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看过一部短篇小说,大概的内容是这样的,
说是一个查案的人员来到一处山村,据介绍人讲,
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心性平和,待人友善,
查案的人来此处,是因为接到报案,说是山村里出了一个离奇的命案,
然而查案人来到山村之后,试图联系报案人,却发现报案人不见了,
村子里的人们都在帮忙找,村长也是一脸担忧,
总而言之,大家似乎都在为了山村的宁静表现出一副“拼尽全力”的模样,
但是,在查案人看来,这山村里的气氛似乎过于“友好”了,
每个人都表现出坦诚相待的模样,但问倒命案的细节,
却都在微笑的表情背后,遮遮掩掩,
而更可怕的是,所有的受访村民,竟然出奇一致的都表现出如此的态度,
这让查案人意识到,
这一片祥和的背后,定然藏着某个及其阴暗的事实。
其实我的标题就“剧透”了这部短片小说的结局,
但时至今日想起这部小说,我觉得仍有一些可供参考,
可供聊叙的内容,值得与朋友们分享,
首先,在查案到一半的时候,那个报案人被发现了,
人是发现了,但人也没了,
通过查案人缜密的追凶过后,发现谋害报案人的就是村长,
可全村人都在说村长是无辜的,甚至还有些情绪激动的村民,
一直追着查案人,一直在说,甚至说话间,
还表露出一种凶恶的,迫使查案人接受的状态出来,
而查案人为了稳定住他们的情绪,于是编造了一个谎言,
那就是他也认为村长是无辜的,
也许村长有苦衷也说不定。
实际上,查案人在这个阶段就清醒的发现,
整个村子的风气,所有村民的认知都已经扭曲了,
他们对于装好人这件事,如同心魔一般,
不容他人质疑,也不容自己质疑,
当他们试图努力把好人的身份装的完美无瑕,装的无懈可击的时候,
恰恰证明了他们罪恶的一面,已经压不住了。
压不住了,怎么办?
扭曲一下,接着压。
这就导致了在故事情节中,人们对于恶的定义,
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认知错位,
比如,在剧情对峙阶段,村长告诉查案人,
每个人都有错,但这是人之常情,
不能因为人之常情,都说别人做错了,有罪了,
比如,有人拿石头打别人,
这就是闹着玩,闹大了,才错手杀了人,
又比如,有人偷别人钱,
那说明这个人走投无路了,
偷你点钱,相当于你帮助这个偷钱的人,
那你积德行善,为什么还要说人家是偷呢?
诸如此类的,带有显而易见的,纯粹罪恶的狡辩,
在他们看来,则是一种合理化矛盾,合理化罪恶的说辞,
但恰恰是这种说辞,这种说辞背后的认知,
让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装好人,
自己就是好人:
在这个村子里,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好人,
没有人否定自己,否定被人在装好人,
而在故事之中,那接二连三的凶杀,
甚至牵连出村子里所有人罪恶的铁证,
又是怎么来的呢?
被扭曲的道德观念,让装好人这件事,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
但究其根本,作恶的行为,真正且纯粹的坏人,
是无法真正意义上在“好坏”问题中得到救赎,
所以自我洗脑,掩盖事实,罔顾真相,
乃至于最终撕破虚伪,让恶意得到不加掩饰的释放,
就铸成了这场闹剧的最终结局,
结局之中,恶人得到了“基于合理的惩罚”:
主谋被抓,其他人“说服教育”。
而查案人也得到了“基于揭露真相之后的代价”:
失去一条胳膊,并因此选择离职。
问题似乎有了一个能被称之为水落石出的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谁能接受,谁又愿意信服,
答案往往就不在小说之中,
而在小说之外了。
神级癫老
要是真有这情况,这个村子里的人不能流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