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描绘了女主甄嬛的成长轨迹,她从纯真善良的少女,逐渐蜕变为城府深厚的太后,不断向权力巅峰迈进的过程。
此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后宫争斗,其中甄嬛与眉庄之间的深厚友情,尤为触动人心,令众多观众感慨万千。
正因这份友情,甄嬛在眉庄葬礼上见浣碧一举止,顿生灭她之心。
【浣碧的身世】
浣碧自甄府起便是甄嬛的贴身侍女,与甄嬛自幼相伴成长,情谊深厚。
甄嬛一直对浣碧甚好,二人关系超越主仆,更多时候宛如亲姐妹一般。
于甄府之中,浣碧享有着其他下人难以企及的特殊待遇。
相较于贴身丫鬟流朱的朴素装扮,浣碧的衣着更为华丽显眼。
安陵容初访甄府,流朱与浣碧共迎之。见浣碧装扮奢华,陵容误以为其乃甄府千金。
甄嬛决定入宫之际,仅携两名侍女同行,一为活泼的流朱,另一则是她的贴身丫鬟浣碧,两人伴其左右。
流朱行事机警,浣碧心思缜密,甄嬛挑选她们随行,自有其深思熟虑的原因。
另外,甄嬛入宫前夕,其父甄远道的一席话坚定了她携带浣碧一同入宫的决定。
事实上,浣碧出身非同寻常。
她与甄嬛同为甄远道之女,享有相同的血脉联系。
然而,与甄嬛截然不同的是,她的出身带着瑕疵,因为她的母亲曾是获罪大臣的女儿。
她未获世俗认可,族谱中无名,且命名时不得沿用玉字辈,备受排斥。
即便对她母亲而言,逝世后连牌位都无法被安置于祠堂,以享子孙供奉之香火。
在母亲忌日这天,她打算为母亲烧些纸钱,却只能偷偷进行,生怕被旁人察觉。
自幼丧母后,她被甄远道带回甄府抚养,在甄府中成长。
甄远道始终对她心怀愧疚,自她入甄府,身为甄嬛大小姐的贴身丫鬟,在吃穿用度各方面,甄远道皆给予她优渥待遇,未曾有丝毫亏欠。
流朱亦言,浣碧在衣食住行上,待遇堪比甄府的二小姐。
尽管甄府在物质上未曾亏待浣碧,然而她的内心世界却始终感到空虚与匮乏。
她对自己的身世了如指掌。
甄远道之女甄嬛,身为甄府大小姐,尽享富贵尊荣。她得以光明正大地生活,且能通过入宫为家族增添荣耀。
她无法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身世秘密,只能以丫鬟的身份,默默侍奉甄嬛,将所有过往深藏心底。
于甄府之中,她无法直呼甄远道为“父亲”,仅能尊称其为“老爷”。
实际上,浣碧内心深处饱受煎熬。
长期以来,她内心的不平衡源于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及所处的生活环境。
她满心不甘,同为甄家骨肉,为何姐姐能赢得荣光,自己却注定一生为奴仆,命运如此不公。
浣碧心中充满不甘,因而时常怀揣着几分野心。
她内心深处,真切地将自己视为甄府的二小姐。
甄嬛入宫后,逐步晋升,最终成为了皇上的嫔妃。
经历了一整天严苛宫规的束缚,甄嬛感到身心俱疲,整个人显得异常倦怠。
此刻,流朱在一旁悉心照料甄嬛,轻轻为她捶腿;反观浣碧,却似未曾留意,满心只在自己的事情上。
甄嬛就座后,可见流朱坐在邻近榻上,身高明显较甄嬛矮了一头,而浣碧则坐在与甄嬛相等高度的位置上。
且不说在甄府中,两人情谊深厚,私下相处时,规矩礼仪自可不必过分拘泥。
然而时过境迁,甄嬛现已贵为嫔妃,就连其亲生父母也得向她行大礼,更遑论她那身为罪臣之女的妹妹了。
显然,浣碧并未视甄嬛为真正的主子,她内心将二人视为平等,无有上下之分。
【浣碧的不甘】
浣碧自入宫以来,其内心的不甘情绪便展现得无以复加,尽显无遗。
浣碧入宫前,自芳若姑姑处得知,宫女有机会晋升为官女子。
或许,自那时起,浣碧心中便萌生了攀高枝的雄心壮志。
目睹婢女余答应仅凭唱曲便得皇上宠幸,耀武扬威,她心中满是不甘,暗自思量:余答应究竟何德何能,能至此境?
