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以毛主席当年的学识,根本考不上北大,主席听闻后一笑

生活艺术的梦 2024-12-04 16:22:2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明写春诗

前言

胡适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评价毛主席:“以毛泽东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北大。”胡适与毛主席的关系可谓复杂且深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胡适做出这样的评价,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应这一说法的呢?

在“五四”运动前后,胡适和陈独秀一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这本杂志成了传播科学和新思想的重要平台。远在湖南的毛主席等人,受到了《新青年》思想的启发。他们认为,如果想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中找到光明,那么北京的《新青年》就是他们的指路明灯!

《新青年》带来的新思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留学热”,毛主席和他的同伴们也通过这本杂志了解了世界,讨论了一番后,他们决定出国学习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

于是他们写信给曾经教过他们的杨昌济老师,询问出国的途径。杨昌济当时已经在北大任教,收到信后非常高兴,认为学生们的觉悟很高。他很快回信告诉毛主席:“现在法国正在招募中国工人,而且政府还计划派一些学生去留学,你们可以试试勤工俭学。

毛主席拿到老师的信后非常激动,因为他知道法国是大革命的发源地,如果能去那里,就能近距离学习革命的经验。这个消息对新民学会的其他成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大家纷纷决定去北京应征。毛主席也在其中,他是杨昌济最看重的学生之一,在老师的安排下,毛主席就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这样不光能赚点钱,还能利用这个机会阅读北大的书籍,真是两全其美。就在这段时间,主席认识了胡适。

其实如果按理说,胡适也可以算是毛主席的老师了。虽然毛主席并没有在北大正式上学,但他经常会去旁听胡适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增长见识。刚开始,胡适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个年轻人,毕竟他只是一个旁听生。

但是毛主席的勤奋和求知欲很快引起了胡适的注意。每次胡适上课,毛主席都会第一个到教室,而且经常提问。一开始胡适对这个旁听生并不怎么热情,觉得他只是个问题多的学生。

直到有一次,胡适问毛主席:“你问这些问题,知道答案了又能怎么样呢?”毛主席回答:“只有知道答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中国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要改变就得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现状。”听了毛主席的回答,胡适终于对他刮目相看。再加上杨昌济老师的引荐,两人逐渐熟悉了起来。

毛主席非常谦逊,后来他自称是胡适的学生,这不光是为了感谢胡适的教导,也表达了他对胡适推动的新文化运动的钦佩。

不久之后,毛主席终于得到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为了这次留学机会,毛主席做了很多准备和努力。然而当机会真的来临时,他却选择放弃留学,决定留在国内。

当时,毛主席突然做出的决定让周围的同学们感到很困惑。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去北大,毛主席回答说:“我要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人民!你们都去学习外国的东西,那就有人得去学习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所以毛主席决定放弃留学,选择留在国内,专注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这时毛主席已经收到了北大的邀请,可以去那里上学,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收拾好东西,决定回到长沙,因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亲身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问题。

回湖南前,毛主席找了胡适,告诉他自己想做的事,并希望胡适支持湖南的新思潮和学生运动。胡适虽然不太想参与政治,但对学生运动还是表示支持。毛主席在湖南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并请教了胡适的意见,胡适还帮助给这个组织起名,叫“自修大学”。

毛主席还创办了《湘江评论》,刚开始没有人愿意投稿,他只好自己写文章,还用不同的笔名发布,连校对和印刷都自己做。胡适看到这本杂志后,写文章推荐,并大力赞扬毛主席的《民众的大联合》,认为这篇文章眼光独到、论点犀利,还被《新青年》和《时事新报》等媒体转载,这对毛主席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到了1920年,毛主席成功领导了湖南的“驱张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胡适对他的表现感到非常欣慰,尤其是更加欣赏毛主席的领导能力,并给予了鼓励。两人之间的关系,既是师徒又是朋友,毛主席始终把这段情谊放在心里。

可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年,毛主席参与了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次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推行了“三民主义”的新政策。这一改变使得毛主席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而这也让胡适感到困惑。

当时胡适正在美国留学,他深受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应该效仿的政治模式。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农民和工人联合”的观点十分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空想的,根本行不通。胡适学成归国后,他公开发表了很多言论,强烈反对共产党,并推崇美国的自由主义和民主理念。

这番话让毛主席有些哑口无言。胡适此时的思想明显偏向进化论和改良主义,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而不是激烈的革命斗争。这种观点,让毛主席感到非常失望,他认为胡适的思想就像清朝末年的那些腐败官僚,最终只会导致中国继续屈服于外来的侵略。

经过多次激烈争辩后,毛主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彻底认同了共产主义思想,并逐渐与胡适的差距拉大。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最终彻底疏远,开始走向不同的政治道路。

经过一系列革命实践,毛主席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只有掌握武器,才能掌握政权;只有团结工人和农民,才能让人民掌握国家的未来。毛主席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家。

而胡适则并不关心政治,他常常趁国民党派出的机会到世界各地旅游,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学习不同的文化。他在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让他成为一位不容忽视的学者。后来毛主席曾邀请胡适回来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和北京图书馆的馆长,希望他继续为中国的年轻人播撒理想的种子。

但胡适拒绝了毛主席的邀请,依然选择支持国民党。即使在国民党溃败后,他也没有接受共产党伸出的橄榄枝,甚至不得不逃亡到美国。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得知胡适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如意,毛主席还是希望他能回国发展,但发给他的信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后来胡适在一次学术研讨会后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怎么看待自己曾经的学生毛主席,胡适冷冷地回应:“毛主席曾与我相识,但他当时只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以他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

毛主席得知胡适的言论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他不过是不想和我们有太多的联系,这点我们也能理解。”

不过,毛主席的一位挚友站出来澄清说:“我曾在北大读书,和毛主席是校友。当时毛主席作为图书管理员,已经非常出名了。其实并不是他考不上北大,而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北大的教育并不能满足他追求的东西!

正如毛主席当年放弃了勤工俭学,他的目标从未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早早就定下了方向——那就是走马列主义的道路,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探索。正是这种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他日后走得更远、更高。

0 阅读:0

生活艺术的梦

简介:生活艺术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