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厚达900米,绵延上千公里!世界最大的煤田真是植物形成的?

星球上的科学啊 2025-01-27 22:18:33

地球上的煤田分布十分广泛,其中阿巴拉契亚煤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它的煤层厚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绝大部分区域都能轻松超过500米,最深处甚至可能达到900米以上,而且绵延了1200多公里,总面积覆盖18万平方千米,横跨美国的9个州。

然而如此壮观的的自然奇迹背后,也引发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么大的煤田真的是由植物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煤炭你不知道的事。

煤炭的起源。

远古时期地球上有大量的沼泽和湿地环境,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植被非常茂盛,当这些植物死亡后,遗体会堆积在沼泽、湖泊等一些低洼地区。

再加上植物残骸上会有一层水体覆盖,所以这些残骸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从而导致微生物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过程非常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残骸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泥炭,这就是煤形成的初级阶段产物,此时植物残骸还未被完全分解,这一阶段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然后,由于地壳运动,这些堆积着泥炭的区域逐渐沉降,致使泥炭被掩埋更深的地下。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泥炭在这种环境下又开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叫做煤化阶段。

随着煤化作用的不断进行,泥炭会逐渐转变为褐煤,褐煤颜色较深,质地疏松,含碳量也较低,这一过程大约需要经历数千万年。伴随着掩埋深度的进一步增加,温度和压力的持续升高,褐煤会继续进行转化,变成烟煤。

烟煤的含碳量更高,燃烧时会产生更多的烟雾。如果地质条件使得温度和压力进一步增加的话,烟煤还会继续转化为无烟煤。无烟煤的含碳量最高,可以达到 95% 以上,它的质地坚硬,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极少,是煤炭中质量最高的一种。然而,这一阶段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至少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

阿巴拉契亚煤田。

我们再来看看阿巴拉契亚煤田,它之所以规模如此强大,主要益于它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地质条件。

在石炭纪(距今约3.5-2.9亿年)和二叠纪(距今约2.9-2.5亿年)时期,阿巴拉契亚地区曾是一片广袤的沼泽和湿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这一环境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当时的植物在死亡后,遗体大量堆积在这片低洼的区域,

这些植物遗体为煤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到底能积累多少呢?这么说吧,如今现代地球上的煤,有大约一半都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当然,除了环境带来的先天条件外,地壳运动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煤炭形成的漫长过程中,阿巴拉契亚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地壳沉降,使得堆积的植物遗体被逐渐掩埋到地下深处,形成一定的压力,促使植物遗体逐渐转变为泥炭。

新生代时期平稳的构造运动。

在新生代时期(开始于约66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阿巴拉契亚地区构造运动相对平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或强烈的地壳变形。

煤田不会遭受强烈的地壳挤压、拉伸或大规模的升降运动,避免因为构造活动导致的底层错动、褶皱变形对煤层的直接破坏,如此一来,煤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很好的保持了下来,这也有利于煤田规模在长时间内维持稳定。

同时,由于稳定的构造运动使得煤层的掩埋深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就使得一来大部分煤层保持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中,减少了因煤层被抬升暴露在地表或接近地表而被氧化的可能性。

二来稳定的构造运动也使得煤田内的地下水系也相对稳定,稳定的地下水环境为煤层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利于煤层中矿物质的保存和沉淀。

结语。

难道煤田的成因没有别的了吗?其实还真有,科学家在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些别的意见,原因是他们在一些煤层中,检测到含有火山灰和黏土矿物等非植物性成分,这表明火山活动释放的矿物质,可能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其次微生物活动也可能在植物分解与转化中提供了部分作用。

但总的来说,植物依然是煤炭形成的主导因素。这是无法推翻的,无论是煤炭中的碳元素来源,还是地层的化学成分分析,都强有力地支持植物堆积假说。地球上的每一块煤炭,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远古生态的记忆。

0 阅读:0
星球上的科学啊

星球上的科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