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8月9日,常遇春奉命回师河北柳河川。当他卸下甲胄后,随即感到全身疼痛难忍,疮口溃烂,血流不止。
傍晚时分,中军营帐传来40岁的常遇春暴亡的消息。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怀疑常遇春的死有很大的问题。收到李文忠的加急奏疏后,朱元璋大惊失色,悲叹道:“我一生铁石心肠,从不为儿女情长所流泪。可常遇春之死,却让我泪洒乾坤,打湿草木。”
自1355年以后,常遇春就成了朱元璋的亲信部下,在之后的多次大战中,常遇春摧锋拔寨,所向无敌。朱元璋曾评价常遇春“智勇不在徐达之下”,并盛赞他开国之功独占七八。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将领却难以保全他的爱子,长子常茂被朱元璋削官罢爵,逼死在龙州,次子常升更是被朱棣乱刀砍死,踩为肉泥。
那么如此受到朱元璋信赖的常遇春为何会暴亡?他的两个儿子又为何会被朱元璋父子先后诛杀呢?
智勇双全常遇春是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1354年,在家乡忍饥挨饿的常遇春不满生活现状,只身前往定远县,投奔啸聚山林的土匪刘聚。
在山上,身手不凡的常遇春屡受刘聚的青睐。出于对他的赏识,刘聚专门将刚入伙的常遇春调任什夫长,引为心腹。
而另一方面,常遇春却对刘聚没有多少好感。刘聚胸无大志,缺乏长远的打算和图谋,不符合常遇春的追求。常遇春有意脱离刘聚,另谋出路。
当时,朱元璋南下定远,攻占滁州,目标直指和州,声威大震。常遇春对他仰慕已久,曾乔装成百姓私下考察朱元璋的志向和为人。在抱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想法后,常遇春趁打劫和州时,擅自离开部队,投奔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却对常遇春并不感兴趣,他曾当面指责常遇春,说道:“你来投奔我,只是因为怕饿肚子吧,我可不收留你这样的人。”
常遇春与朱元璋的首次见面,就是如此戏剧性。朱元璋对常遇春虽满腹怀疑,可仍旧将他留在军中。几日后,朱元璋在采石矶与元军爆发大战。当时,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冯国用、冯胜兄弟,廖永安、廖永忠兄弟都是实力强劲的悍将。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排兵布阵,始终未能拿下小小的采石矶。
在朱元璋一筹莫展时,常遇春驾驶一艘小船,飞速冲入战场,左冲右突,犹入无人之境。采石矶之战是常遇春的首秀,他让朱元璋看得眼冒金光。此战后,常遇春被朱元璋委任为总管府先锋。
然而,常遇春并非是一员只会好勇斗狠的武将,朱元璋曾说他“智勇不在徐达之下”,虽有过分抬高之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次采石矶大战中,朱元璋的队伍遭遇元将蛮子海牙的冲击,损失惨重。常遇春急中生智,以诈败计诱使蛮子海牙倾巢追击,随即常遇春领大军直捣采石矶,不仅彻底击败了蛮子海牙,还将元军赶出了集庆路。
而在围攻集庆时,常遇春指挥兵马忽东忽西,来回调动元军。当他作势围攻集庆西门时,却闪电般的出现在了南门,顺利的击溃了守城兵马。可以说,朱元璋能够夺取集庆,常遇春的功劳最大。
功勋卓著的骁将1360年,陈友谅取代徐寿辉,成为元末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派。他的野心极大,携数十万之众东征应天,在龙湾与朱元璋展开大战。当时,刘伯温力排众议,主张诱敌深入,将陈友谅的兵马诱入龙湾狭窄地带,然后消灭。担任伏击任务的就是常遇春和冯胜,这不是常遇春与陈友谅的首次交战,早在年初时,常遇春就奉徐达之命多次阻挡陈友谅的攻势,他们二人堪称战场上的“老相识”了。
因此,陈友谅遭遇常遇春的伏击后,立刻军心大乱,仓皇逃离,以致首次征讨朱元璋以失败告终。
