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来,后人对韩信的评价,呈两极分化。譬如,韩信一生战功赫赫,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万世基业。不料,最终却死于女人之手。
不少人说韩信之死完全是其咎由自取,还有的人则认为是另有隐情,觉得这是刘邦与吕雉在“鸟尽弓藏,卸磨杀驴。”
那么,身为近现代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的毛泽东主席,他对韩信,包括刘邦有什么评价呢?
一、“胯下之辱”,韩信逆流而上终成王!
韩信,出生年月不详,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早年间的他不学无术,整日抱着一把宝剑四处晃荡。
有人劝他应当收敛性格,谋个正经差事,却反遭韩信嗤之以鼻。
身无分文的韩信虽胸怀大志,却只能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让周围的邻居大多厌恶他。
后来韩信的母亲因病去世,他没有钱办理白事,只能找了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草草掩埋了母亲。
韩信家这么穷,加上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一命呜呼。一连串的生活打击,怎么着都该让这个小伙子清醒了,找个差事,至少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可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前往南昌亭的亭长家里蹭饭,遭到亭长的妻子一顿羞辱。饿得实在不行了,只能去护城河钓鱼。
一群老大娘在河边漂洗衣服,其中一位看到韩信饿得走路直打转,就拿出自带的饭食给他吃,几十天都如此。
韩信相当高兴,说将来要重重答谢这位老妇。等到封为楚王,韩信真的派人找到这位老大娘,赠与其千金。
不过,当时韩信还没有出人头地。一次他在淮阴县里闲逛时,遭到一位屠户辱骂。为了息事宁人,韩信在大庭广众之下,从那名屠户的裤裆里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他胆小,白长了这么大个子,韩信却始终未有辩解。
后来,韩信兜兜转转投奔了楚霸王项羽的叔父项梁。刚一见面,韩信就对项梁说了自己的雄才伟略:三、五年之内一定帮助楚国击败秦国,统一中原。
这番话是个人都不会相信,更别提见多识广的项梁。
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韩信归属项羽。他多次向楚霸王献上计谋,项羽却不予采纳,对其束之高阁。
公元前206年,韩信转投刘邦,这才遇上真正的伯乐。后率兵征战各国期间,韩信指挥军队留下了“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十面埋伏”等著名经典战例。
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爆发垓下之战。韩信与刘邦合力夹击项羽,楚霸王最终含恨自刎。
过了几年安稳日子,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带兵远征,韩信称病未去。吕雉采用萧何之计,以勾结谋反罪名将韩信哄骗至未央宫,结果灭其满门。
二、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
韩信去世至今已过去2000多年,无数历史先贤对韩信之死分别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比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2年1月底,在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了他对项羽、刘邦、韩信等这些“楚汉争霸”关键人物的看法。
毛主席对刘邦进行了大篇幅地介绍。从他老人家的谈话中,不难发现,毛主席认为刘邦能赢过项羽,将韩信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具备了四条各个对手都不曾拥有的优良品质。
这四点分别是决策正确;善于用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决策正确”,很好理解,进入关中前,刘邦先不战而屈人之兵拿下宛城,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为汉军进入关中消除后顾之忧。
入关后,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把部队撤离到咸阳外的灞上,与大家约法三章,得到了底层平民的一致拥护。
楚汉争霸关键时,刘邦亲率一部分兵力牵制项羽大军,放心大胆让韩信征讨燕国、赵国、齐国,占领中原大片地方,甚至能联合彭越一起打击楚军后方基地。
从这一点来看,刘邦每每到了关键时刻,他总是能采用最为正确的决策。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善于听从手下谋士的建议。
至于豁达大度,刘邦还未发迹之前,负责押送一批去骊山服役的囚徒。因途中遭遇变故,刘邦主动将剩余人全部释放,从此踏上了一条造反之路。
从这点上看,刘邦不同项羽,他这一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却始终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屹立不倒。
如此豁达大度的气质,也是刘邦能够成功的关键。
毛主席对韩信的评价就简短许多,虽然肯定了韩信善于领兵打仗,但在其他方面的评价,毛主席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没有政治头脑。
三、韩信之死
我们不妨结合伟人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韩信的真实死因是其咎由自取吗?
