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钱有粮,我就能做个躺平式亲王:记宣德时代的大明沈王家族

丫丫姐 2025-04-21 16:57:06

1425年9月,驻守山西潞州(现长治市)的沈王朱模向明宣宗朱瞻基提出请求,希望将每年六千石的粮食俸禄中的五百石换成精制大米。当时的大米指的是去除糠皮和糊粉层的优质米,比一般的糙米更加细腻可口。

沈王模在丁未日上奏,请求从年度俸禄中拨出五百石大米,这一请求得到了批准。—《明宣宗实录卷九》

沈王在家族中属于皇帝的叔祖父,身份显赫,无人能及。他的年收入高达一万石,其中六千石以米的形式发放,剩下的四千石则是纸币。按照这个标准,朱模的生活条件应该相当优越。要知道,当时大明官场中收入最高的魏国公,年俸也只有五千石。

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朱模的封地潞州虽然不在边境,但每年的收入全靠水运,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问题,收入就难以保障。因此,沈王向朝廷索要精米,实际上是在变相要求增加自己的年收入。

对于那些无法动摇自己统治地位的皇室成员,明宣宗朱瞻基通常表现得相当大方。接下来我们看看宣德年间潞州沈王一族的经历。朱瞻基在处理宗室事务时,往往根据对方的影响力采取不同策略。对于像沈王这样实力较弱的藩王,他更倾向于采取宽容态度,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封赏。这种做法既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又展示了帝王的仁慈,有助于维护朝廷与地方藩王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分析沈王家族在宣德年间的境遇,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朱瞻基对宗室的治理策略。

【先天不足的沈王府】

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一个儿子,母亲姓赵。他出生于1380年农历八月初二。到了1391年四月,年仅11岁的朱模被册封为沈王,封地设在辽东的沈阳。作为朱元璋众多儿子中的一员,朱模在幼年就获得了王爵封号,这一安排体现了明朝初期对皇子的分封制度。

朱元璋设想在辽东设立三位藩王:广宁由辽王管辖,开原归韩王治理,沈阳则是沈王的领地。考虑到辽东资源有限,人口稀少,税收微薄,要维持三个王府的运转,势必需要扩大领地范围。这一布局表明,朱元璋的意图是将整个东北地区纳入明朝的疆域之内。

太祖皇帝去世后,新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推行了严厉的削藩政策。这一举措引发了各地藩王的强烈反应。北平的燕王朱棣和大宁的宁王朱权率先起兵反抗,而广宁的辽王朱植迫于朝廷压力,选择放弃封地返回京城。与此同时,韩王和沈王未能按计划前往各自的封地。这些事件导致了大明王朝扩张进程的中断,国家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朱棣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后,于永乐六年(1408年)下令所有在京的亲王前往各自的封地。然而,沈王朱模的情况比较特殊,沈阳作为他的封地显然不合适,那么他的封地应该改到哪里?沈王出生时,燕王朱棣已经前往北平就藩,因此朱棣对这位年幼的弟弟并没有太多感情。

永乐帝没多想,直接给沈王朱模安排了个封地:山西泽州,也就是现在的晋城。山西布政司那边立马叫苦,说这两年干旱严重,百姓日子不好过,实在没能力给沈王建新王府。他们提议,潞州有个现成的郡王府,是晋藩庆成王朱济炫留下的,保养得不错,干脆拿来给沈王用。朱棣一听觉得挺合理,于是马上改主意,把朱模的封地换成了潞州。

最初,沈王朱模即将前往封地,但王府尚未建成,于是下令有关部门改建泽州宁山卫作为临时住所。后来,山西布政司上奏称:“今年春夏降雨稀少,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应当减少劳役。庆成王府位于潞州,但王爷已返回太原,其宫殿仍然完好。建议将其改为沈王府,以减轻百姓负担。”这一建议得到了批准。—《明太宗实录卷八十三》

