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原来舒太妃一眼相中的儿媳,是浣碧,你看她生母啥身份?

蔚子观影 2025-02-24 18:07:14

《甄嬛传》作为书剧皆热的大IP,引发了众多热议。它虽以主角的爱恨为主线,但配角们的选择和命运同样精彩纷呈,构成了剧中的多个看点。

依据佛经所言,此故事中人物皆略显“众生皆苦,无人不怨”之色彩。

甄嬛的异母妹浣碧,以其隐秘身世和悲剧终局著称,而常被忽视的是她与前辈“女主”舒太妃之间,存在着的一层特殊关联。

因此,舒太妃一眼相中浣碧为儿媳并不意外,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浣碧母亲昔日的身份背景。

【安栖观初见】

在凌云峰时期,这两位日后将成为婆媳的角色首次相见。

甄嬛为远离宫廷,决定前往甘露寺修行,她当时的贴身侍婢浣碧,自然而然地跟随她一同前往,继续伺候左右。

经果郡王允礼引见,因与甄嬛交情深厚,她们轻易见到了在安栖观修行的先皇宠妃舒太妃,现今被称为“冲静元师”。

甄嬛的瑶琴意外断弦,闲谈间舒太妃提及或可尝试修复。因此,下次相见时,浣碧便携琴前往,希望能请舒太妃帮忙修理。

然而,在这次初见之时,却出现了不同寻常的情景。

甄嬛与浣碧携瑶琴“长相思”觐见舒太妃,太妃见状,面露极大震动与亲切之情,眼眶似乎都泛起了泪光。

她称赞浣碧肌肤细腻,特地招呼其靠近以便详观,并专门询问了其母亲的情况。

相处日渐,舒太妃偶尔会以独特的“摆夷语”和浣碧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此时,真正的核心人物甄嬛在一旁是否会因情节与身份而略感尴尬,我们无从知晓。

这些异常行为均揭示了一个事实:浣碧的身世之谜,以及由此映证的甄嬛之父甄远道昔日的隐秘情感历程。

【浣碧的身世之谜】

浣碧究竟有何独特身份?

她初次亮相,名字便与甄嬛的另一侍女流朱相呼应,好似刻意安排,以营造出一种对称的美学效果。

实际上,剧情初现时便已透露,浣碧与流朱之间并非毫无差别,两者存在差异的线索早已悄然埋下。

甄远道将心爱之女送入皇宫,盼其增强家族声望,并期望她能助力浣碧人生,实现他身为父亲未竟之愿。

浣碧实为甄嬛异母妹的身份迅速揭晓,却因特殊缘由难以曝光,无法正名“甄”姓,更无从谈及回归甄家祖籍。

随着故事推进,浣碧与流朱各自迥异的立场与角色特性逐渐显露,两人的不同之处愈发明显。

流朱是位绝对忠于小姐的婢女,她深知自己与甄嬛出身悬殊,从无比较之心。

她的立场坚守“同荣共损”,且自幼相伴累积了深厚情感,最终为保护病重垂危的甄嬛,不惜牺牲自己,命丧刀下。

浣碧在日常举动中远不如流朱那般坦诚,更曾有过背叛甄嬛的不良记录,其行为与流朱的毫无保留形成了鲜明对比。

即便甄嬛发现了背叛,她也仅采取措施予以压制,并未诉诸更激烈的行动。

不让浣碧重回甄家,即可阻断她对主线的影响,无需物理消灭。如此,后续的小像事件及孟静娴之死等,也便无从谈起。

甄嬛本有机会彻底了结,却毅然踏上不同之路,这一抉择映射出浣碧身世所蕴藏的深厚影响力。

甄远道虽竭力隐瞒浣碧身世,但甄嬛之母云辛萝实则早已知晓,只因顾及自身与家族利益,故而未曾挑明此事。

随后,她直接向丈夫道出“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这句富含深意的话,这充分表明,她已洞悉了事情的大部分细节。

浣碧之母名为碧珠儿,其名便显非名门之后。她实为摆夷女子,且乃罪臣之女,故甄远道与她的情缘难以公之于众。

关于她别名“何绵绵”的由来,有观点认为是她自取,亦有说法是甄远道所赐新名。

不论何种情境,"绵绵思远道"这句古诗本身就清晰展现了该名字蕴含的深远思念之意。

甄家姐妹里,长姐实为甄嬛,意味着甄远道先娶甄嬛母云辛萝为正妻,且婚后仍与何绵绵保持来往。

甄远道倾心于何绵绵,或因她摆夷女子的绝世容颜,或因其独有的非名门气质,更可能是因无法给予她名分而心怀愧疚与亏欠。

甄远道曾对妻坦言:“我失控与绵绵有负于你。”这表明,在那个纳妾普遍的时代,他也自知与何绵绵之情会遭非议。

更何况,何绵绵非但未获得丝毫名分,反倒迅速香消玉殒。

这犹如帝王在纯元最美、情感最圆满之时痛失挚爱,记忆里永远镌刻着对方最为无瑕的身影。

甄远道将这份深刻的回忆与情感,全然倾注在了何绵绵所遗留下的女儿之上。

浣碧为女之名,虽与流朱身份相仿,然其名中特意保留“碧”字,意在缅怀其生母,意义非凡。

甄远道为她的前途费尽心力,竭尽所能地筹划安排。

【摆夷人的惺惺相惜】

舒太妃能一眼识破浣碧身世,暗示其容貌必与昔日碧珠儿,即何绵绵极为相似。

碧珠儿乃摆夷族人,而舒太妃阮嫣然同样出身于摆夷族,两人拥有相同的民族背景。

所谓“摆夷”,亦称“百夷”,乃中国古代对居于南方之傣族的通称。

中国古代普遍认为摆夷女子肤色白皙、眼睛明亮且体态婀娜,因此这一族群中美女频出。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美女众多,其中被段延庆错认作白衣观音的摆夷人刀白凤,亦是该书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