依我之见,韩信之所以会遭斩灭满族,与其居功自傲、拥兵自重、没有政治头脑等方面是有必然联系的。
首先,毛主席对于刘邦最高的评价就是其“决策正确”和“用人得当”。
我所理解的决策正确,不单单是刘邦在军事指挥时,善于听从手下谋士的建议,选择合理的决策。在其他地方,比如政治、经济、外交时,刘邦总是能用自身独特的魅力赢得他人好感。
从这点上看,韩信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刘邦的圆滑,或者说为人处世的经验。
韩信在家乡混了这么多年,还得要靠一个老大娘接济才能吃饱饭,又遭到胯下之辱。
反观刘邦,未发迹之前,他在老家中阳里混得风生水起。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吕老太公把女儿嫁给自己。
从某种程度上,刘邦这种过人的口才与惊人的胆识,加上极强的亲和力,是他日后成为汉高祖的关键点,这些都是韩信所不曾拥有的优秀品质。
其次,刘邦豁达大度,且善于用人。
而早年间的韩信投靠项梁,没什么名气,辗转归属项羽后,多次向楚霸王提意见,也没有得到采用。
转投刘邦之后,韩信也并非汉高祖的嫡系,这点韩信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在被封王之后,韩信甚至有些鄙视樊哙、张良、萧何等这些刘邦的心腹。
不然的话,韩信就不会说出自己与樊哙同朝为伍是一种耻辱的话,还惹得樊哙赶紧登门道歉。
大家要清楚,樊哙是吕雉的妹夫,亦为刘邦的救命恩人,早年间是个杀鸡宰狗之辈。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以放下身段,在没有犯错的情况下主动向韩信承认低头认错。
这就说明韩信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两个真心可靠的朋友,甚至看谁都不顺眼,这难道不是居功自傲吗?
与刘邦相比,韩信耳根子还特别软。当韩信攻下赵国后,他原本想着挥师东进,一举灭掉燕国,从侧翼掩护刘邦,威胁项羽。
然而,他却听从李左车的意见,选择先按兵不动,引得刘邦的猜忌。
封王拜将后的韩信重用辨士蒯通,但蒯通却几次力劝韩信谋反。韩信如果真的听从蒯通的意见,最后殊死一搏。就算难逃一死,起码也死得明明白白。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韩信开始犹豫不决,完全没有他指挥作战时的果敢。
大家完全可以把自己带入刘邦的角度,思考应该如何处置韩信?
西汉初年,天下未稳,刘邦经常率兵出征。此前打天下时封了不少异姓王,难免有些尾大不掉。
而韩信就是这些异姓王中的另类,他在军中极有威望,且一呼百应。论打仗,刘邦那边的亲信一个都不是他的对手。
况且刘邦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楚韩信到底是否想谋反。偏偏韩信在朝中名声不好,经常有人说他坏话。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韩信立下重誓表明自己不会谋反,相信刘邦都不肯相信他。
因此,韩信之死看似是刘邦与吕雉的鸟尽弓藏。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自身的盲目自信,没有政治头脑,不懂得明哲保身才惹来的最后结果。
其实,韩信曾多次被刘邦夺取兵权,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这就早已显示出刘邦对他的不满和不信任。
但凡一个头脑稍微活泛点的人,在这个时候要么急流勇退、独善其身;要么一不做,二不休,领兵谋反。绝不会像韩信这样,如此进退两难。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精通中国古典历史,他能够很准确地揣测出刘邦、项羽、韩信不同时间段的心理活动。
这样一个“豁达大度”,且决策正确的刘邦,或许很难容忍韩信。
即使韩信主动退居二线,不掺和军事,但刘邦依然会对他有所防范。更别提韩信如此莽撞,不仅得罪人,还引起了刘邦的无端猜忌,其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参考文献:
[1]“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毛泽东评点刘邦[J].决策与信息,2013(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