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开始长征,这场史诗般的战略转移既是红军自我生存的考验,也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红军来到了湘江,这条横亘于前的河流承载着生死攸关的意义。
敌人在湘江设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由重兵把守,妄图将红军全歼于此。而红34师这支由6000多人组成的部队毅然担负起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的艰巨任务,成为长征中最悲壮的章节之一。
在中央军委的部署下红34师作为总后卫留在湘江东岸,他们以寡敌众,与敌军激战四天四夜。鲜血染红了湘江河岸,战士们以生命捍卫了红军主力的安全渡江。这其中100团团长韩伟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和战友们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用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
而红34师付出了几近全军覆没的代价,战斗到最后韩伟的100团仅剩300余人。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迅速判断形势将部队分成小股分散突围。为了掩护战友们的撤退,韩伟带领少数士兵吸引敌人火力。他们与敌军周旋至悬崖边缘,在无路可退之时毅然选择跳崖以求生机。
命运垂青于韩伟,他被悬崖下的树枝挂住奇迹般地捡回一命。第二天他被当地百姓救起。这场惊险的脱险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韩伟从湘江战场活下来后开始了漫长的孤独行军,他四处寻找红军部队,希望能与大部队汇合。
历经数月他辗转抵达武昌,此时的武昌已被国民党牢牢控制,他因为叛徒的出卖被捕。敌人对他的身份并不完全了解,只认定他是红军的一名普通党员,于是判处了他十年有期徒刑。在狱中韩伟始终坚持革命信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选择了沉默,用顽强的意志守住了内心的底线。
随着抗战爆发,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韩伟得以获释,他被送往延安,回到了革命的中心。此时的韩伟心情却异常复杂,湘江战役的失败和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代价,让他倍感内疚。他自责未能带领部队完成突围任务,甚至认为自己不配再见毛主席。
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他在延安呆了半年,始终未敢主动向毛主席报到。毛主席得知韩伟到了延安,心情十分激动。他很快派人通知韩伟,希望见他一面,韩伟的迟迟不见让毛主席颇为不解。
在毛主席眼中韩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也是自己的首任警卫排长。早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三湾改编期间,韩伟就开始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在这段时间里他以突出的表现和敢于直言的个性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与器重。
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抗大做完报告后特意安排抗大教育长刘亚楼通知韩伟前来见面,当韩伟战战兢兢地走进毛主席住处时毛主席亲切地打量着这位老战友。他用幽默的方式缓解韩伟的紧张:“我的警卫排长还是当年的样子嘛。”
韩伟听到毛主席的问候强忍着眼泪,却始终低着头不敢直视。他终于坦承,自己因为湘江战役的失利和被俘的经历,不敢面对毛主席。毛主席拍了拍韩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他为红军主力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牺牲,没有什么需要内疚的。
韩伟在这一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宽容与关怀,终于卸下了多年的心理负担。这次见面不仅是韩伟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他革命信念再次坚定的起点。此后韩伟被派往晋察冀军区,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他以严谨的作风和勇敢的精神投入抗日战场,屡次立下战功。
解放战争期间他再次担负起重要指挥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新中国授衔时韩伟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对他革命生涯的高度肯定。
韩伟的内心始终无法忘怀那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友,红34师的6000多名将士几乎全部由闽西子弟组成,他们在战斗中无怨无悔地献出了生命。而作为红34师唯一幸存并被授衔的将军,韩伟常常感到自己对不起这些战友,他认为自己的将军荣誉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晚年韩伟多次表达对红34师战士的怀念,他坚持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福建闽西革命公墓,而不是八宝山革命公墓。他说:“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后要与他们同眠,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1992年韩伟因病去世,骨灰按照遗愿安葬在闽西革命公墓,与当年的战友永远长眠。韩伟将军从安源路矿的工人队伍中走出来,经历了北伐、秋收起义、湘江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忠诚与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