沈王妃张氏在1406年离世后,朱模不得不在两年后,也就是1408年11月,独自启程前往封地。当时,他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子:刚满一岁的长子朱佶焞、次子朱佶煃,以及刚刚出生的第三子朱佶煟。

朱棣在位期间,尽管他的儿子们逐渐长大,但皇帝始终没有给予他们郡王的封号。朱模对此感到无奈,却只能默默忍受。由于没有正式册封,这些皇子既无法获得固定的俸禄,也不能搬出王府独立生活,只能继续留在沈王府依赖父辈。在永乐年间,朱模的年俸仅为三千石,他的王府规模也仅相当于一个郡王府。面对八个儿子和五个女儿,朱模的生活显得颇为窘迫,日常事务繁杂,令人焦头烂额。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即位,开始对宗室成员进行补偿。沈王的年俸从三千石提升到了一万石,并且以米和钞按六四比例发放。同时,朝廷还封朱模的18岁长子朱佶焞为武乡王,次子朱佶煃为陵川王,17岁的三子朱佶煟为平遥王。

【没有野心,只想躺平的沈王家族】

沈王受封后,婚事的筹备随即提上日程。但沈王府存在先天缺陷,急需扩建。与太原晋藩、大同代藩那种规模宏大、宫墙高耸的王府相比,沈王府四周全是普通百姓的住宅。在宣德年间,即便是朱模这样的亲王,也不敢强行拆除民房,这个棘手问题只能由宣宗亲自处理。

戊午日,沈王模上奏说:“现在府中男女都已成年,到了婚嫁年龄,但王府地方太小,想扩建一下。不过,王府墙外都是老百姓的住宅。”皇帝听后,对工部的大臣们说:“王府确实需要扩建,但让老百姓搬走,肯定会引起不满。你们派个官员去实地看看,需要建多少房子,有多少老百姓需要搬迁,把实际情况报上来。”—《明宣宗实录卷十五》

那年九月,朝廷又打造了黎城王、稷山王、沁水王、沁源王的镀金银印,明显是为册封朱模剩下的几个儿子做准备。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受汉王之乱的牵连,沈府那些郡王的册封仪式,还有郡主们的婚礼,一直都没办成。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沈王朱模再次向朝廷提出请求。他提到自己的七个儿子即将离开王府独立居住,希望朝廷能帮忙建造七座郡王府。同时,他的四个女儿还没有住所,建议从王府护卫和仪卫司官员的房屋中挑选四所进行改造。此外,他的长子武乡王朱佶焞即将结婚,但府中缺少内使和女使,也希望朝廷能赐予这些人员。宣宗对叔祖的这些要求全部应允,郡王府和郡主府的修建都由朝廷负责完成。武乡王府则被赐予了五名内使和七名女使。

在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朝廷派遣丰城侯李贤和通政使司右参议何怀煇分别担任正、副使,负责主持册封仪式。他们奉命册封朱模的几个儿子为王:第四子朱佶燏被封为黎城王,第五子朱佶焆为稷山王,第六子朱佶熅为沁水王,第八子朱佶?为沁源王。值得一提的是,朱模的第七子朱佶炵在此之前已经去世。同时,南城兵马副指挥韩学的女儿韩氏被册封为武乡王妃。

六月时,朝廷派定国公徐景昌和鸿胪寺左少卿刘顺分别担任正、副使,带着册封的旨意,正式封韩福的女儿韩氏为陵川王妃,王克智的女儿王氏为平遥王妃。同时,沈王的女儿们也安排了婚事:次女浑源郡主嫁给了潞州仓副使张唤的儿子张儒,三女翼城郡主许配给沈府典膳副袁广的儿子袁通,五女河津郡主则与沈府仪卫司典仗田春的儿子田杰成婚。

1429年6月,朝廷派遣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张瑛和工科左给事中薛广作为正、副使节,负责册封事宜。他们分别册封了四位官员的女儿为王妃:沈阳中护卫百户陈立的女儿陈氏被封为黎城王妃,百户杨斌的女儿杨氏被封为稷山王妃,百户郑敏的女儿郑氏被封为沁水王妃,潞城县知县黄珷的女儿黄氏被封为沁源王妃。这一系列册封活动体现了当时朝廷对地方官员及其家族的重视。

