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明写春诗
前言
1972年,毛主席已经接近80岁,身体因长期劳累逐渐虚弱。在中南海卧病在床的他,接见了一位多年未见的亲人毛泽嵘。当两人重逢时,毛主席深情地感慨:“你怎么才来看我,是不是怪我一直不让你进京?”毛泽嵘泪眼盈盈,回应道:“三哥,我明白您的苦心。”那么毛主席为何屡次拒绝毛泽嵘的请求,直到晚年才得以相见?
毛泽嵘从小就非常崇拜毛泽东这个三哥。小时候毛主席常常带着他和其他弟弟妹妹们一起到山坡上游玩,空闲时还会教他们一些知识,尤其是毛泽嵘,他总是喜欢跟在三哥后面,认真聆听每一句话。每次其他的弟弟妹妹们看到毛泽嵘紧跟着毛泽东,总会笑称他是“三哥的小跟屁虫”。
然而毛泽嵘一点也不觉得羞愧,反而感到非常自豪,常常骄傲地对大家说:“你们不知道,润之三哥将来一定会成为大英雄,他很厉害,我要永远跟着他。
“你怎么知道三哥将来是个大英雄?”有一次,毛主席听到毛泽嵘的这番话,忍不住笑了起来,问道。
毛泽嵘认真的看着三哥,回答道:“三哥每天都在看很多书,知道的事儿特别多,而且他对国家和百姓的事情总是很关心,肯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毛主席听了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其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笑了起来,觉得毛泽嵘这个小小年纪就能看得这么清楚,实在有趣。而毛主席自己心里也觉得非常温暖,虽然大家笑着他,但毛泽嵘的眼神里透出的信任和敬仰,却是那么真切。
没多久,毛主席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努力推动着中国的变革,为新中国的人民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而从小受到毛主席关爱和熏陶的毛泽嵘,也逐渐深受三哥的革命思想影响,决定跟随毛主席投身于革命事业,追随他为国家的解放贡献力量。
1925年秋天,毛主席从上海回到家乡韶山,开始带领乡亲们开展农民运动。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也帮助他一起建立了韶山的党支部。
当时毛泽嵘还是个年轻人,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义务通讯员。每次党组织开会时,毛泽嵘和其他几个通讯员都会被安排在外面站岗,负责放哨。他们时刻留意周围的情况,看看是否有可疑的人接近。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毛泽嵘就会马上通知大家,尽力保障毛主席的安全。
毛主席在韶山点燃的革命火种迅速蔓延,像燎原的烈火一样,波及到周围的各个县城。这场农民运动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警觉,他们意识到这股力量的强大,因此开始密切关注并试图采取行动来制止。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领导力量来统一指挥,他们只能选择暂时隐藏,静观其变。
1927年,蒋介石突然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国民党的各路反动势力纷纷行动起来,对革命势力展开了大规模的打压。湖南地区的反动军官许克祥在35军军长何键的指使下,也于5月21日发动了马日事变,借机展开了对农民运动的疯狂镇压。就在这一系列反动行动的冲击下,原本势头正劲的农民运动陷入了低谷。
对于毛主席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而最痛恨毛主席的便是何键。何键对毛主席深怀敌意,视他为眼中钉,不光对毛主席本人展开了追捕,还连带着毛主席在韶山的亲戚和支持者也都成了被追踪的目标。毛泽嵘作为毛主席的弟弟,自然成了反动派重点追捕的对象。
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毛泽嵘只能选择隐匿身份,背井离乡。他改名为“毛冬青”,小心翼翼地逃到了华容县,选择了一个偏远的村庄暂时躲藏起来。为了生计,他靠着帮助当地的地主耕种田地维持生计,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这一躲,就是整整十年。毛泽嵘在这十年里,虽然身处危险和困顿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信念。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才终于鼓起勇气,返回了韶山。