一旁的宫女亦道:“相较之下,余氏之貌尚不及沈姐姐。”
实际上,这位宫女的想法正是浣碧内心真实的写照。
安陵容之父担任县丞一职,其职位并不算高。
她母亲为父亲前程尽心竭力,待父亲有所成就,母亲却视力受损。而父亲辜负了母亲的深情,另娶了姨太太。
姨太太们对母亲与安陵容态度冷淡,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安陵容形成了自卑且敏感的性格。
在浣碧看来,或许她觉得陵容尚不及自己。
甄嬛助力安陵容获宠,而浣碧面露不悦之色,情绪显得颇为低落。
安陵容前来探访甄嬛时,却遭遇了浣碧的冷脸相待,她毫不掩饰地给安陵容摆出了不悦的神色。
安陵容赠甄嬛两件浮光锦衣裳,甄嬛转赠一件于浣碧,并叮嘱她穿着切勿过于显眼。
然而,浣碧即刻换上了浮光锦衣裳,处处彰显,且言语间尽是对安陵容的轻蔑。
她转头向佩儿问道:“你来评评理,这衣裳是我穿上更显气质,还是陵容小主穿上更为合适?”
获取所求答案后,她嘲讽安陵容出身贫寒,称即便是上等布料,用到她身上也是徒劳无益。
实际上,浣碧长久以来都未能正确定位自己。
安陵容身为皇上的嫔妃,地位崇高,浣碧仅是婢女,依礼数而言,她不应对安陵容有丝毫不敬之举。
她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比余答应、安陵容等人更为尊贵,故而未曾将她们放在心中。
她满心不甘,想余氏、安陵容之辈皆能得宠,自己胜她们一筹,定也能获恩泽。
她实则对皇上并无真情,仅是渴求权力与荣耀,欲借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与价值。
她渴望出类拔萃,满心期望着能将母亲的牌位供奉进甄家的祠堂,以此彰显荣耀。
她决心向众人展示,凡是姐姐能成就之事,她同样有能力办到。
浣碧为得皇上青睐,费尽心思筹划。她处处留意,步步为营,只盼能赢得皇上的一丝垂怜与恩宠。
皇上时常宠幸甄嬛,不时前来探望,对她关怀备至。
浣碧每日皆细致装扮,满心期盼着皇上能亲临。
她悉心装扮,屡屡在皇帝跟前展现恭顺之态,以求得青睐。
一日,皇上探望甄嬛时,浣碧佯装不知皇上在场,故意闯入屋内,意图吸引皇上的目光。
然而,她那点小心思没能逃过皇上与甄嬛的眼睛,甄嬛在一旁默默注视,脸上露出一切皆已明了的神情。
皇上对她心生不悦,望着她红绿搭配的装扮,以“俗不可耐”四字予以评价。
未曾料到,她一番悉心装扮却换来皇上如此评语,这让浣碧心中倍感哀伤。
她泪流满面地奔逃而出,恰巧与果郡王撞个正着。
果郡王见她悲伤,便安慰道:“花各有其美,于本王而言,这花倒是颇为悦目。”
这一句言语,给予浣碧莫大的慰藉,让她心中得到了许多安慰。
她已不对皇上抱有期望,此刻,她的心被另一人填满,那人正是果郡王。
【浣碧对果郡王的情】
尽管浣碧内心渴望权势,但她对果郡王所怀之情,却是真挚无疑的。
她倾心于果郡王,全心全意地想要接近他,所有的思绪和努力都围绕着如何与果郡王更为亲近。
皇后为削弱甄嬛势力,指示祺贵人当众揭发甄嬛与温世初有染,意图以此毁损甄嬛名誉。
经皇后等人插手,事态逐渐升级,最终竟发展成了通过滴血来辨认亲缘关系的荒谬之举。
甄嬛所生的六阿哥被皇上质疑非亲生,于是上演了“滴血认亲”一幕,以验证其血脉。
此时,沈眉庄正怀有身孕,她专注于安胎,悉心保养,以确保腹中胎儿安稳成长。
安陵容察觉甄嬛与沈眉庄情谊深厚,便吩咐丫鬟向沈眉庄透露这一情况。
安陵容心存算计,深知沈眉庄性情急躁,定会焦急万分,这对沈眉庄腹中的胎儿极为不利。
沈眉庄匆匆赶到,恰逢听闻温太医自宫之事,一时间难以接受,猛然间昏厥倒地。
沈眉庄最亲近之人为甄嬛与温世初,甄嬛乃其青梅竹马,温世初则是她心爱之人,且她腹中孩儿正是温世初所出。
