衷,美食纪录片还能怎么做?
翻开《舌尖4》的内容简介,不难发现这一季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
节目组不仅讲美食,还开始讲背后的供应链、管理环节,甚至拍摄工厂化生产的流程。
这在部分观众看来,确实是一种新尝试;但问题是,这样的“创新”似乎让人吃得不过瘾。
回想第一季,那个炸酥肉时被油包围的瞬间,那个牛肉面出锅时的蒸汽打在摄像机镜头上的画面,都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经典场景。
这种牢牢抓住食物本身的“勾人感”,是当年《舌尖》成功的密码。
但如今,当聚焦点从锅碗瓢盆转移到背后的逻辑流程时,难免让人觉得“跑题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创新没有意义。
现代纪录片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尝试,本身是一种对行业发展的推动。
但如果创新过度地偏离大众情感需求,很容易让节目失去吸引力。
试问,春节时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更希望看到的是美食故事的温情,还是冷冰冰的供应链管理?
从强势IP到观众冷淡,《舌尖》系列经历了什么?
《舌尖》的问题远不止内容转型。
回头看看这十年,从2012年的第一季到如今的第四季,系列节目本身所背负的期望在逐年攀升,但口碑却一路滑坡。
从9.4到3.8分,这组豆瓣评分的对比让人唏嘘。
背后原因不难分析。
一方面,观众口味逐年变化,对美食纪录片的预期也水涨船高。
作为一个高热度IP,《舌尖》系列本身肩负了更多的期待值,但现实中却可能无法一一满足。
另一方面,这十年间,同类节目百花齐放。
地方台有《老广的味道》,网络平台推出了《人生一串》《沸腾吧火锅》,甚至有更为小众的垂直纪录片,如《奇食记》和《第一餐》。
在这样的百家争鸣中,《舌尖》想要保持原本的光环并不容易。
此外,每一季《舌尖》之间的长间隔也在稀释观众对这个系列的热情。
第一季到第二季只隔了两年,第三季却隔了整整四年,而第四季更是拖了七年。
对于一部现象级IP来说,自身内容的更新迭代速度显然已经无法跟上观众的变化。
行业百花齐放的背后,美食纪录片正迎来瓶颈?
但引发讨论的不只是《舌尖》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美食纪录片作为一个大品类的变化。
从几年前的“爆款年”,到如今的大量内容难以激起水花,美食纪录片也许正在迎来一个发展瓶颈。
试想一下,我们还能轻易想起最近一部让全网津津乐道美食纪录片的名字吗?
似乎很难。
2021年,美食纪录片的数量已经达到高峰,长视频平台、地方电视台都大量加入了原创内容的竞争。
这种扎堆的生产,客观上导致了市场的饱和。
而纪录片的受众本身又相对小众,这让“供需失衡”的问题更为突出。
更重要的是,观众对美食纪录片的审美阈值在不断提升。
几个慢镜头,几句煽情的旁白,已经无法轻易打动如今经历过“视听轰炸”的年轻观众。
纪录片制作团队如果不能更精准地押中观众需求,很难再出现像第一季《舌尖》那样的全民效应。
七年磨一剑,《舌尖4》为何依旧难超前作?
回到《舌尖4》,它的失败,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内容不够“勾人”。
长时间的筹备,意味着整个系列承受的期待值被无限放大。
如果说第一季给观众带来了惊喜,那么每一季之后的作品,其实是在与前作“竞争”。
这种自我超越的压力,让节目团队难以找到一个最佳“尺度”。
时代变了。
《舌尖》的前几季占据过社交网络的高光点,但2023年,面对短视频横行、碎片化内容占据主流的现状,长达40分钟的一集纪录片,显然很难再吸引到当初“刷微博”的那批观众了。
比起等待美食画面慢慢铺陈的人们,现代社会的节奏似乎更认可“10秒看完如何做出完美牛肉面”这样的内容。
最终,《舌尖4》提供的答案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但它的尴尬处境却让行业和观众有了反思的机会。
我们追求的究竟是让每一个镜头都刺激味蕾,还是用美食讲述背后的文化与人情?
纪录片是该迎合大众口味,还是坚守自身的表达追求?
或许,对一些人来说,《舌尖》的意义还在于它引领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高速发展。
而当市场经过这一轮浪潮后,接下来的美食节目或许会更加专注于让观众真正“看得满足,吃得开心”。
这,才是美食本该带给我们的简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