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方言“得拉·得拦·得溜”的灵活运用!

边地星 2025-02-18 13:43:00

晋西北古属边关要塞,历经数次多民族交融,虽然语言和生活习性不同,但经过长期的交流、传播、濡染而变得互相融合,更加丰富多彩,且保留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语言,其中有很多分音词至今流传不已,散发出熠熠闪光的语言光辉。

分音词是利用汉语的切口,将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构成一个双音节词。分音词中两个单独的字,只表示音节,不具有词义,只有两个音节相合时,才具有一定的词义。

晋西北方言中的“得”字分音词就有很多。“得拉”,也作“搭拉”、“耷拉”,指的是松弛地下垂,松弛地向下挂着的样子。《西游记》三十九回:“耷拉两个耳,一尾扫帚长。”《暴风骤雨》:“她牵着热毛子马,脑袋耷拉着,见人就叹命不好。”

“得拉”是“搭”字的分音词。意思是垂吊、悬挂的意思。如:“你上去给咱把绳子头得拉下来。”例如:“我家老母猪行走缓慢,“得拉”(耷拉)着一排奶子一摆一摆的。”

“得拦(de lan)”,是“担(dan)”字的分音词,与“得拉”意思相近,指物体下垂、并且不停地摆动的意思。例如:“李老汉把腿得拦在炕沿边。”

“得溜”是“丢”字的分音词,意思是提的东西比较少,只有一得很少的一溜溜,也即一丢丢。也作“提溜(di liu)”,指的是提、拿,指手中提着东西,《醒世姻缘传》八十九回:“张氏卷了卷袖,紧了紧裙,手提溜着个棒槌,往外就跑。”《小五义》八十五回:“把他两个提溜过来。”例如:“他从菜园回来,手里提溜着两棵白菜。”

“提溜(ti liu)”,是“得溜”的转音,“得溜”也用来形容衣衫穿的不整齐,不精干,或衣裳破烂不堪,补丁布絮外漏,非常的难看的样子。如:“看外老汉不精干的,衣裳穿的得溜连挂。”

“得缭(ti liao)”也作“提缭”,是“条(tiao)”字的分音词,形容衣衫破烂不堪,非常褴褛,还指破布条。例如:“那个门帘子用了好多年了,一剔缭一剔缭(一条一条)的。”也指拐子、瘸腿走路颠簸,摇摇晃晃,例如:“你看他腿瘸了,走路一剔缭一剔缭的。”

“得啷(de lang)”,是象声词“当”字的分音词,普通话说“当啷(dang lang )”,表示用棒槌敲打、或物品跌落的声音。

“得嘞(de len)”是象声词“噔(deng)”字的分音词,表示清脆悦耳、小一点的声音。例如:“转过山角,远处传来马匹铃儿得嘞——得嘞清脆的声响。”

0 阅读:0
边地星

边地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