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单独授衔的开国上将,却为何病逝后,无一人来参加追悼会

一更历史 2024-10-15 22:00:05

1980年7月25日,开国上将王建安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王将军一生战功赫赫,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凡事不争不抢,力所能及地为党和国家、人民奉献余热。

但奇怪的是,当王建安病逝后,竟无一人来参加他的追悼会。对此,一些文章将其归咎于他和另一位开国上将许世友关系不和。

那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1908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因家境贫寒,幼年以乞讨为生。

14岁时给地主家放牛,虽勉强能吃上饭,却屡屡遭受欺辱。1924年,在挨了一顿打后,16岁的他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用一把火烧了地主的房子,然后离开家乡,前往武汉投军,更名为王建安。

两年后,他再次回到湖北老家,和60多名有着同样悲惨遭遇的农民建立起一支武装队伍,不久与中共黄安地方组织取得联系。

一年后,王建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一员。

战争年代,王建安身经百战,他先后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轻伤不下火线。

鲁南战役进行时,王建安乘坐的汽车在山里发生事故,他磕到了头,顿时血流满面,伤势严重。同行的人想让王建安先去医院治疗,却被他果断拒绝。

简单包扎过后,王建安匆忙赶往前线。由于王建安头部受到撞击,这次战斗,他是躺在床上指挥的。身边参谋多次劝他多歇一歇,也是被拒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虽然长期担任副职,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尽心尽力地为党工作。

正因如此,在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结束的第二年,即1956年,王建安获得一项殊荣,中央领导人为他一人单独授衔。

特殊年代,王建安被反革命分子打倒,70年代中期,老将军得以全面恢复工作,当时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的他经常下部队视察。

据说,王将军喜欢搞“突然袭击”,下基层连队视察前,不会和任何领导打招呼,这样才能够实际掌握基层连队的一些情况。

直到1978年,王建安因身体抱恙,回到北京休养。1980年夏,王建安察觉身体不对,当家人准备将其送进301医院接受治疗时,老将军已经离开人世。

一个月后,一些老战友、老部下得知了王建安已经病逝的消息,都为之震惊。他们根本不清楚王建安是什么时候去世的,自然无从谈及参加追悼会了。

但近些年来,出现网络传言,将无人参加王建安追悼会的理由,全部推到他与另一名开国上将许世友关系不和睦的身上。

说正是因为王建安与许世友多年来不对付,旁人看着许世友的面子,才不去参加他的追悼会,从侧面反映出王建安平时人缘不好。

这是子虚乌有的谣言!当然,王建安与许世友在战争年代因为一些事情发生过矛盾,可经过毛主席的从中撮合,二人早已经同归于好。

1937年,那时的许世友一时思想没有转过来弯,做出了有损中央和红军的错事。狱中的许世友认为他被抓,全怪王建安在背后打小报告,两人多年在红四方面军的老交情也戛然而止。

抗战爆发后,王建安与许世友都前往山东工作,一个在胶东,一个在鲁中,所率领的部队是山东抗战最有力量的武装。但二人日常工作见面时,许世友都不怎么和王建安说话。

因为他二人都是毛主席的手下大将,“不团结”势必会对工作产生影响,所以毛主席暗暗决定让他们俩消除隔阂。

毛主席的做法十分巧妙,他没有把两人都叫过来单独谈话,而是通过一场战役,彻底解决其中的误会。

那是1948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山东首府济南,毛主席把攻打济南的这一重任交给许世友和王建安二人。

当时王建安接到通知后,匆匆赶到西柏坡。毛主席对他说道:“攻克济南是我军作战史上一次大城市攻坚战,只许胜不许败。你从华北还是回到山东兵团,许世友担任兵团司令员,你任副司令员。你们二人同心协力,那战士们就会跟随你们赴汤蹈火,反之就孤掌难鸣。”

毛主席没有说“团结”两个字,更没有让王建安主动与许世友讲和,但王建安却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斩钉截铁地保证:“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协助许世友同志打好这一仗!”

当王建安往山东赶的时候,毛主席已经把相关的通知通过中央军委直接发到许世友那里。

许世友同样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何况解放济南在即,他顾不上以前的恩恩怨怨,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许和尚打不下济南府,就等于砸了毛主席的场子。老王同志来了,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

当王建安到达华野攻城指挥部,等候许久的许世友立即迎了出来,接着亲自摆酒,为王建安接风。

二人后来在战斗中配合默契,仅用八天时间就拿下济南,活捉王耀武。

从那之后,许世友与王建安算是“冰释前嫌”,所以也就不存在王建安因为和许世友关系不好,才没有人参加他的追悼会。

事情的真相是王建安将军自己不愿意召开追悼会。

多年前,王建安与妻子通过报纸了解到某个外国政要去世后,召开了一场十分隆重的葬礼,花销巨大。

那时的王建安觉得此种做法十分不对,他对妻子说道:“现在追悼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圈送得越来越多,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浪费,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

从那之后,王建安就决定自己如果去世了,家人不要为其开追悼会,一切从简,

到了晚年,王建安甚至对家人“约法五章”:不要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向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负责同志护送遗体火化。

弥留之际,王建安又补充一点:骨灰可以保留一点,也可以全部撒到某个农场果园,以滋养土地。

王建安病逝后,家人遵照老将军的生前遗嘱,没有通知任何人,更没有组织遗体告别。

消息传出,许多老战友、老部下纷纷找上门,他们觉得王建安家人的这个做法太不地道。甚至有人愤怒地质问王建安的儿子王海波:“为什么不通知他们送老将军最后一程?”

就这样,王建安不设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的事情传得越来越广,有人还私底下称他为“五不”将军。

王建安一生忠于党和国家,战争年代为维护大局,甘愿抛弃个人恩怨。和平年代,他在部队建设还有思想教育等方面倾其所有。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希望不要给组织和国家带来麻烦。

老将军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参考文献:

[1]陈冠任.毛主席导演济南城下“将相和”[J].党员干部之友,2010(09):56-57.

[2]周忠秀.在王建安将军身边[J].秘书工作,2009(09):16-18.

0 阅读:97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