不久后,陈友谅卷土重来,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陈友谅兵精粮足,且战船高大,实力雄厚。朱元璋靠前指挥时,曾遭遇陈友谅麾下大将张定边的袭击,若不是常遇春突然出现,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元璋早已成了陈友谅的阶下之囚鄱阳湖之战是元末乱局的转折点,也是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时刻。由于徐达需要防备张士诚,故而并未全程参与鄱阳湖之战。因此,在此战中,功劳最多的就是常遇春。
1366年,常遇春跟随徐达东征张士诚。当时,张士诚兵精粮足,所在的平江城坚墙厚,易守难攻。李文忠、廖永忠等人剪除掉张士诚外围羽翼后,常遇春对平江发动猛烈进攻。在舟门,常遇春数次击退张士诚的反扑,彻底打垮了张士诚的势力。
不久后,被常遇春围困在平江城的张士诚自杀了事,威胁朱元璋的两大势力先后被剪除。然而,仅仅半年后,徐达、常遇春就再次领兵北上,讨伐蒙元。
朱元璋创业之后,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战线长且广,每个将领都曾独自开拓过一片天地,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因此,在北伐途中,诸将难免因指挥问题互生嫌隙。然而,朱元璋的处理手段非常简单暴力,他以徐达、常遇春为北征主帅,依次排位。在说道常遇春时,朱元璋不无骄傲地赞道:“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
朱元璋对常遇春的点评令李文忠、冯胜等人心服口服。可见,在大明开国一代的将领中,常遇春的确是首屈一指的攻城拔寨的将才。
暴亡柳河川常遇春也没有令朱元璋失望,他克山东、河南,攻占元大都,击溃名将王保保,所到之处,望风披靡。
然而,在朱元璋下令徐达、常遇春班师后,与徐达早已分兵两路的常遇春却在河北柳河川遭到了致命一击。1369年8月9日这一天,常遇春的大军抵达柳河川。当时艳阳高照,天气炎热,常遇春顿感浑身燥热难耐,脱下厚重的铠甲后,随即全身疼痛。随军郎中检查过后,当即断定常遇春得了“卸甲风”。作为古代极易夺取人命的“中风”,军医也无可奈何。
傍晚时分,常遇春身上的箭疮开始大面积流血,他自感时日无多,召集李文忠交代后事不久,突然暴亡于军营中。
常遇春的猝死与他常年处于高压环境下有很大的关系,自1364年跟随徐达攻克泸州后,常遇春就常年生活在军营中,朱元璋时期的每一次大战都有他的身影。与徐达分兵后,常遇春肩负攻占元大都、上都的重任,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而他本人出生于淮河流域,北伐蒙元以前,常遇春从未越过黄河北上。可他跟随徐达北伐后,远征漠北极寒之地,多次千里奔袭元军,饮食情况难免会出现问题。在多重因素下,常遇春的暴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他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以常遇春的长子常茂为郑国公,多次给于常茂立功的机会。
然而,作为“二世祖”,常茂与他的父亲能力差距实在太大。常茂跟随汤和西征川蜀,无功而返。跟随沐英南下征讨云南,到手的功绩被他放弃。而在与老丈人冯胜北征纳哈出时,常茂又因看不惯纳哈出的行为,在纳哈出自愿投降时,拔刀相向,差点砍断纳哈出的手臂。
更有甚至,常茂对冯胜也极为不满,他多次写迷信上奏朱元璋,状告他的岳父。可是,朱元璋调查后,却发现多是常茂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朱元璋大怒之下,剥夺他的爵位,将常茂外放广西龙州,改而任用他的弟弟常升承继爵位。
然而,常茂到了龙州后,仍旧不老实。他与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勾结,在赵贴坚死后,阴谋夺取赵宗寿的官位,逼反了这个新任土官。当时,朝廷内也是腥风血雨,李善长受到胡惟庸的牵连,被满门抄斩,而作为李善长宠信的学生,常茂更是忧心忡忡。
最终,在朱元璋决定捉拿他之前,常茂服毒自尽,一生无子无女。十年后,朱棣起兵靖难,攻克应天府,与徐辉祖率军抵抗的常升被杀于城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