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道情》写<老兵>:“万里金风病骨秋,老来只话故乡愁,近来乡思也悠悠。”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特别是身居异乡,难免不会产生思乡的情愫,即乡愁。
说起乡愁忆故乡,故乡的风貌出现在脑海中,最直观、醒目的点睛之处,就是镇南涪江边,紧临石佛庙,高高耸立的白塔。在涪江洪水十年九患古岸,大有一种“宝塔镇河妖”的气势。
由于离开故乡过于久远,只记得它是一座四边形多层、挑檐,以麻条石为基础,塔身为古制青砖,琉璃宝刹顶,檐角挂着金属风铃,透着岁月悠远气息的古塔。在朝晖夕阴中,江风振动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串串铃声,传得好远好远,有一种穿透洪荒,直击灵魂的朴重感。
由于川中气侯湿润多雨,又紧靠涪江,因而塔身的挑檐及凸出部位,生长出各种低矮植物。在塔的中上部,竟然长着一株不大也不小的黄葛树,俨然一个独立的生物空间,映衬得白塔很有些不同寻常。
在小伙伴的口中流传着,塔顶上长有灵芝的话题。说是某年、月,一个酒疯子(醉汉)曾徒手攀爬上了塔顶(正常人是不可能攀登上的),摘到灵芝,并安全下来。酒醒后向人炫耀,一摸身上,什么都没有,人们极目一望,塔上灵芝长得好好的,而被人取笑。
更神奇的是说塔内居住着一条神蟒,专职守护塔上的灵芝,不让人摘取。蟒不常露面,听人们议论过,说是有小号水桶粗细,至于长短不详,“神龙”见首不见尾,无从揣度。
故乡古镇,与同时代的川中其他清代、民国建筑雷同,街道是低矮的穿逗、木结构、小青瓦房,是“放之四海”皆一样的模式。唯有镇南的白塔,才是古镇的风水,亮点和精神,提升着古镇的气质。从远处观望,在缭绕的炊烟和晨雾中,显得神秘而玄幻,似乎给古镇带来了一缕缕的仙气,让镇上的居民也有些与众不同。
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初,回家探亲,免不了要去瞻望一下白塔。谁知惯熟常见的白塔不见了踪影,心中一惊,抵拢细察,原址已成为采石过后废墟。心底顿时湧起一阵悲凉,叹惋、怅惘好久,回家一问,才知白塔在两年前就被推倒,原因是为了采取塔基底下的山石,让人禁不住摇头叹息。更让人惋惜的是,竟然连它的一张照片都没能留有。
怀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工作单位,抑制不住伤感的情绪,提笔写了一首《白塔倒了》的小诗,抒发心中的愤懑:
白塔倒了,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姿,只留下太古洪荒的遗痕;白塔倒了,连同塔尖的灵芝;白塔死了,神蟒找不到归宿。
我蹒跚着流下几滴浊泪,从蓝天上摘下几颗星星,撕下几朵白云,用黄葛树叶替你垒起一座小坟,祭奠你的魂灵。
风在叹息,河水抽泣,青山低下了头,夜乌为你颂着祷词。
小镇没了你的身姿,白云没有依傍,剩下纤工们的帆船和号子,晚风把白杨吹响。
注: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以上白塔图片均采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