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在宁夏“强首府”战略支持下,银川市坚守黄河“几字弯”生态之绿,不断增强产业动能,以精细化发展激发城市活力,以良好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向着更具竞争力的实力之城迈进。
作为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被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独特,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宁夏首府,银川市可谓责任重大。经过多年努力,经济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发展质效不高、远离主要市场、产业结构不优等难题。2023年5月,宁夏出台了《关于加快首府银川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强首府”战略,推动银川市提升经济引领度和要素集聚度,引领产业高端化、创新协作化发展,建设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四省边际门户城市、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健康中心、内陆开放枢纽。
两年来,银川市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市经济质效,打造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集聚高地,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指标增速在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省会(首府)城市居前列,经济首位度稳定在50%以上;打造黄河“几字弯”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如今,“强首府”成效如何?银川市探索出哪些解题密码?
增强产业动能
强首府,关键在强产业。银川市推动数字经济、氢能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出打造中国新硅都等。不过在实际发展中,一些企业面临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困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成为产业园区和企业破题的重要选择。
走进位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夏中欣晶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机器有序运转,经过拉晶、检测、切片等工序,不同规格的单晶硅片陆续下线,成为下游硅晶圆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现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在科技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产品质量加速提升。”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凯介绍,目前公司拥有106项国家专利,已成长为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重点企业。
不远处的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车间里,风电增速器、风电变桨减速器等产品源源不断走下智能生产线,供应国内外市场。
2003年公司成立之初,减速器市场被国外厂家垄断。该公司总裁常晓薇说:“科技创新是打破市场垄断的重要路径。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公司发展。在国内风力发电机领域,公司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列。近3年公司科研投入累计超过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6%,目前拥有专利200余项,主导、参与制定标准13项。”从生产减速器产品到带动产业链发展,威力传动与80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进步,成长为银川市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
一个个快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卡位入链”,在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进。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雷冰海认为,这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之以恒打造西北特色产业高地的成果。
当前,园区内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3个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现代物流2个新兴业态正加快发展。“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走出一条‘科技+数字’赋能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雷冰海介绍,“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示范企业—领军企业”科技企业培育体系、“雏鹰—瞪羚—独角兽”高成长型企业成长通道等举措加速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目前,该园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培育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4个。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纵深推进,产业园区竞争已从“政策比拼”转向“生态竞争”。雷冰海坦言,园区发展面临着逆向虹吸效应、要素流动失衡、物流与供应链短板放大、市场辐射能力受限等困局。园区坚持科技创新,制定“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计划、打造热处理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解决物流装卸等隐性成本痛点,推动园区能级不断跃升。
做足绿色文章
春风渐劲,银川市贺兰县2000多名干部职工在农田水网、城市周边义务种植了上百亩“新绿”。今年,该县将实施农田林网建设100亩、退化林修复465亩,开展灌草综合整治5000亩。
对处在黄河上游的银川来说,绿色发展是“强首府”的一道必答题。这既源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任,也是“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探索绿色路径的现实需要。
在宁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门口,货车往来繁忙,刚下线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板材等绿色建材被运往各地。车间内的自动化生产线上,相邻的西夏热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经过浇筑、静养、切割等工序变废为宝,成为新型绿色环保建材。“现在是宁夏及周边地区建设的忙碌期,车间开足马力生产,建材日产量达到1200立方米。”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孔繁红说。
在这家公司,科技赋能逐绿效果显现。“公司投资打造5G+智能工厂,各工序使用电脑可视化监控平台操作,实现生产动态全面监控。”孔繁红介绍,经过智能化升级后,生产设备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20%,设备故障率降低25%以上,材料浪费减少30%,每年可减排上万吨二氧化碳。
守护好黄河流域生态,更多企业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宁夏赛马水泥有限公司投入上亿元,实施烟气超低排放治理、厂区环境及矿山生态修复。作为银川市首批核定排污权的企业,共核定可交易排污权二氧化碳165.6吨、氮氧化物363吨。
