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见过建筑工地打桩不?
乡镇公务员就像最底下的那根钉子。
上头有省里市里县里三级大锤哐哐往下砸,咱们既要当"千斤顶"扛住压力,又要当"螺丝刀"落实政策。
可气人的是,这队伍结构整个儿倒过来了——省里部门二三十号人,到县里剩七八个,到乡镇就剩几个光杆司令。
举个真实例子:某镇党政办的小王,一个人对接县里12个部门。早上填完民政局的表格,下午就得赶农业农村局的报告,晚上还要准备环保督查的材料。有回县里三个部门同时要数据,这哥们直接抱着笔记本电脑蹲在打印机旁边干活。
自从2014年规定乡镇必须干满5年,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精了。
先考进来占个坑,先把编制拿到再说,转头就找门路借调。某县直机关去年20个借调人员里,15个来自乡镇。
最后就是乡镇自己成了冤大头,编制拿出来招到人了,结果不为我干活,为他人做嫁衣。这就好比用全部积蓄买了房子,自己住桥洞,房子白给亲戚住着,房贷还得自己还。
更绝的是有些"聪明人"的操作:白天在县里上班,工资关系留在乡镇,年底考核还能算基层工作经历。
某乡镇书记吐槽:"我们这儿成了人才培训基地,新人刚上手就被借走,年年招人年年缺人。"
在乡镇工作,你得是"变形金刚"。早上化身调解员处理邻里纠纷,下午当拆迁队员丈量房屋,晚上变成防汛值班员守着河堤。
群众工作可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有位大姐为了土地补偿款,连续半个月早上七点准时到办公室"报到"。
而且现在流行"四不两直"检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搞得干部们天天提心吊胆。
去年抗旱期间,某镇很多干部三天睡了不到8小时,手机24小时开机,充电宝成了标配。
上级说要给基层减负,结果:
会议是少了——改成视频会了;
文件是精简了——变成微信群里刷屏了。
考核指标更是魔幻:既要完成招商引资,又要抓秸秆禁烧;既要保证疫苗接种率,又不能影响村民干农活。有位村长苦笑:"我们现在是戴着镣铐跳舞,还得跳出天鹅湖的范儿。"
最后说几个掏心窝子的建议:
报考前:查服务期限(很多乡镇要求5年)、查往年岗位(看是否常年招人)、查地理位置(别信"就近分配"承诺)
入职后:买双舒服的运动鞋(随时下村)、备个耐用充电宝(应对突发)、学会方言(群众工作利器)
规划要现实:乡镇"天花板"很低,毕竟书记、镇长不过是正科,你一个刚毕业的就想副科吗?想想也不可能,可以提前准备遴选。反观市直、省厅,别人的起点是你在乡镇一辈子都到不了的终点。
心理建设:准备应对"5+2""白加黑"工作模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乡镇就像体制内的"新手村",能练出真本事,但确实辛苦。
选择比努力重要,了解清楚再下决定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