当毛泽嵘回到家乡时,他才发现家里的房子和土地已经被敌人烧毁,什么都没剩下,连个可以住的地方都没有了。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感到非常无奈,只能去找自己的外祖父寻求庇护。当毛泽嵘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看到他平安回来,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虽然战乱带来了很多苦难,但见到亲人平安归来,外祖父的心情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
随后外祖父帮毛泽嵘租了几亩地,让他暂时住在自己家里。这样毛泽嵘就开始安定下来,专心务农,一直到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国初期,当毛主席成为新中国的领袖后,很多来自家乡的亲戚和朋友都纷纷写信给他,希望能够得到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除了这些求助的信件外,还有不少人表达了想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强烈愿望,渴望能与这位曾经的亲人再度见面,诉说心中的感激与思念。
然而这时的毛主席正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他全身心地投入,他的时间几乎没有空闲。而且毛主席一向公正廉明,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会因私人情感而为家人或朋友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于是他不断拒绝了亲友们的请求,并且告诫他们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要求他们自立自强。
即便如此,毛主席对亲人的关爱与情谊从没改变,虽然他拒绝为他们办事,但他仍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亲朋。他从不让自己的身份成为对他人施予私利的借口,经常自掏腰包,悄悄资助有需要的亲戚和朋友。这种无私的情感,让不少亲人深受感动,也因此更加思念毛主席,尤其是毛泽嵘等家乡的亲戚们,他们依然不断地给毛主席写信。
1949年10月,毛泽连和他的姨表弟李柯(即李祝华)在解放军的护送下,终于来到了北京,成为了家乡第一批见到毛主席的人。在北京毛泽连与毛主席有了久违的见面,彼此十分激动。毛泽连发现,毛主席依旧关心着韶山的亲人,几乎在谈话的第一时间,就提到了毛泽嵘的近况。
毛泽连告诉毛主席,五哥(毛泽嵘)现在的生活非常艰苦,连最基本的饭都吃不饱,衣服也破旧不堪,眼睛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情况让人十分担心。
听了毛泽连的话,毛主席感到非常痛心,他没想到毛泽嵘如今的生活竟然如此困苦。为了表示关心,毛主席当即从抽屉里拿出了毛泽嵘之前寄给他的信件,看着信中的字迹,他心中一阵酸楚。毛主席决定在毛泽连即将返回韶山时,送给毛泽嵘一些生活上的关怀。
于是毛主席特地让秘书购买了一件皮衣料,让毛泽连带回去送给毛泽嵘,托他在寒冷的日子里能够稍微抵御严冬的侵袭,同时毛主席还写了一封信,亲自交给毛泽连。
当毛泽嵘看到这封信时,心中激动不已,既然三哥还记得自己,毛泽嵘想着也该去北京见见他。于是毛泽嵘就找人帮忙写了封信给毛主席,表达了自己很想去北京看望他的想法。不过毛主席在回信中说:“不必来了,明年再说吧……”信的日期是1952年4月24日。
毛泽嵘没想到会被拒绝,毕竟从1949年到1952年这三年间,几乎所有亲戚都去过北京了,就他还没去过。就在毛泽嵘感到失落的时候,毛主席竟然给他寄了钱。
1952年10月,毛主席在给毛宇居的信里提到了毛泽嵘,还让毛宇居给他转200块钱。这让毛泽嵘既惊喜又感动,觉得“三哥”其实一直没忘记他,还挺关心他的。这件事让毛泽嵘的希望又重燃了,他决定再写信给毛主席,并且邮寄一些家乡的特产过去,再次表达他想去北京的愿望。
到了1953年5月,毛主席回信了,但又建议他不要来,让他在家好好养护眼睛。这是毛主席第二次拒绝毛泽嵘。不过到了同年的10月初,毛主席终于同意让毛泽嵘去北京了。之后几年,毛泽嵘多次去北京,一直到1962年才停止。
1962年冬天,毛泽嵘再次前往北京。这次与毛主席的见面,毛泽嵘显得格外拘谨。过去,他总是亲切地称毛泽东为“三哥”,而这次,他小心翼翼地改口喊“主席”。毛主席察觉到弟弟的变化,问道:“五弟,怎么了?”毛泽嵘犹豫了好一会儿,才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原来,事情源于三年前的一个宴请。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家庭聚会,邀请了家族中的亲戚、烈士家属、以及老赤卫队员等共40余人。当时,毛主席细心安排了第二天与一些没能到场的人再次聚会,可毛泽嵘却被遗忘在了邀请名单之外。毛泽嵘对这一疏漏感到不解,心里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了毛主席。
