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老总追悼会,本由军委主持,叶帅巧妙一招,提高到由党中央主持

史在没有弦 2024-09-13 02:53:2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75年6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逝世六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和追悼仪式。这一日尽管总理周恩来身患重病,他仍坚持出席,以表达对贺龙的深切怀念。事件中周总理亲自参与,还意外地被要求致悼词,仪式的规格因此意外提升。这一切背后,是怎样的故事使得周总理不顾病痛也要到场,而毛主席又是如何评价这一过程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南昌起义前夕,贺龙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虽身处优渥地位,却深感军阀混战与民生凋敝的痛苦。这位从两把菜刀起家的将军,怎能容忍现状继续腐败?他的心向着为民请命的共产党倾斜。

周恩来身为共产党的领导人,早就对贺龙的名声有所耳闻。他知道贺龙虽出身贫苦,却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对抗强权的勇气。当时国民党的右翼势力如日中天,汪精卫借机在庐山召开反共会议,贺龙面临严峻的选择:是前往庐山还是前往南昌?面对国民党送上的金银财宝和奢侈生活的诱惑,贺龙毅然拒绝,他的立场坚定:“要入党,就参加共产党。

这份坚决立场在1927年7月初得到了验证。那是一个傍晚,周恩来来到武昌见贺龙。贺龙在还未正式见面前,就热情地迎接周恩来,表达了对他的深刻敬佩:“你的大名我早就晓得,对你钦佩得很!”

周恩来回应说:“疾风知劲草,我们对你是很钦佩的。”贺龙虽然谦逊回应:“钦佩不敢当!”但他坚称,只要共产党能够使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就坚定支持共产党。他向周恩来承诺:“只要共产党愿意相信我,我便肝脑涂地,与党一同战斗。

这份坚定的承诺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在南昌起义的策划中得到了显现。1927年7月27日,贺龙率领第二十军抵达南昌,同日周恩来也秘密到达,准备起义。次日,两人在军部密谈起义细节。

周恩来直截了当地揭示此行的目的,与贺龙共商起义计划。贺龙一开始对自己还未入党就被信任感到惊喜,他听后连连点头,表达坚定的支持。周恩来在见到贺龙的决心后,认真地说:“共产党对你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委任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最终在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正式爆发,开启了新的革命篇章。起义成功后,贺龙在南下途中正式申请加入共产党,经周恩来推荐,成功被接纳为党员。

在党的入党仪式上,周恩来肯定了贺龙的忠诚与勇敢,称赞他为“经过考验的好同志”。贺龙深受感动,再次坚定了与共产党共同战斗到底的决心,无论起义的结果如何。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和贺龙这两位国家重要领导人,常在国家大事中展现出彼此之间的深厚配合和理解。1949年国庆以后,党中央开始积极调整和安排民主人士的职务。

虽然绝大多数人对新政权的安排表示满意,个别民主人士却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有一天来自贵州的李仲公直接向周总理提出,希望自己能担任贵州省政府的主席,理由是自己熟悉本地情况,能为老百姓带来福祉。

李仲公对自己的主张极为坚持,尽管周总理耐心解释政策考虑的全局性,李仲公仍旧固执己见,坐在那里一言不动,显然是打定主意要通过坚持获取自己想要的职位。

周总理面对这种情形,突然想到贺龙对李仲公的背景较为了解,便紧急召唤贺龙前来总理办公室。贺龙很快就到了,李仲公一看到他,显然有些不自在。周总理便故意问贺龙:“这位是李仲公先生,你认识吗?”

贺龙回答:“我们不仅认识,还是老朋友呢。”然后周总理向贺龙谈起了李仲公想要的职位安排。贺龙立刻接过话茬,对李仲公说:“李仲公,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你!还记得我们北伐期间,你是怎样来到我的部队的吗?那时你没有带来好消息啊。

李仲公听到这番话后,显然尴尬万分,只得低声说道:“那些年的事,真是不堪回首。”说完,便匆忙离开了办公室。周总理和贺龙的友谊及合作可谓是跨越了几十年。例如,1957年中缅关系良好期间,缅甸总理吴努访问昆明,周总理特地安排贺龙陪同参加宴会,并特意提醒贺龙带上妻子薛明,因为缅方也会带来首脑的配偶。

宴会上周总理和贺龙的默契配合再次显现。当众人频频向周总理敬酒时,贺龙关心地站起来代替周总理接过酒杯,希望为他分担压力。周总理了解贺龙的身体状况,急忙制止他:“这杯酒你不要喝,我来。”但贺龙坚持替周总理挡酒,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

当晚宴会结束后,两位老朋友互相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关心对方的健康与福祉。薛明回忆这段往事时,依旧记忆犹新,她说:“那晚两位老战友的相互关照,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

1966年,贺龙因多年劳碌的身心压力而健康状况大不如前。贺龙一位负责整个体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其日常工作繁重异常,致使其身体和精神负担加重。周恩来总理深知贺龙的情况,便决定为他安排一段长期的休养生息。

初期周总理将贺龙夫妇安置于新六所,一处理想的康复地点。然而贺龙在那里的停留并未持久,他很快感到不适应那里的环境,遂向周总理提出返回自己家中居住的请求。

理解贺龙需求的周总理随后做出新的安排,将他们调至北京西山的一处山腰平房,这里远离市区的喧嚣,自然环境优美,有助于身心恢复。该地点曾是多位高级领导人如叶剑英和聂荣臻的疗养之选,其隐蔽和宁静的环境为贺龙提供了极佳的休养条件。

