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黄炳权养2700头牛却不卖,饲养几乎零成本,靠牛粪年入上亿

南柯归海 2025-02-04 02:18:28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在广西合浦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中,黄炳权大爷养殖了2700头奶水牛。

让人震惊的是,这些牛并未被他卖出,而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他不仅将家乡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每头牛的背后,更是藏着7万元的净利润,而他自己也因此一步步成为了当地的“亿万富翁”。

他致富的秘诀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从乡村走向了全国的关注焦点?

从废弃物到财富

1995年,黄炳权成立了一家酒厂生产药酒,酒厂运转良好,伴随着销量增长,大量酒糟随之产生。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酒糟是废弃物,还需要花费额外的资金处理,但黄炳权却从中嗅到了商机。

不久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奶水牛的养殖,酒糟本身营养丰富,是很好的饲料补充物。

而奶水牛胃口大,一天需要消耗大量饲料,用酒糟喂牛,不仅减少了酒糟处理费用,还让牛的养殖成本降到了极低。

黄炳权大胆尝试,在2006年创办了自己的奶水牛养殖场,这种“废物利用”的思路很快展现了惊人的成效。

他的养殖场不仅解决了酒糟问题,还通过奶牛养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酒厂和养殖场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链。

奶水牛每天排泄大量牛粪,而这些“废弃物”再次成为了宝贵的资源。

黄炳权从当地的农业专家那里了解到,牛粪经过发酵,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效果远远优于化学肥料。

于是他投资建设了多个大型沼气池,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用于酒厂锅炉的燃料供应和酒厂日常用电。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还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相似的例子在国内也屡见不鲜,在河南省,一些养殖户通过收集猪粪和鸡粪,建造沼气池,将废弃物转化为燃气,用于自家照明和取暖。

山东省某些养殖场利用牛粪生产生物有机肥,供应当地的果蔬种植基地,成为当地绿色农业的标杆。

在循环经济领域,类似的创新还有很多,在福建省部分茶农通过改造茶园,利用有机肥种植无污染的高品质茶叶。

而在江苏省,一些农场引入循环水养殖技术,大幅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不同的是,黄炳权对牛粪的利用不仅限于沼气生产,还延伸到了更多领域。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牛粪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那就不能让这些资源白白浪费。

牛粪的转化利用,是他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也是支撑他养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资源循环

最先被开发的是牛粪制有机肥的项目,黄炳权发现,经过发酵的牛粪富含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尤其适合用于果园和菜地。

他因此建造了专门的有机肥加工厂,将牛粪发酵成袋装有机肥,直接销往农户和种植基地。

这些有机肥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还大幅提升了果蔬的产量和品质,深受种植户的欢迎。

据统计,每头奶牛每天生产的牛粪,经过发酵后可以制作约20公斤的有机肥,每年仅此一项,每头奶牛就能为他带来上万元的额外收入。

广西的多个果园和蔬菜种植基地都采用了黄炳权提供的有机肥,经济效益显著。

黄炳权又将目光投向了水产养殖,在养殖场附近,他承包了多块闲置的池塘,计划将牛粪作为水生植物和鱼类的养料。

此外黄炳权还涉足了食用菌种植领域,牛粪经过高温发酵后成为培育菌种的优质基质。

他购置了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设备,利用牛粪种植香菇、平菇等高附加值的食用菌产品。

种植出来的菌菇因营养丰富、无化学污染而备受市场青睐,不仅为他增加了收入来源,还进一步延伸了养殖产业链。

一头牛每天的牛奶产量大约在5公斤左右,而分辨产生的液态生物肥更是高达150吨,牛奶美日产值大约40元,牛粪产值每天150元以上,保守估计每头牛每年的产值就超过了7万元。

黄炳权对牛粪的多元化利用,是他实现财富积累的重要一环,他用看似“低价值”的资源,构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循环经济链。

这种思路,不仅提升了他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业和环保事业树立了榜样。

技术革新

在黄炳权看来,农业的核心不只是劳动力,而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奶水牛养殖的过程中,他引入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使整个产业链更加高效和科学化。

他在饲料加工环节引入了发酵技术,传统饲料往往存在消化率低、营养浪费大的问题,而黄炳权通过筛选和引进耐酸、耐高糖的菌群,对饲料进行预处理。

这些菌群能够将菠萝皮、芒果核等农副产品下脚料分解,使饲料的消化率显著提高。

牛吃了这种发酵饲料后,不仅减少了饲料浪费,还大幅提升了产奶量。

这些经过发酵的饲料还能改善奶水牛的肠胃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间接提高了牛奶的品质。

他在沼气池的运营中引入了生物科技,在沼气池的实际运行中,甲烷菌是产气的关键。

然而沼气池长期运行后往往会面临结壳的问题,这种“粪壳”由粪便中的纤维和胶质堆积而成,会占据发酵空间,导致产气量下降。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黄炳权带领技术团队筛选了特殊菌群,利用这些菌群分解粪壳中的纤维素和胶质。

通过定期投放菌液,结壳问题得以解决,沼气池的产气效率恢复正常,这种技术不仅延长了沼气池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维护成本。

此外他还引入了微生物杀菌剂,用于养殖场的环境消毒,传统化学消毒剂虽然效果显著,但会随着牛粪进入沼气池,对甲烷菌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沼气生产。

而微生物杀菌剂则通过有益菌群抑制有害细菌,不仅避免了污染,还保护了沼气池内的生物环境。

黄炳权的这些技术革新,不仅让他的养殖场运营更加高效,还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可持续。

农业技术并非只能用于大规模现代化农场,任何规模的养殖或种植,只要善于引入合适的技术,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益。

黄炳权深知,仅仅利用牛粪生产沼气远远不够,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让资源最大化利用。

因此,他对沼渣和沼液进行了深度开发,用它们生产高效的生物有机肥。

牛粪在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渣和沼液,虽然看似废弃物,但实际上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是天然的优质肥料。

为了让这些肥料适应更多用途,黄炳权带领团队对沼渣和沼液进行再次发酵。

这种技术通过菌群的作用,将沼渣和沼液分解成液态生物有机肥,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开发出适用于果木、蔬菜和水产养殖的多种有机肥。

这些肥料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能抑制病虫害,尤其对霉菌类病害的防治效果极为显著。

环保效益之外,生物有机肥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液态肥料不仅减少了农民的化肥成本,还因其市场需求旺盛,成为黄炳权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农业与环保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技术与创新实现双赢,在环保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绿色农业既是责任,更是机会。

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不仅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结语

传统农业并非无力应对现代化经济的挑战,只要敢于创新,废弃物也能创造无限可能。

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在于它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可持续的希望。

在牛粪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环保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刻理解。

黄炳权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在于他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视和应用。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网在2008年12月31日《北海:“循环经济”创奇迹 养牛粪便效益大于奶》的报道

央广网在2010年2月25日《黄炳权的沼气经》的报道

0 阅读:0
南柯归海

南柯归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