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的伤口,都在背后

袁大岛 2023-06-24 23:19:07

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是好是坏,外在的标准很多,

但内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过的是不是舒服。

舒服是一个很坦诚的词,舒服就是舒服,舒服就是主动的,乐意的接受,而不舒服也没什么需要刻意解释的,不舒服,那就说明总有一些事情刺激着自己,不管这些事情源自如何,导致如何,或者“因何而起因何而灭”,

不舒服,那就是不舒服。

所以舒服这个很坦诚的词,是表达对生活状态最直观的理解,当这个词放在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时,

这个词就会发光发热,而且会毫无底线的“发光发热”。

毫无底线的发光发热,就意味着原本象征着美好的东西,

成了身边的大麻烦。

比如发光这件事,如果光线太刺眼,就会让人无法接受,而这个“光源”往往就源自于身边自己最亲也是无法割舍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是亲近,越会敏感,因为亲近的关系不能说放下就放下,诚然有些退无可退的关系也许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一刀两断”,但终究更多的人走不到这一步。

那么大家走到哪一步了呢?

光太刺眼,热太烫手。

家庭是一个好词,发光发热也是一个好词,但是如果这个发光发热没有了节制,没有了边界感,没有需要去彼此权衡的条件,

那么刺眼的光,会让人无法认清面前的东西究竟要干什么。

烫手的热,原本该捧在手心里的东西,恨不得扔的要多远有多远。

纵观当下社会的家庭矛盾,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微妙的规律,那就是几乎所有不幸的家庭,总会因为某一方的愚蠢或极端导致了“牵一发动全身”。

某个人不行,连带着其他人跟着遭殃,某个人头脑愚笨,全家人都会因为他的愚笨而吃了“愚笨的亏”。

而这一切,往往只是矛盾被进一步激化的开始。

在交际关系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这两个概念。

之所以经常听到,往往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这两个概念确实很重要,

第二,是这两个概念,我们身边总有人做不到。

因为做不到,因为不被尊重,因为拒绝理解,所以就会觉得这两个词的价值就会变得非常重要,这种典型的负面教育会逼着人们清醒,让人们知道被轻视,被忽视的代价有多么让人反感,多么让人可叹。

那么如果把这种体验放到家庭关系这种“更亲密”的环境中,

这种避无可避的痛感,往往会成倍放大。

当我们谈及此处,难免会想到一些看起来更为清醒的言论,比如家和万事兴,为了家和万事兴而让自己“不高兴”,比如容忍,

比如“你选择的你要承担”,比如“家人无法选择但会陪你一辈子”这样类似的观点试图合理化这种痛感。

遗憾的是,即便我们接受了所有试图合理化痛感的说法,双手合十,以虔诚的心态去接纳这种痛感对我们的刺激,也并不会让这种刺激有任何可能减轻的兆头。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对家庭关系上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表达出极其消沉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类似“我想在车里过完余生”的故事能够产生极大的共鸣,

虽然人们总是下意识的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所有的苦,接受了所有的难,但当身边避无可避还要以微笑去面对明明会伤害自己的人和事时,

释怀二字,

就显得格外苍白。

1 阅读:42
袁大岛

袁大岛

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