黄珷之前因为犯事被发配到怀来服役。沈王觉得让一个罪臣主持婚礼实在不合适,就向皇帝请求,希望允许黄珷暂时回来操办婚事,之后再回去继续服刑。这一招以退为进用得巧妙,毕竟沁源王是太祖的孙子、堂堂的郡王,婚礼让一个戴罪之官主持确实有失体面。宣宗对此也只能无奈地笑了笑,最终免除了黄珷的罪名,恢复了他知县的官职。

辛亥年,沈王模上奏:“我的第八子沁源王佶?要娶知县黄珷的女儿为妃,黄珷之前因犯错被贬到怀来戍边。现在婚期临近,请求暂时让黄珷回来主持婚礼,婚礼结束后再返回戍地。”皇帝下令让兵部批准黄珷暂时离开戍地,恢复他知县的职位,但不处理具体事务,让他暂时住在王府。随后,皇帝对身边的侍臣说:“这是为了亲情不得不做出的让步。”—《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四》

在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二日,沈王朱模离世,享年52岁,在位长达41年,被追谥为“简”。这个谥号“简”取自“正直无邪”之意,算是对他的一种褒奖。《实录》中对他的评价也很高,称他“为人敦厚,喜欢安静,遵守礼法,一生没有过失”。同年十二月十一日,朱模被安葬在凤凰山脚下。值得一提的是,朱模在位期间,曾给一种当地特色小吃“软米团子”起了个雅致的名字——“金粉裹紫玉”。这种小吃金黄软糯,香甜可口,至今仍是当地人的心头好。

八月初六这天,原本是王府例行祭祀社稷和山川神灵的日子。然而,沈府的长史司却提出,由于沈简王刚去世不久,根据《礼经》的规定,应该暂停祭祀。让人意外的是,礼部居然同意了沈府的请求,宣宗也批准了。然而,三十年后到了明英宗天顺年间,洛阳伊王府提出类似的请求时,却被以“不能因私事耽误公共祭祀”为由直接拒绝。这件事真是让人感到蹊跷。

庚寅日,礼部向皇帝报告:“沈王府的长史司提到,目前王府正在办丧事。根据《礼记》的规定,有丧事期间不应祭祀社稷和山川等神灵,建议暂停相关祭祀活动。”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九》

同时,户部建议因沈王去世,应停止发放其每年一万石的俸禄。然而,宣宗考虑到沈王的庶长子武乡王即将继承王位,决定继续按原标准发放俸禄。到了宣德七年(1432年)七月,朝廷派建平伯高远和礼部员外郎易节作为正、副使,带着节杖前往封朱佶焞为沈王。随后,在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朝廷补发了沈王妃韩氏的金册。这是因为之前只准备了朱佶焞的沈王金册,而忽略了其王妃的身份。

公元1434年6月,朝廷下令从山西布政司的仓库中,以米和纸币各半的形式,向陵川、平遥等王发放两千石的年俸。这种安排体现了朝廷对沈藩的特别照顾,因为同样是新封的郡王,岷藩的待遇就差多了,他们两千石的年俸里,只有五百石是实打实的米,其余一千五百石全是用当时几乎不值钱的大明宝钞来支付。在宣德年间,这些宝钞的价值已经跌得跟废纸差不多了。

总结来看,朱模虽然身为皇子,却并未获得父亲和兄长的青睐,手中既无实权,住所也谈不上奢华。他明白自己处境尴尬,必须低调行事。既然无法成为手握重兵的藩王,他便转而投身文学艺术。从朱模这一代起,沈藩一脉便以文化见长,他们将道德修养和文学创作视为立身之本,并通过这些努力,对潞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4
丫丫姐

丫丫姐

丫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