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同行,一起耕耘,共同收获累累硕果。近日,随着考研成绩的陆续公布,长江大学农学院再次传来好消息:学院考研录取率连续6年实现攀升,达到了47.18%,并且还出现了5个寝室20名学生全员上岸的“名场面”。
风华园4栋306寝室:黄正红、李雯、李杰、李煜婧。图源:武汉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这20名学子研究生报考全部选择了农科相关专业,继续着她们的学农爱农之路。谈及未来,她们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舞台上,农学专业大有可为。尤其是经过了本科期间的学习,她们充分感受到了从事农业研究的重要性和乐趣,也坚定了继续投身农业领域的决心。她们希望将来能够成为像老师们一样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做强农兴农的奋进者。
袁隆平院士寄语农学院学生:“长大学农 大有作为”
拥有近50年办学历史的长江大学农学院,如今已围绕“复合应用型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学院现有农学(现代农业)、植物保护(植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农业)3个专业,均入选“国家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农学、植物保护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这里,上课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过程,而是利用校内、校外两类实习基地,分四个阶段完成全学程实践教学任务。即一年级进入学院各个课题组轮转“见习”学习;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课程综合实习;三年级下学期前往国内63个校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四年级赴毕业见习基地开展连续5个月的毕业顶岗见习。
这里还建有馆藏50万号标本的昆虫标本馆和占地2200亩的校内科研实习基地,包括智能温室、网室、盆栽场、气象站、田间试验小区、大田示范区等在内的一众先进设备,让学在“田间地头”也成为了一种乐趣。
依托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越来越多的学子都能够早早迈入科研的大门,接受学院老师的熏陶和引导。近年来,学院每年都有70%以上的本科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鼓励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试验田”。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公开发表中文、英文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数70余项。<部分数据截至2023年4月>
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院士被评为长江大学双聘院士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建设,长江大学农学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受欢迎”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或致力基层建功,或致力学术立业,或致力创新创业,以不同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长大力量”
<以下校友按毕业时间先后排序>
徐汉虹,198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农学院(原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教育突出贡献)。
李承道,1984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农学院(原湖北农学院)农学专业,2017年作为科学界代表入选“中澳建交45周年45位杰出人物”,2021年当选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贺纪正,1984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合并为长江大学)土化专业,现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农业部亚热带土壤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阳晓辉,1994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农学院(原湖北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副总裁,党组成员。
农学院学子到美国参加海外短期学习项目
如今,“新农科”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长江大学农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做到“全力以赴、贡献有我、使命必达”。
选择学农,选择一份情怀,亦是选择更加广阔的舞台。2023年,期待更多的学子加入长江大学农学院,书写“长大学农,大有作为”的新篇章!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武汉发布、长江大学官网、长江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长江大学农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