沈眉庄心怀愁绪,因情绪压抑导致血崩,最终在难产中不幸离世。
安陵容企图借沈眉庄之手伤害甄嬛,认为唯有沈眉庄离世,才能让甄嬛悲痛万分,如此她心中的怨气方能得以平息。
确实,自幼一同成长的姐妹离世,让甄嬛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哀伤,难以平复。
入宫以来,争斗频现,姐妹间反目成仇之事屡见不鲜,确为常态。
但她们与众不同,在这皇宫里,始终彼此支持,共享喜悦,共渡难关。
尽管周遭嫔妃不断挑拨,她们二人依旧情谊深厚,并未因此反目,关系依旧稳固如初。
沈眉庄已逝,甄嬛内心的痛苦众人皆知,一直伴其左右的浣碧,对此更不会无所察觉。
沈眉庄葬礼之日,众多人士前来哀悼,随后果郡王、慎贝勒及甄嬛之妹玉娆亦陆续抵达,共表哀思。
这天,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深深的悲伤,情绪低沉,氛围凝重,无一不显示出他们内心的哀痛。
浣碧显得颇为特别,她并未显露出哀伤之情,好似沈眉庄的离世对她而言,并无丝毫关联。
她的心中唯有果郡王,目光亦始终不离果郡王,满心满眼都是他。
望见果郡王,她满心喜悦地向玉娆介绍道:“与慎贝勒同行的便是十七爷,是否觉得他风采非凡。”
于沈眉庄葬礼上言此确为不妥,甄嬛与沈眉庄自幼交好,浣碧又长伴甄嬛左右,自明甄嬛与沈眉庄情谊之深。
现今,沈眉庄葬礼未远,浣碧却欣然言及果郡王,玉娆难以入耳。她未直言浣碧不妥,仅请其勿随,并提醒浣碧应尽心照料长姐。
眉庄葬礼上,浣碧举止失当,甄嬛岂会不知。浣碧的这些举动,瞬间触动了甄嬛想要除去她的念头。
因此,当浣碧毅然撞棺自尽,甄嬛闻讯后怒扯佛珠,那一刻显露无遗,甄嬛对这位妹妹心中早已埋下了决绝之意。
因着亲情的牵绊与内心的怜悯,她对浣碧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宽容。
在凌云峰的日子里,甄嬛与果郡王相处日渐生情,两人的情感在相互陪伴中悄然滋生。
浣碧深知甄嬛与果郡王情愫渐生,却仍在一旁静静守候,暗自倾慕着果郡王,情感不曾稍减。
她对果郡王所言字字铭记于心。
皇宫宴席上,果郡王醉酒不慎,致使随身携带的荷包滑落于地。
尤为关键的是,荷包内藏有甄嬛的小像。
目睹小像,皇上心中顿生疑虑。
小像与甄嬛极为相似,皇弟竟随身携带此嫔妃剪纸小像,皇上对此产生疑虑,实属情理之中。
王爷附和道,那小像酷似熹贵妃,此言一出,宴会上的气氛骤然变得异常紧张。
若皇上知晓嫔妃与弟弟私通,此乃抄家灭族之罪,甄嬛与果郡王将万劫不复,甄氏与果郡王一族亦难逃株连之祸。
叶澜依为保护果郡王,谎称小像主人是玉娆,并打算借七夕佳节之际,恳请皇上赐婚果郡王与玉娆,以促成二人良缘。
慎贝勒心生不悦,他对玉娆心生情愫,同时明白玉娆绝不会倾心果郡王,毕竟玉娆与果郡王仅有一面之缘。
局势愈发紧张,甄嬛所受的嫌疑也随之加重。
此刻,浣碧勇敢地站了出来,声称那幅小像正是自己的肖像。
浣碧与甄嬛面貌相仿,且她能精确指出荷包内含杜若等香料,这让皇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甄嬛与叶澜依为护果郡王周全,便顺势附和,声称那剪纸小像实为浣碧,以此化解眼前的危机。
浣碧终得偿所愿,被正式册封为侧福晋,风光地嫁给了心仪已久的果郡王。
她被甄嬛收为义妹,并更名为“玉隐”,得以正式从甄家出嫁,一切合乎礼法。
如今观之,浣碧虽已获其所求,然生活并未因此变得幸福。
她与果郡王缺乏共同语言,夫妻之间鲜有交流,关系名存实亡。
然而,浣碧性格刚烈,一旦认定了某人,便会矢志不渝,相伴一生。
果郡王遭皇上赐死后,浣碧悲痛欲绝,决定殉情,毅然决然地撞向果郡王的棺木,随他而去。
