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独立的后果是什么?毛主席曾两次提出收回,为何最终失败?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5-04-11 04:00:34
引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版图上却少了外蒙古这一大片土地。那可不是新政府的决定,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就已承认其独立。建国后,毛主席曾两次提出收回,但都未能成功。外蒙古这块祖上传下来的地,为何最终留不住?

喇嘛选了家,结果越走越远

清康熙二十八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挥军逼近外蒙古。面对压境兵锋,身在库伦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做出了一个决定:归附中国。

这不是随便一拍脑袋,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政治考量。当时的外蒙古贵族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是靠向俄国,二是投靠清朝。他们最后选择了有共同宗教信仰、经济繁荣、文化相近的中国。

从那时起,外蒙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清廷在库伦设立办事大臣,驻兵守边,还定期组织军事演练,以确保边疆稳固。直到1911年,这块草原始终是中国的一部分。

转折点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满清政权土崩瓦解。中央政府瓦解的同时,边疆各地也开始“自谋出路”。

12月,外蒙古在沙俄全力支持下宣布独立,成立所谓“大蒙古国”。沙俄从中牵线搭桥,幕后撑腰,还送上了“见面礼”:15000支步枪、750万发子弹、15000把军刀。

不仅如此,俄国还在中蒙边境调集十五万大军,威慑清廷。12月4日,清朝驻库伦办事大臣被30名俄国哥萨克兵请出蒙古边境。随后,外蒙古与俄国于1912年签署《俄蒙协约》,沙俄获得驻军、培训军队、阻止中国驻军等一系列特权。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稳住局势。1913年3月,中国与俄国签署《中俄声明》,承认外蒙古“自治”地位,但不承认其“独立”。1915年,又签署《中俄蒙协约》,在形式上继续维持中国宗主权,实则外蒙古越来越脱离控制。

变局发生在1917年。苏俄爆发十月革命,新政府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外蒙古失去靠山,急忙致电北京,表示愿意恢复清朝旧制,重新归附中国。

1919年11月,北京政府派徐树铮将军率部进入库伦,设立“西北筹边使公署”,宣布废除“自治”,重新收回外蒙古主权。

这一次回归,被誉为“中兴一举”。孙中山特意发电致贺,朝野振奋,外蒙古王公们也集体表示忠诚。但这种“重修旧好”的好日子,只维持了不到两年。

1921年,苏俄再度出手,扶植蒙古人民革命党,派出“志愿军”进入库伦。徐树铮率部虽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7月,“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成为苏联控制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盟国”。

这一次,外蒙古从中国版图上真正意义地“走远了”。而中国,则在战乱不断的年代里,再无力顾及这片北方的辽阔草原。

蒋家父子出大招,结果还是凉

时间来到1945年6月。抗战进入尾声,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开始逐渐确立。蒋介石敏锐地意识到,要借着胜利之机,彻底解决北方边疆问题。为此,他派出最信得过的人——长子蒋经国和外交部长宋子文,前往苏联进行一场“关键性谈判”。

蒋经国此行意义非凡。他本人早年曾留学苏联,对苏共体系了如指掌。此次任务,就是试图说服斯大林取消对外蒙古的支持,使其回归中国。

当时的背景非常复杂。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与美国、英国达成秘密协议,苏联承诺对日作战,但条件之一就是中国承认外蒙古现状。这意味着中国若不点头,苏联可能不出兵东北,影响战后格局。

蒋经国和宋子文抵达莫斯科,展开为期数周的交涉。他们提出三个核心要求:一、苏联必须明确支持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二、取消外蒙即将举行的“独立公投”;三、中苏未来关系以互不干涉为原则建立新模式。

苏方的态度并不积极。斯大林政府多次重申,“外蒙古人民有权自行决定国家未来”。并强调,“公投”已进入准备阶段,无法撤回。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举行“独立公投”,结果公布为“99.8%支持独立”。而此时中国政府既不能派员监督,也无力实地查验公投公正性。1946年1月5日,蒋介石政府最终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被迫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

蒋介石在1953年的国民党“七大”上深刻检讨此事,称:“虽然这是中央一致决议,但我愿负全责,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罪愆。”这不只是一句自责,更是一个大国在动荡时代中力不从心的写照。

外蒙古自此正式在国际上确立独立地位。尽管蒋经国和宋子文竭尽所能,但终究敌不过雅尔塔会议后的既定格局。中方在外交战场的“最后一搏”,功亏一篑。

毛主席亲自开口,斯大林却当没听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于国家统一问题高度重视,外蒙古问题被重新提上日程。

第一次尝试发生在1950年初。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苏联特使米高扬时,直言不讳地提出:“外蒙应当回归中国。”这是新中国尚未正式与苏联建交前夕的一次战略交锋。

彼时,中苏关系正在迅速升温。毛泽东不久后亲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在谈及外蒙古问题时,苏联态度强硬,坚持“尊重蒙古人民选择”,并强调“现状已成定局”。

出于战略现实考虑,中国没有在此问题上过度坚持。国家刚成立百废待兴,苏联是当时唯一的大国盟友,在经济和技术上援助巨大。毛主席最终选择暂时搁置,保全大局。

第二次尝试发生在1956年前后。这段时期,中苏仍处于蜜月期,但毛主席通过内部渠道再次提出“外蒙应归中国”的立场。这一次,不是公开提案,而是通过高层交涉与文化宣传方式释放信号。

苏联方面依然无动于衷。此时,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稳固存在十余年,并在苏联全力扶持下发展“社会主义模式”。其国内政权、军事结构、经济体系全面依赖莫斯科,回归已无现实基础。

1961年,蒙古加入联合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这一步,彻底堵死了外蒙古回归中国的道路。

毛主席此后再未公开提及此事,但每次看地图,他总会停在北边那片辽阔草原前若有所思。那不仅是一块土地,更是一段未竟的历史遗憾。

毛主席的两次努力,皆因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复杂而未果。外蒙古的“出走”,终究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无法逆转的事实。而这片曾在清朝旗帜下飘扬两百多年的土地,从此成为一个“独立邻国”。

参考资料

俄档案:毛泽东曾两次要求外蒙古回归中国(图)-凤凰-2008年03月26日

外蒙独立始末: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唯一一次反对票-新浪军事-2014.08.27

4 阅读:1686

评论列表

安迪ampamp朵拉

安迪ampamp朵拉

7
2025-04-13 18:38

清朝一灭亡,外蒙马上独立,可见早就蓄谋要当叛徒了

德闲说历史故事

德闲说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