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学龄儿童半数失学
1946年3月21日,北平版的《大同民报》第四版,披露了市教育局负责人的谈话。据称:“现根据理论估计,平市学龄儿童总数有三十二万之多。现已就学者仅达十六万人,余均失学。”

据统计,1946年北平有公立、私立小学共约三百所,皆患人满。如果使全部适龄儿童入学,还需筹设小学四百所。由于国民党政府倾囊于内战,教育经费少得可怜,因而公立学校奇少。而私立学校则学费高昂,贫苦人民不敢问津。

从清末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到一直到民国时期,国内的教育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管理体制,在清末时期,政府仿行日本的国民教育,试图统一标准,大力推广。然而,中国的很多特殊因素未被考虑,在实际推行中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国土面积,日本狭小,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和地方习俗千差万别,强行统一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往往面临因噎废食的尴尬。

2. 在民国时期,政府希望通过采取种种强制性措施,大力推行统一标准的国民教育体制,并且施加强大压力以限制、改造甚至取缔私塾。但这种教育形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民间虽然称之为私塾,它的教育机构仍然顽强地普遍且大量存在于城乡各地。

3. 由于国民教育面对现实确有疏漏偏蔽,政府方面也不得不参照塾学做法,予以变通。4. 教育意识开始增强,无论是乡村教育、还是平民教育人士,开始以切身体验批评国民教育的弊端,社会上人们也开始转变观念,有所正视教育的问题。总的来说,经历了统一标准、强制推行、限制改造到逐渐变通、国民已经正视教育问题的过程,也对教育的需求增加迅速,与此对应的是,相对的硬件场所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造成投入产出不均衡,大量的民办学校学费高昂,普通民众无力承担。

据1947年1月公布的收费标准,私立的初级小学学费六万元,高级小学八万元,初中十万元,高中十二万元。一个小学教师的月薪只有十二万元左右,仅够交纳一个高中生的学费。许多学生相互之间发出“不知道下学期能否见面”之叹!
北平号称文化古都,又是全国文化中心,尚有大批平民子弟沦为文盲,旧中国教育事业之落后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