【浣碧的悲剧人生】
浣碧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始至终,她的命运似乎总被不幸所笼罩,历经坎坷,未能逃脱悲剧的宿命。
她悲剧的根源多种多样。
首要因素在于,她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铸就了她命运中的悲剧色彩。
母亲离世后,父亲领她至甄家却无法相认,被迫身为奴仆,这样的境遇让她的心灵日渐变得扭曲。
她深切期盼着父亲的爱,并热切希望能为家族赢得荣耀。
皇上称赞甄嬛道:“你双亲情深意笃,故而所育之女温婉且多情。”
浣碧闻此言语,心中顿时黯然,神色亦随之伤感起来。
她确实是父亲的亲生女儿,但却未被认可,无法向他人透露身份,一旦说出,必将给家族招致灾祸。
再者,她因自视甚高而为自己引来了麻烦。
她因一心想谋求高位,被曹贵人趁机利用,差点对甄嬛不利。
她向曹贵人透露皇上伪装成果郡王之事,曹贵人趁机在皇上面前挑拨离间,引发皇上猜疑。幸得甄嬛机敏回应,方使此事得以平息。
她利用木薯粉事件,指使曹贵人借温宜公主吐奶诬陷甄嬛,幸得端妃出手相助,化解了危机,使此事得以平息。
她曾是甄嬛最为信赖之人,但历经两次事件,甄嬛心中对她渐渐生出了疑虑。
甄嬛与小允子等精心布局,浣碧不慎落入圈套,竟真的将自身行踪透露给了曹贵妃。
至此,甄嬛揭露浣碧阴谋,语重心长劝道浣碧太过糊涂,若其罪臣之女的身份被曹贵人等知晓,必将连累甄家上下。
且曹贵人仅是利用浣碧,绝不会施以援手。现华妃受挫,定会迁怒于浣碧,将其视为替罪羊。
经甄嬛一番情理并重的劝解,浣碧终受触动,决心改过自新。
另外,她对读书并不擅长,加之目光短浅,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自小便与甄嬛相伴成长,日积月累中自然汲取了诸多学识。
她并不热衷于阅读,相比之下,同为侍女的流朱在知识上反而比她更为广博。
甄嬛向浣碧与流朱询问杜甫之诗句,流朱迅速回应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此乃杜甫之句。”
浣碧未能给出答案,只是在一旁微笑以对。
果郡王钟情于诗文,常吟诗作对,而浣碧对诗书不甚上心,致使二人间难觅共鸣,缺乏共同话题。
甄嬛再度与果郡王相逢,彼时她已是尊贵的熹贵妃,身份之差令二人深知,往昔之情再难续,彼此间已无缘相守。
她以“落花”自喻,“落花凋零,本非王爷所宜近身之物。”
甄嬛意在让果郡王忘却她,但浣碧未明其意,急忙以手帕为王爷拂掉身上的花瓣。
果郡王轻轻拂开浣碧伸来的手,柔声道:“落花亦含人情,何必急于拂去?”
王爷向甄嬛倾诉深情,坦言难以忘怀,而一旁的浣碧却未能领悟他们言语背后的深意。
果郡王身染疾患,浣碧闻讯前往王府进行探望。
果郡王凝视着高飞的风筝,沉声道:“瞧那风筝,飞得极高,却仅靠一缕细线维系,何其脆弱。”
王爷所言非风筝,实则借风筝喻甄嬛之境。他由风筝联想至甄嬛当前的艰难处境,心中思绪万千。
即便甄嬛已晋为熹贵妃,但皇恩浩荡且难以捉摸,她能否持续获得宠爱,仍是未知之数。
然而,旁侧的浣碧未能领会王爷的心意,自顾自言道:“想不到王爷竟对风筝情有独钟。”
果郡王与浣碧思想迥异,即便结为夫妻,亦缺乏共同话题,致使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
浣碧之所以痛苦,与其说是因爱上了不爱她的男子,不如归因于自身的浅薄无知,这才是她情路坎坷的根源。
她的诸多不足,最终导致了其人生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