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壶,这一壶友们避之不及的物件,我曾也不幸踏足其领域,包括那些看似质朴的泥巴壶。就在前两日,我刚将一把这样的壶赋予了新生,用作花盆,借此契机,我想与诸位深入剖析灌浆壶的真相,以免更多人步入歧途。

谈及灌浆壶的原料与工艺,它通常是由凡泥与水玻璃液的融合,经过一番搅拌与研磨,直至细腻至200目左右,再加热使之成为热泥浆,随后混入石蜡,至此,原料便准备就绪。接着,将这混合泥浆倾入石膏模具之中,待其冷却定型后取出,最后在壶身施以紫砂浆的点缀。
那么,如何识破这些以次充好的壶盖呢?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其一,灌浆壶的泥浆细腻至极(200目),颗粒稍大便难以塑形,因此灌浆壶往往触感丝滑,几无砂粒之感。其二,灌浆所用的泥浆多非紫砂,冷却脱模后的壶身往往缺乏精雕细琢,即便按照紫砂壶的烧制流程,其表面仍会留有粗糙的痕迹,展现出陶的某些特质。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的灌浆壶并不难辨认,若有疑惑,不妨私信交流。

其三,颜色上亦可窥见端倪。无论是喷浆还是调色的化工壶,为模仿紫砂之韵,常需借助颜料。但这些颜料往往难以复刻紫砂壶的古朴与沉稳,故而灌浆壶的颜色多显亮丽且多变,有的甚至泛着不真实的虚光,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