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来看当官儿子,发现百姓夜不闭户,母亲:我去给你准备棺材

青史如烟本人 2025-02-06 15:55:54

世上的每个孩子不论丑也好笨也罢,别人可能会嫌弃他们,但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正所谓:“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过曾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对自己的儿子说道:“我回去给你买口棺材,然后默默等待你死去的消息。”

这位母亲为何要如此咒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难道做了什么丧尽天良之事?

严厉的郡吏

这位母亲的儿子名为严延年,是西汉著名的一个酷吏。

提到酷吏这两个字,想必许多人就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了。严延年做官时期治理得非常不错,所到之处没有一个贼,那为何他的母亲还要准备棺材?

至于严延年的母亲姓什么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就姑且叫她严母吧。

严母生性善良且聪慧,她对待孩子们的教育从不马虎,所以小时候就聪明的严延年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受父亲官职的影响,严延年从小就对法律非常感兴趣。那时候的他经常钻研一些法律条文,他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御史属官。

后来在自己的家乡经过各种考核后,严延年成功当上了郡吏,自此他的人生走上了一条新的路。

严延年这个人呢可以说是心怀正义,他从小就对那些横行霸道的混混们非常不满,所以他当上郡吏后开始大肆整顿,像那些大街上的混混们必须通通抓起来。

不管这些混混背景如何,在严延年这里都是刑罚伺候。

严延年当官后,做了许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们家乡的社会风气也由此好了不少,百姓们对他的治理也是非常满意。

治理有功自然是会升官的,在古代不论升官还是被贬,都意味着该换地方了。最后严延年离开了他的家乡,到外地发展去了。

随着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严延年的管理手段越来越严厉。毕竟人多了什么样的人也有,手段自然要跟着更新。

严延年当时的手段主要是打击豪强,帮助贫弱的老百姓,说白了就是杀富济贫。

面对那些欺负贫困老百姓的有钱人,严延年一定会想办法给他们定罪。

如果是穷人触犯了不太严重的法律,严延年就会无罪释放他们。

此外严延年还有个特点,如果大家说这个人不该杀,那严延年就会赶紧让人将其处死;如果大家说这个人该杀,严延年就会直接把这个人给放了。

杀伐果断,也是严延年当官的一个特点。

如果自己的属下说这个犯人可以定死罪,然后严延年就会说:“好的,现在就送他上路吧。”

在严延年看来,将死之人没必要留着了,而且留的时间越长变故越多,所以尽早除掉以绝后患。

每当到了冬天的时候,严延年就会给下面的各县下令:“你们本县中的囚犯,该杀的赶紧杀,最好一个也不要留。”

所以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随处可见“鲜血满地流”,严延年也因此被人称为“屠伯”。

这么处理犯人虽然看似有些大快人心,其实有点太过分了,因为有好多人是罪不容诛。

所以严延年此举搞得当地百姓们怨声载道,但又因为这人管理地过于严格,所以大家只敢背后偷偷埋怨,就连那些富豪、盗匪流寇们都老实了不少。

这也是严延年治理的一大问题,他并不是靠更加柔和温暖的方式来感化大家,而是遇到事直接刑罚处理。

可怕的刑罚虽然能让大家老老实实的,但他们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这也算是一颗定时炸弹吧。

多年的杀伐果断和刑罚严厉,已经彻底改变了严延年之前的性格。他不再是之前的自己,而是为了吏法新生了。

严延年当时究竟有多胆大?就连大将军霍光他都敢弹劾,当时许多人曾一度以为他是不想活了。

母亲的劝告

霍光是西汉历史上一个比较有名的外戚权臣。当年汉昭帝驾崩后因为没儿子,所以大权在握的霍光选择立汉武帝孙子刘贺当皇帝。

这刘贺其实就是小混混一个,他经常穿着其他官员的衣服到民间行凶作恶,朝中许多大臣都对他非常不满。

于是大臣们就商量着,要不把这个皇帝废了吧,然后重新立一个。霍光一听觉得非常不错,于是他就把刘贺给废了,重新立汉宣帝刘询当了皇帝。

汉宣帝是西汉历史上还算不错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霍光说我把权力归还给你,你亲政吧。