之后心里始终有个结,为什么自己没有被邀请呢?他忍不住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在给毛主席写信时,表达得不够恰当,或是有什么让毛主席不开心的地方。毛泽嵘并不知道,毛主席并不是有意疏远他,而是因为他已经搬到了距离韶山很远的杨林乡,每次来往需要走二十多公里。而毛泽嵘年纪已高,主席担心长途跋涉对他的健康造成负担,所以才决定不让他再跑这趟不必要的路。毛泽嵘没有理解这一点,他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成了他心中始终解不开的疙瘩。
这次他和毛主席的关系有些生疏,跟以前那种亲切自然的状态不同。见面时毛泽嵘没有像以前一样谈家乡的事,而是更多地谈了自己的一些困难。
毛泽嵘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眼睛越来越差,家里的老伴需要他照顾。更让他头疼的是,家里没有儿女,没人能帮忙干活。对于那个时代的农村家庭来说,如果没有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生活真的是非常困难。
毛主席听后叹了口气,说:“你是我的亲戚,但我们不能搞特殊,不能高人一等。现在国家也有很多困难,大家都在紧张过日子,你我也不例外。”听了毛主席的话,毛泽嵘没有再提自己的困境,他知道,这话中有毛主席的用心,自己不能再要求什么。
回去的时候,毛主席给毛泽嵘准备了些东西:一件羊皮大衣、一袋糖果,还有200元钱。这是毛主席自己掏腰包的。不过在毛泽嵘离开之后,毛主席给工作人员说了一句:“以后毛泽嵘来北京,要经过我的同意。
回到家后,毛泽嵘的心情逐渐放松了很多,他也开始去找政府寻求帮助。根据他家里的情况,政府每个月给他发了20元的困难补助,后来还增加到30元。这些钱虽然不多,但至少让他和妻子的生活不再那么捉襟见肘。再加上毛泽嵘自己积极参与劳动,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好转。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写信向毛主席诉说自己的困境,反而是定期给毛主席写信,说一些家乡的事。毛主席看到这些信后非常高兴,因为毛泽嵘依旧惦记着家乡的情况,并保持着和家乡的联系。
不过毛泽嵘还是几次想去北京看望毛主席。但因为杨林公社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要求没有毛主席的允许,毛泽嵘是不能随便进京的。每次去北京的计划都因为这个原因泡汤了,这让他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从1971年9月开始,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1972年甚至多次昏迷。虽然当时中央对毛主席的健康情况严格保密,但外界还是流传出一些毛主席病重的消息。毛泽嵘一想到,毛主席已经79岁了,而自己也已经75岁了,他心里就非常不安。万一毛主席突然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自己和毛主席这两位老兄弟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了。
想到这里,毛泽嵘再也坐不住了,急忙找到杨林公社的领导,请求他允许自己立刻去北京,见一见毛主席。公社的领导听到毛泽嵘的请求后,非常为难。毕竟毛主席有明确的指示,没有毛主席的同意,是不能随便放人进京的,如果自己擅自批准,万一出什么事,他要负责任。
看着毛泽嵘因担心而眼睛红肿,公社领导心里一软,最终咬咬牙,决定放毛泽嵘去北京。毛主席那时身体状况确实很差,几次昏迷让他更加想念故乡的亲人朋友。当他得知毛泽嵘要来北京的消息时,马上表示一定要见他一面。
两个兄弟已经很多年没见面了,重逢时两人眼里都充满了泪水。毛泽嵘不再像以前那样叫“主席”,而是亲切地喊了声“三哥”。毛主席有些埋怨地说:“泽嵘啊,这么多年了,怎么都不来看我呢?以前你们常常来找我呀。
毛泽嵘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说:“三哥,我们一直很想来,但总怕打扰到你工作。”毛主席听了,语气中带着些许埋怨,说:“就因为这样,就连来看我一下都不行了吗?”听到这话,毛泽嵘心里更难过了。
看到三哥日渐衰老,毛泽嵘心里特别难受,他跟毛主席说了些老家最近的事情。毛主席听得很高兴,脸上的表情也变得轻松愉快。
在毛泽嵘准备离开的时候,毛主席依依不舍地拉住了他的手,催促他说:“下次一定要再来看看我。”毛泽嵘的眼睛有些湿润,他哽咽着说:“三哥,您一定要保重身体,过一段时间我再来看您,带点家乡的特产给您。
毛主席点点头,笑着说:“好啊,我等着你再来。”
然而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毛泽嵘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买了车票赶往北京。当他站在毛主席的遗体前,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三哥,我来了,胜五来看你了,三哥。”
可毛主席再也无法回应他说一句:“胜五堂弟,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