近日,在银川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首笔交易中,多家公司参与竞拍,好不热闹。“减排量变成了看得见的红利,大家对排污权改革就更有积极性了。”宁夏赛马水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文华说,公司将继续对4条生产线实施改造升级,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近年来,银川市逐步实现对交易污染因子、交易区域、行业类型全覆盖,实现主要污染物指标由政府无偿划拨到市场公开交易的历史性转变。
“3年来,银川市在宁夏创新开展了‘多权融合’试点、碳普惠交易试点、氮氧化物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单’等,为宁夏纵深推进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银川市委副书记、市长陶少华说。改革以来,银川市已累计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317笔,成交额1354万元,交易笔数居宁夏第一位,抵押贷款6笔,授信金额1.3169亿元。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银川市已累计减排氮氧化物5810.77吨、挥发性有机物944.96吨、化学需氧量4098吨、氨氮175.55吨,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38项任务协同推进,工业能耗强度不到宁夏平均水平的1/3,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资源有价、环境无价”成为社会共识。
挖掘发展潜力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银川市精细化发展有了指南。一个城市的发展资源是有限的,银川市通过不断挖掘资源发展潜力,推动城市发展品质提升。
兴庆区是银川市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破解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挤占发展空间、阻碍产业转型升级、产出效益低等难题十分紧迫。兴庆区委副书记陈伟说:“通过采取政府收回一批、土地整理一批、增资扩能一批的办法,兴庆区全面梳理存量资产,动态更新空置楼宇数据库,通过开展二次包装招商,资源盘活效果显现。”目前,该区实施闲置资产盘活项目17个,撬动社会投资10.34亿元。
近日,兴庆区兰傒谷商务广场商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启动,将引入15家知名酒店、建设千人级宴会厅,后期将开通机场、景区、酒庄等旅游直通车,联合文旅产业链,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兰傒谷商务广场负责人纳丽娟看来,激发沉睡资源发展活力,可以起到让“人气”聚起来、“商气”旺起来、“烟火气”浓起来的效果。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银川市不断从沉睡资源中寻找经济增长点,2024年以来开展闲置资金、闲置资产、闲置土地、闲置项目专项整治工作,因地制宜出台盘活存量资产的配套实施细则,为优质资源量身定制盘活方案。
目前,银川市共盘活存量资金14.41亿元,统筹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清理工程欠款、促进产业发展等亟需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盘活资产变现37.89亿元,盘活土地出让42.89亿元,不断增强城市“造血”功能。
盘活闲置资源,需要城乡一体推进。永宁县摸清闲置资产底数和闲置原因,“一产一策”制定盘活措施。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该县盘活工业园区闲置低效用地1318亩、闲置低效厂房5.68万平方米,过去闲置的农业温棚、养殖圈舍、废旧鱼池等如今也热闹了起来。
提升短板是城市精细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过去的发展短板有了发展活力。在贺兰县的宁夏蓝湾生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新鲜的南美白对虾发往全国各地。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之一,这里有现代化循环水养殖温棚1.8万平方米,南美白对虾高产示范池塘温棚400亩。
“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让这片盐碱滩变成了海鲜渔场。”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强佐洲说,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新模式,当地对盐碱地进行了综合治理。循环水净化模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值,也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厚植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更优更好,才能为“强首府”集聚产业、招引人才。为此,银川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荣获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
“咱们边吃边聊,请大家畅所欲言,困难可以谈、建议可以说、意见可以提。”4月上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赵旭辉邀请来自共享集团、威力传动等企业的10位代表共进早餐。这样的早餐会已从2022年延续至今。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就是要搭出优质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打造得好,政策举措更实惠,企业发展档次越来越高,吸引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常晓薇说,得益于政策扶持,公司发展面临的资金、用地、用工等难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刚毕业不久的刘佳如今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的员工,银川市给予新就业大学生工作补助等举措增强了她留在这里发展的信心。银川经开区拥有27万平方米职工公寓,企业员工可拎包入住,极大缓解了企业留人难题。
此外,银川市开展了“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2年吸引14万青年人才扎根银川,全职引进硕博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连续3年翻番。
优化营商环境,各区县因地制宜将政策落实落细。西夏区推行“首违不罚”,包容新兴业态发展,2022年至2024年从轻、减轻、不予处罚案件218件;推行柔性执法,进行200余次行政指导,引导企业合规经营。金凤区在企业纾困解难办公会暨全方位提升营商环境座谈会上,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清欠中小企业账款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30家企业代表围绕要素保障、降本增效、市场拓展等提出诉求,并得到了具体解决方案……
2024年,银川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0亿元,经营主体达40多万户。当地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银川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新型工业化18条、奶产业10条、房地产12条、城市机会清单100条等政策,不断提振经营主体发展信心。
宁夏中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投产第二年成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企业,2024年被评为宁夏专精特新企业。“相应政策及资金的及时兑现,让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孔繁红说。
2024年,银川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居西北五省区省会(首府)城市第一位。当前,银川市正以“更优生态”厚植发展沃土,以“更强动能”推动创新突围,以“更暖服务”回应企业期盼,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端产业集聚高地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