在西山的日子里,贺龙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他开始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尤其是汉字和文化知识。对于一个曾经以武力参与革命、识字不多的老战士来说,学习起来竟显得格外轻松。他专心阅读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本书的内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他对如何更好地实施其理念的思考。

每当谈及这些学习体会时,贺龙都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尽管薛明常常提醒他需注意身体,不宜过于激动,但贺龙的热情仍旧难以抑制。这段时间为他的身体带来了恢复,更为他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新的光彩。

但不久那些敌对力量便锁定了贺龙的藏身之处。尽管周总理的保护仍在,对方因顾忌而未敢公然对贺老总进行攻击,但他们却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他们撵走了贺老总身边的所有忠诚工作人员,换上了自己的人,对贺老总施加了极端的折磨。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贺老总饱受折磨,每日难以得到充足的休息,面对的是连续不断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他的饭菜里常掺杂沙子,饮水极其匮乏,有时甚至不得不收集雨水以解渴。

尽管环境凶险,贺老总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周总理的承诺——秋天的归来,这两股力量支持着他未曾屈服。他凭借多年风雨兼程的坚韧与革命信念,坚持了下来。

然而当时的政治风波远超周总理的预期,全国范围内的动荡使他不得不频繁调解各地的冲突,实际上已无暇顾及贺老总的安危。

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在屈辱和痛苦中离世,享年73岁。传闻周总理在接到这一噩耗时,悲痛欲绝,失声痛哭,甚至在罕见的情绪失控中摔碎了身边的物品。那些亲近他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他们从未见过总理如此露骨地表达悲伤与愤怒。更多的是对贺老总的深感愧疚及对作恶者的极度愤怒。

1974年,贺龙元帅的遗孀薛明,向党中央提交申请,请求将她丈夫的骨灰迁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骨灰堂。党中央经过审议,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决定在1975年6月9日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即贺龙逝世六周年之日。

仪式的筹备工作经过精心安排,计划邀请包括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层领导,以及中央各机关、北京市的领导人,和贺龙的亲友及部队代表,总计800人参加。仪式由王洪文主持,叶剑英副主席负责为骨灰覆盖党旗,邓小平则被邀请发表讲话。

在仪式的前几天,即1975年6月6日,政治局就仪式的具体细节进行了会议讨论,并决定简化程序:不举行传统的丧礼,不宣读悼词,不敬献花圈,也不对外进行报道和宣传。

毛主席在审阅了会议决定后,批示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执行,由叶剑英负责悼词的宣读。收到指示后,周总理立即命令重新调整会场布置,安排放置花圈,并精心准备悼词。

随后周总理又特别指示工作人员通知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参加骨灰安葬仪式,贺捷生也表示将严格按照总理的指示行事。到了1975年6月9日上午,骨灰安放仪式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大约上午10点,约三百名受邀的领导人陆续抵达仪式现场。由于周总理当时住院,身体状况不佳,本不被预期会出席。

就在仪式即将开始时,传来消息说周总理冒着病痛从医院赶来,仪式因此稍作延迟。叶剑英得知后立即提升仪式的规格,邀请邓小平主持追悼会,并请求周总理亲自宣读悼词。

周总理的到来使得所有在场的领导深感慰藉。他在邓颖超的陪伴下进入休息室,叶剑英迎上前关切地询问周总理的健康状况。周总理的脸上带着悲痛,他缓缓地说:“这样的时刻,我怎能不来!”

叶剑英感动之余,将原本自己准备宣读的悼词递给周总理,恳请他亲自来宣读,表示这是对贺龙的最高敬意。周总理接过悼词,并没有推辞,他示意在场的人员坐下,随即佩戴上眼镜,仔细地用笔对悼词做了细微的调整。

在修改悼词的同时,周总理询问了薛明的到场情况,得知她已在休息室,他便立刻前往寻找。此前邓颖超已经与薛明进行了沟通,提醒她与周总理都需控制情绪,以免情绪波动影响健康。

当周总理推开休息室的门,他与薛明握手时的情感溢于言表。周总理不断表达自己因来晚而感到抱歉,并且流露出深深的哀伤。薛明在见到周总理后,虽然刚开始感激地说着感谢的话,但很快被悲伤所淹没,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周总理在安慰薛明的同时,自己也在努力抑制内心的悲痛。

贺晓明见状,立刻上前安慰周总理,并提醒他要注意健康。然而周总理突然间说出了一句让在场人士都为之动容的话:“我留给这世界的时间不多了。”这句话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落泪。

不久工作人员宣布仪式即将开始,引导在场的领导人们进入主会场。邓小平主持仪式,而周总理则肩负起致悼词的重任。他握着悼词,声音颤抖中带着沉重,眼泪不断地流淌,仿佛在那一刻,与贺龙共同走过的岁月历历在目,无法抑制的悲痛溢于言表。

致辞结束后,周总理他对着贺老总的骨灰深深鞠了七次躬,每一躬都显露出对这位老战友的无限敬意和深刻的自责之情。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贺老总生前遭受的不公的补偿,也是周总理个人对未能履行承诺的内疚表达。

在贺龙的骨灰被正式安放之后,周总理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缓缓离开了八宝山。这场仪式,也成了周总理生前参与的最后一次公共纪念活动。不久后的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

事后毛主席得知此事评价叶剑英:“叶帅是个能人,总能找到出路。”此次追悼会不仅是对贺龙元帅的纪念,也显现了领导层内的深厚情谊与智慧。

1 阅读:135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