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路上,刷到一个网友分享的视频。
本以为是稀松平常的碎碎念,可看着看着便发现原来并不简单。
网友目前正在读大学,课余时间会接些家教的兼职,家教的男孩总喜欢找个空隙跟她聊天。
有次,他问网友:“你为什么要做家教?”
“我要赚生活费呀。”
男孩听后还是嬉皮笑脸,网友也没有把这对话放在心上。
但之后她发现男孩多了许多小动作,他总是给网友塞好吃的,网友也会给他带零食,但每次他都会说“下次别给我带了”。
起初,网友以为他嫌零食不好吃,男孩否认了,但也没说为什么不要。
来源:姚上进不上镜
前两周,男孩一家计划出去旅游,不确定回来后是否还需要家教,于是网友打趣般地问他;“如果这是最后一天,你会想我吗?”
只见男孩用衣服挡住脸后说了句:“我会想你的零食。”
他的口是心非自然一眼就暴露了。
前两天,男孩追问网友是否喜欢哈利波特,在得到网友肯定后,硬是把他最爱的《哈利波特》给了网友。
因为过于贵重,网友强制还了回去,拗不过的男孩喊着:“你真是个大坏蛋!”
他们旅游回来后,家教继续,男孩则指着中国地图问网友去过哪里,网友告诉他自己还没出过省。
这时,网友想起自己之前教的另一个学生也问过这个问题,那个孩子知道后很是惊讶,不敢相信网友这么大了还哪都没去过。
但这个男孩却没有作声,只说他要写旅游作文,但忘了都玩了些什么,于是让妈妈把照片都发给网友。
妈妈自然也明白男孩的心思,将照片一股脑都发到网友手机上。
男孩则慢慢介绍起这些景点来,最后用搞怪的语气调侃:“看吧,其实也就这样,没什么特别的,你也看过了。”
后来因为有个家教课跟男孩的冲突了,网友就推掉了一个,男孩得知后很着急,他嘟囔着心里的疑惑:“你不排满家教,你的生活费怎么办?”
网友一时间也没有反应过来,原来,从当初听到网友那句“要赚生活费”开始,这个男孩就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平等地温柔地关心着网友。
事后她动情地在网上分享了这段家教经历。
分享的这段视频看完了,奈何后劲儿太大,让人根本静不下心。
和评论区的万千网友一样,除了对男孩有滔滔不绝的夸赞,心头还有个巨大的疑团——这么大点的孩子,怎么会用如此强的共情力?
有人说男孩是天性使然,他是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
也有人说可能男孩很喜欢跟着这个老师学习,再加上比较感性,就有了对老师的这份共情。
......
大家火热讨论着,视频的留言越来越多。
来源:抖音截图
当评论再次刷新,有个网友提到的一处细节,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他说:“他的妈妈真的会把照片发过去,而我的家长会说你不要管别人,管好你自己,把自己的学上好。”
短短两句话,让人直接有了画面感,这不就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唠叨,而这位网友的家长不也正是生活中大部分父母的真实写照嘛。
我们恍然,原来男孩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共情能力,他的妈妈功不可没。
只是在家庭教育中,像男孩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多见,对于共情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看到一个身上闪烁着共情力的孩子时,内心便波澜万丈。
所以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这个被父母严重低估的能力——共情力。
来源:图怪兽
那么共情力究竟是什么,培养这种能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共情能力其实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被叫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理解和感受别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能力高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状态,理解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还能将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
一般听到这儿,许多家长就开始厌烦了,他们认为这样做孩子就会受他人情绪的影响,变得多愁善感,再加之若总是根据别人的情绪左右自己言行举止,那时间长了,也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其实,这一点家长们真的多虑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有关共情一词的表述中,曾说道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共情的基本属性,那些带着情感的交流始终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是一种站立的倾听及思考。
每个生命都有其共通之处,共情力所呈现出的换位思考,是对他人的抚慰,也是对自己的照见。
来源:图怪兽
回到小孩子身上,不难发现,那些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他们身上的特质与大多数家长所以为的恰恰相反。
学校里他们往往更受老师同学喜爱,也更容易交到知心朋友,生活中更是常常被人夸奖......试想,谁会不喜欢一个真诚有礼貌的孩子呢。
待他们成年后,大多会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能正确处理大人世界中极其复杂的情绪,不会被困难轻易打倒。
同时,这种能力也会促使他们在工作中进行更为有效地沟通,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缺少共情能力的孩子,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伤心视而不见甚至故意“揭别人伤疤”。
于是冷漠、无礼、爱发脾气就成了他们的标签,表面上看似“威武无比”,但实际社交能力堪忧,长大之后时常碰壁,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问题。
来源:电视剧《三十而已》截图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顾佳的儿子许子言也是个有着超强共情能力的小孩。
看到妈妈因为担心外公而彻夜难眠,他就摘下自己的定位手表送给外公,好让妈妈睡得踏实;看到爸爸因为脂肪肝被妈妈限制饮食,晚上饿得到处找食物时,他悄悄地把藏在被子里的零食分给了爸爸吃......
许子言和开头提到的那个家教男孩一样,让人单是通过屏幕就如沐春风。
我们会羡慕他们的父母有个这么乖巧的孩子,也会在看到这类孩子时吐槽自己的孩子咋啥都不如人家。
殊不知,很多时候是自己忽略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
来源:图怪兽
虽说孩子从出生时,就带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但如果后期不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这种能力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弱化。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黄金时段就在幼儿期,此时打牢基础,将终身受益。那具体要怎样引导呢?
首先,父母要懂得与孩子共情
孩子摔倒了,你觉得不严重,随口说了句:“没事,不疼”;
孩子拿到了好成绩,你怕他骄傲,就一脸冷漠对她说:“下次要退步,看我不揍你”;
孩子被误会委屈哭了,你觉得他太矫情,于是扔下一句:“几岁了,再哭都笑话你”。
......
父母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对孩子的种种行为作出回应,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就是忽略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慢慢地,他们不愿再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绪,也失去了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要知道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陪伴,其一言一行都能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其身上的温良多半是来自父母。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中,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与孩子共情的父母,带着一颗童心去理解、陪伴。
做孩子合格的解码人,为他们创造平等有爱的环境,他们共情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用生活场景予以启迪
最好的教育资料,往往来源于生活。
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启发、培养孩子共情力的绝佳素材。
比如看到一张寻找失踪狗狗的启事,可以和孩子探讨那个丢失宠物的人心情怎样、你在看到这个消息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宠物主人为什么要想找到那只狗狗......
真实的生活事件会让孩子的感受更加贴切,在幼年时经常从生活场景中予以启迪,他们就会有一种对于情感恰到好处地把控,共情力也就在不知不觉间铸成。
来源:图怪兽
一个人失去共情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所以,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也就是传授了他们幸福的能力。
到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世界也会对他以温柔......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46
图片已注明出处,版权类图片获得正规授权,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