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2008年,重庆巫溪县的李常权,年过六旬生活清贫,某夜他梦见自家屋下藏有宝物。
梦醒后他决定挖掘房屋地基,寻找梦中之宝,这一决定引发了家人和邻里的质疑和反对。
然而李常权执意而行,甚至借债5万元,开始了挖掘之旅,没想到这样荒唐的举动,不仅让他实现了年入30万,甚至还成了村里的“首富”。
李常权究竟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何从此就改变了命运呢?
梦境的启示2008年的一个秋夜,重庆巫溪县的李常权做了一个异常清晰的梦,梦中有人低声对他说家的屋子底下藏着宝藏,挖开就能改变命运。
当时的李常权生活拮据,一家人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天一亮,李常权便把梦中发生的事情告诉家人,他坚信这是祖辈对他的启示。
他的儿子李贤惠当场反驳,认为挖房屋根本是无稽之谈,不仅毫无根据,还可能危及房屋的结构安全。
两个女儿也提出担忧,然而李常权的态度却十分坚定,甚至摆出一副绝不妥协的架势,表示必须挖房子。
面对父亲如此执拗的态度,家人无奈之下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这场争论中,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没有人愿意冒险去支持李常权。
但李常权并没有因为家人的质疑而动摇,他找到女儿,提出借钱的请求。
他的理由很简单,只要把房子地基挖开,就一定能找到梦中的宝藏。
两个女儿起初坚决拒绝,但看到父亲的不吃不喝、态度愈发决绝,她们最终妥协了。
女儿们不仅将家里的积蓄拿了出来,还向亲友四处筹钱,东拼西凑给了父亲5万元。
拿到钱的李常权,立即着手雇佣工人开始了挖掘行动,对于李常权的坚持,村里人看法不一。
有人觉得这位老人疯了,竟然相信梦境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也有人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想看看事情究竟会如何发展。
在最初的几天里,挖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工人们先清除了屋内的地砖和泥土,逐步向下挖掘。
但随着挖掘的深度增加,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但他的坚定让家人和工人无言以对,只能继续挖掘。
地下暗河与鱼泉李常权雇来的工人们刚开始时,他们只挖出了泥土和石块,在挖到13米深时,工人们认为再往下挖可能引发塌陷,说什么也不愿意继续干了。
但李常权没有放弃,他毅然决定自己动手,拿起锄头,继续在深坑里挖掘。
担心年迈的父亲出事,李贤惠也只得加入其中,父子俩在坑底轮番作业,日夜不停。
就在两人几乎耗尽体力之时,一场奇迹出现了,李贤惠的一锹刚落下,泉水便突然从土层中喷涌而出。
这股清澈的泉水迅速在坑底积聚,不仅如此,水中竟然夹杂着活蹦乱跳的小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泉水越涌越多,水中鱼类也越发密集,村民们听说了这件奇事后,纷纷涌向李家围观。
李常权家的后院,原本只是一片普通的土地,如今却变成了一口冒着泉水、产出野生鱼的“鱼泉”。
当地渔政部门和地质专家得知消息后,赶到李家进行考察,他们发现这口鱼泉其实是地下暗河的一部分。
巫溪县大宁河沿岸多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水系复杂,李常权父子无意中挖通了这条地下暗河,水流和鱼群随之改道,从泉口涌出。
泉中鱼类也并非普通品种,主要为云南盘鮈鱼和阳鱼,它们生活在暗河之中,以水生蕨类和真菌微生物为食,体表油腻且无鳞,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媒体报道的广泛传播,鱼泉的神秘性和观赏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些游客专程赶来,只为一睹泉水涌鱼的奇景。
有的村民感叹这么神奇的事,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而也有游客表示就算专门开车过来,这一趟也值了。
鱼泉的出现,不仅让李常权一家摆脱了贫困,还让这座小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
鱼泉的发现,起初只是李常权一家摆脱贫困的希望,但随着村民和游客的接连到访,这口泉带来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预期。
面对源源不断的泉水和涌出的鱼,李常权意识到,单靠家庭的自用和贩卖无法最大化利用这一资源,于是鱼泉的商业化开发开始提上日程。
商业开发最初,常权从鱼泉中捞出的鱼,主要是供应给附近的村民,因鱼类肉质鲜美,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将消息扩散到周边地区。
鱼的价格从最初的二三十元一斤迅速上涨到八十元,甚至百元一斤。
游客们纷至沓来,不仅是购买,更是为了亲眼目睹这口“会冒鱼的泉”。
李常权在泉边设置了简单的护栏,收取每人五元的门票费用,仅仅这项收入,每年的汛期就能为李家带来上万元的额外收益。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李常权和家人开始在鱼泉周边进行一系列改造。
他们清理了周边的杂草,搭建了供游客休息的小棚子,并用石头铺设了简易台阶,方便大家靠近泉眼观赏。
在每年的4月至9月汛期期间,泉水涌出的鱼量最多时可达每日数百斤。
为了避免浪费和鱼群外逃,李常权在泉眼处修建了三个鱼池,用于暂时存放鱼类。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还专门来到李常权家,对这口神奇的鱼泉进行了专题拍摄。
根据当地渔政部门的估算,仅泉水中涌出的鱼,加上门票收入,李家的年收入稳步突破30万元,对于一个曾经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转变。
李常权用这笔收入新建了二层楼房,还为儿子购买了一辆汽车,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增加鱼类的产出量,李常权甚至在鱼泉出口处加装了铁桶和水车,以阻挡鱼群流入暗河,同时提高泉水排放速度。
但这样的做法不仅引发了游客的不满,也对鱼群的自然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
有些游客抱怨再也看不到鱼群涌出的壮观场面,为了提升鱼泉的整体价值,李常权一家逐步将鱼泉的运营从单纯的捕鱼和卖鱼,升级为结合旅游观光与体验的综合项目。
他们筹资200万元,开始规划一座名为“神奇鱼泉”的农家乐,不仅提供鲜鱼制作的特色餐饮,还设立了专门的钓鱼和捞鱼体验区。
鱼泉的商业化开发,不仅他们自己富裕起来,周边的村民也因此受益,纷纷参与到鱼泉相关的服务中。
可持续发展随着鱼泉名声日渐远扬,李常权一家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捕捞和商业开发,可能会在短期内耗尽这一珍贵资源。
在渔政部门和专家的帮助下,李常权的儿子李贤惠率先提出人工繁殖云南盘鮈鱼的计划。
经过多次实验,他成功建造了一个小型水库,模拟暗河生态环境,将鱼泉中部分鱼类转移至水库养殖。
李家在鱼泉区域规划了生态教育项目,让游客了解暗河生态的独特性和鱼类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还将每年捞鱼的收益部分用于暗河水质的监测和维护,确保鱼泉的可持续性。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保护了鱼泉生态,还带动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李家主动与村民合作,提供养殖技术,分享收益经验,共同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结语泉眼喷涌、地下暗河,都揭示了喀斯特地貌中隐藏的生态系统,这种水系结构给人类提供了珍贵的自然资源。
李常权凭借执着追求挖掘出地下鱼泉,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他在致富过程中也注重生态保护,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了珍惜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榜样。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人民网在2016年6月8日《重庆老人因"托梦"挖出"鱼泉" :成天然聚宝盆》的报道
重庆晨报在2015年6月22日《农户在院中挖出鱼泉 汛期涌出大量河鱼年增收30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