两人因相同出身和相似命运成为挚友,加之文化背景相近,他们之间有着他人难以理解和介入的深刻共鸣与同情。

舒太妃的别名“阮嫣然”源自其义父知事平章阮延年,而她本名实为移光。

她因美貌获前任皇帝独宠,但因出身卑微,无法如其他妃嫔般行册封礼,更无望晋封妃位乃至皇后。

尽管如此,皇帝仍特为她扩建行宫,命工匠筑桐花台行册封之礼,并赠予她“长相思,长相守”琴笛一对。

舒太妃昔日受宠并诞下受皇帝青睐的果郡王,故而选择出家修行,此举既为避害,更深意在于护佑其子周全。

身为摆夷人且同为罪臣之女,这两人彼此深感共鸣,不仅相互怜惜,还怀揣着一份隐秘的相互扶持之心。

然而,舒太妃深得皇帝宠爱,故而她的自信远胜一筹。

通常情况下,皇帝不会受到他人掣肘,除非出现皇帝权力被削弱或旁落的状况,此时皇帝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制约。

相较之下,甄远道势力甚弱,身为汉军旗臣子,他不敢公开与何绵绵关联,即便内心渴望给私生女浣碧更好生活及认祖归宗,也只能让她以婢女身份留在甄府。

舒太妃虽未明言要儿子纳浣碧为妾,但若此事成真,不难料想她会感到欣慰,乐于见到这样的结果。

【历史中的舒太妃】

这些对应关系引人遐想,让人不禁思考:历史人物间的关联与命运里,是否暗含了作者在创作时的一些独特印记?

纯裕勤妃陈佳氏与舒太妃皆出身卑微,舒太妃乃摆夷族人,而陈佳氏则为汉军旗包衣之后,系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千金。

陈佳氏入宫非比寻常清宫选妃,初为宫女,后诞下皇十七子胤礼。即便此子已二十载,她仍未获任何封号。

据此推测,纯裕勤妃虽被视为舒太妃的历史原型,但若论及“专宠”,二者境遇实则天差地别。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诏令礼部,将后宫六位育有皇子却未获封号的嫔御晋升为妃嫔,至此,陈佳氏得以搭上此次集体晋封的末班列车。

然而,勤妃在历史上并未受宠,这对皇十七子胤礼而言,反倒成了一件幸事。

果郡王胤礼自幼便随康熙皇帝,自九岁起常伴其左右,一同出巡塞外。

雍正即位后颇为器重他,赞其忠廉,将工部、户部及西藏、苗疆事务悉数委以重任,直至临终,仍遗命其为辅政大臣。

由于他身体状况欠佳,雍正对他格外关照,允许他在私邸处理日常事务,仅需每隔数日进宫一次。

胤礼一生深得皇帝信赖,直至去世,这与小说中纷繁复杂的三角情感纠葛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

【浣碧的命运】

实则依史书记载,清朝多数皇帝纳妃之举,更像是与女性背后的家族及势力进行联姻,而非单纯纳娶嫔妃。

诸如先皇独宠摆夷美人舒太妃,乃至特筑桐花台之事,多为小说作者的艺术加工与想象,非史实记载。

流潋紫提及创作《甄嬛传》时,重在探讨爱情,期望的是能找到一位知心伴侣,与之携手共度余生,不离不弃。

人们常感浣碧与流朱思考方式与行为逻辑截然不同,这其实十分自然。

自故事初始,浣碧便自认与流朱有别,从未将二者视为同类。

相较于流朱的竭诚尽节,她则更多地为自身未来筹谋打算,事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

基于这种心态,她曾一度背离甄嬛,转投到其他妃嫔的麾下。

抱着这样的念头,她精心策划了小像风波,让甄嬛无奈接受她成为果郡王府侧妃的事实,甄嬛非但不能反对,还得助她一臂之力。

书中揭示,这桩婚姻让浣碧得以正式成为甄家人,冠以“甄”姓,并启用新名甄玉隐。

在何绵绵即将出嫁的前夕,她的牌位才被允许以妾的身份被供奉进甄家的祠堂之中。

诚然,她所用之助力与所行之算计,非尽为亡母,然其行为中,确含几分慰藉逝者之灵之意。

即便顺利成为果郡王的侧福晋,她的生活之路依旧坎坷重重,并不顺畅。

这既因男方心有所属,也因府内情敌众多,同时,她曾身为“罪臣之女”的身份,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

在清朝,被视为“包衣出身”并非美谈,即便后来奋力摆脱低微身份,人们仍会以“抬旗”为由加以嘲笑,暗示其过往的低等出身。

浣碧同样如此,若非因摆夷血统、曾为奴仆、罪臣之后及私生女的过往阴影缠绕,她或许不会如此苛求自己完美无瑕,唯恐遭人轻视。

故事终章,果郡王难逃一死,她亦毅然决定追随其脚步,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半生以来精心策划的种种谋略,皆化为乌有,尽付东流。

这般结果,想必即便是舒太妃当初,也断然未曾料到。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