汉宣帝说自己能力和经验都还不足,便依旧让霍光独掌大权。

霍光掌权的时候,有什么事都是先经过他的手,然后再送给汉宣帝,所以严延年写的弹劾书霍光也看到了。

在严延年看来,霍光擅自废黜和立新帝,这不是臣子该做的事,应该给他定罪。

霍光看后没有说什么,汉宣帝看到后也没有说什么,严延年写的弹劾书就这么被遗忘了。

当时朝中部分大臣虽然对霍光擅自做主的行为颇有不满,但他们都因畏惧其权力而不敢直言弹劾。

满朝文武只有严延年一人敢于直言,这便是西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酷吏,这性格实在是太吓人了。

刚正不阿虽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性格,不过凡事都有个度。俗话说:“物极必反”,太过于刚正也是很容易折的,严延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身亡的。

在某一年即将过腊八节的时候,好久没见儿子的严母决定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儿子,顺便一起过个节。

想想自己的儿子如今已是朝廷大官,严母自然是感到非常骄傲。不过当她进入严延年管理的城市后,她瞬间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路上的百姓很拘谨,说话都是偷偷摸摸的,整条街道上都非常寂静。

就在严母疑惑的时候,她看到一群犯人正在被押往刑场。严母见状并没有去儿子的府邸,而是找了一家宾馆先住了进去。

母亲的这一行为让严延年甚是疑惑,于是他赶紧去接母亲回家了。

面对儿子的呼唤声,严母一直没有给他开门。严延年以为母亲是在怪他没有出城迎接而生气,于是他就一直在门前跪着。

过了好一会儿,严母才给儿子开门,然后严母就开始细数儿子的所作所为。

严母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对儿子的管理非常不满意,在他看来,儿子只知道用立法来约束百姓们的行为,而不懂得用爱感化。

严延年见状也是急忙解释道:“我抓的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依法将他们处决有何不对?”

在严延年看来,自己是在帮百姓们除掉祸害,但百姓们是不会念他好的,为何?就是因为他的吏法太严酷了,动不动就处以死刑。

开头我们说吧,不管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父母都不会嫌弃他们,即便自己的儿子做了错事,当父母的也绝不忍心看到孩子步入刑场,最后被处决。

眼看和儿子说不通,严母当即决定还是回去吧,就不和杀气太重的儿子一起过节了。

临走前为了再次警示一下儿子,严母就说回去后要给他提前买好棺材。严延年虽然听到了,但他还是没将母亲的话放到心上。

执法人最终成犯人

这也算是正常,毕竟许多人会觉得母亲可能是在气头上,这种话说出来是气话,所以严延年没有放到心上。

母亲回家后,严延年还是继续自己的生活,但在一年后,皇帝对他的处决终于来了。

由于平时作风过于严厉,他的一个叫府丞义的好朋友吓得不行。他怕有一天被严延年抓到监狱里处死,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自感时日不多的府丞义罗列了严延年的所有罪行,派人将其送给了汉宣帝,做完这一切后他居然自尽了。

面对府丞义提交上来的罪名,汉宣帝即便是非常重用严延年,但也要给检察院下令一一核实,结果还真有几条是对的。

经过检察院商量,严延年的这些罪过足以给他定个死刑。最后严延年也踏上了刑场,在闹市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过刚易折”吧,当年由于工作非常突出,所以汉宣帝对严延年也是非常看好,还重用了他。

不过吏法方面的官,终究只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用的时候肯定让其大放光彩,而不用的时候,自然是将其遗弃。

所以自从严延年成为了一名吏官后,他最后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而严母当初的话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她看透了朝堂之事。她的警告虽然很及时,但奈何儿子没有听。

严母当时被称为“万石严妪”,因为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汉朝当大官的。

从儿子们的做官经历便能看出朝堂形式,有能力者皇帝虽然会重用,但当遇到事时,皇帝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处死。

在那些帝王们看来,臣子就是棋子,该用的时候用,该扔的时候就得果断,所以当官没必要太认真,发挥出一般水平就行。

严延年这个人心眼可能不坏,但他对犯人们的处理方式过于残暴。他曾将那么多人送上了刑场,最后他自己也走上了刑场,或许这就是因果报应吧!

0 阅读:0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