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中村:跨越时空的宁静之美

余慈姚江 2024-10-24 15:37:29

烟雨中村

赵解放

按理说,游山玩水最为理想的天气状况,通常被认为是风和日丽、碧空如洗之时,阳光普照大地,万物清晰可辨,一切都显得那般明媚与鲜活。然而,我却出人意料地偏偏选在了烟雨溟濛的日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粉墙黛瓦掩绿树,古桥青溪映翠峰”的中村之旅。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瞬间置身于一幅浑然天成的彩墨丹青之中,那如梦如幻的景致,令人心醉神迷。

中村,它静静地坐落于余姚市鹿亭乡的境内,其古名唤作龚村。据历史记载,早在宋朝时期,便有龚姓之人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开启了这片土地的人文篇章。然而,该村在 1954 年以前,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正处于余姚、慈溪、鄞县三县交界的中心地带。在唐宋时期,这里是越州与明州的分界之处;到了明清时期,则成为了绍兴府与宁波府的交界之地。正因如此,“中村”这个名字应运而生,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说来也巧,其实中村与我的老家仅仅相隔一座山而已。但长久以来,我向来只是听闻过它的鼎鼎大名,却始终未曾有缘与其谋面。直到 2008 年 6 月的某一天,承蒙鹿亭乡政府郑国光先生的盛情邀请,我生平第一次踏入了中村这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那一刻,我仿佛被一道神奇的光芒所击中,一下子被它那无与伦比的美丽所惊艳,一种相见恨晚的强烈感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细细算来,此次已是我第三次走进中村。先前的两次到访,皆有人陪伴在侧。人多的时候,难免脚步匆匆,走马观花,对于中村的美,感受自然不够深刻。故而,此次我特意孤身独行,悄无声息地踏入这片古村,怀着悠然自适的心境,想要细细地品味中村那深藏在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砖瓦之间的独特韵味。

兴许是下雨的缘故,再加上并非节假日,这座古老的村落少了往昔的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那份难得的清幽恬静,恰如我心中一直所向往的那般美好,正合我意。我手中擎着伞,缓缓地走着,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我边走边看,思绪也如同脱缰的野马,不时信马由缰地遐想一番。此时此刻,我仿佛饮酒微醺,身心都沉浸在一种奇妙的氛围之中,又恍然觉得自己身处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梦境之中,久久不愿醒来。

中村之美,实乃四季各异,各有千秋。春时,繁花似锦,如烟似雾,那缤纷的色彩仿佛是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将整个中村装点得如诗如画;秋至,落日余晖洒下,给村庄披上一层金黄的纱衣,温暖而宁静;冬临,霜晨中的中村宛如一位沉睡的仙子,静谧而神秘。而当前正值初夏时节,最应景的莫过于这微濛细雨。

烟雨里的中村,宛如一位羞涩的佳人,清润灵秀,若隐若现。其美妙之处正在于那份含蓄,不张扬,不炫耀,却美得飘逸出尘。那淅沥婉约的韵致,犹如古筝轻弹,声声入耳;那隽永曼妙的风味,恰似唐诗宋词里漫出来的意境,韵味悠长,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沿着晓鹿溪北岸那洁净的路埠缓缓蹀躞。这座偌大的村落仿佛凝固了时间,锁住了岁月的变迁。每一步都好似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时空穿越之感。在那浓荫的重重掩映之下,溪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静静地流淌着,似乎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溪水两侧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整体保持着白墙黑瓦互相映衬的古朴格调,那简约而典雅的风格,彰显着岁月的沉淀。然而,在那鳞次栉比的石垣砖壁、木栋重檐组成的传统楼宅之间,也不乏镶嵌有混凝土搭配琉璃瓦的现代建筑。令人惊叹的是,由于规划控制得当,这些现代元素竟丝毫不显突兀碍眼,反而与传统建筑和谐连贯,交相辉映。在这烟雨霏微之中,整个村落呈现出一派古朴素净的迷人景象。

家家户户皆别出心裁,各自装点着自家的一方天地。有的院落里种植着排列齐整的苋菜,那翠绿的叶片在细雨的轻抚下愈发鲜嫩;有的屋顶上栽满了葳蕤的天葱,葱叶随风摇曳,生机勃勃;有的墙角溜出蜿蜒的葡萄藤叶,那嫩绿的藤叶仿佛在探寻着未知的世界;有的壁头蔓延着旺盛的爬山虎,那一片片绿叶如同绿色的瀑布,倾泻而下。这一切都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每行百来步,在界墙转弯处或不同建筑群的间隔里,总有一条清幽的小巷。这些小巷就像人身上的经脉,延伸到每一户人家的门口。在朦胧的雨帘里,这一条条窄窄的、悠长的、湿漉漉的石弄小巷令人浮想联翩。仿佛在那小巷的深处,随时会袅娜地飘出一个丁香一样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她带着淡淡的忧愁,轻轻地走过,只留下一个令人难忘的背影,让人的思绪久久地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情境之中。

缓缓地踱步到仙圣庙的门口,那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门上的铺首低垂,仿佛在沉睡之中。抱鼓石前,横七竖八地堆放着木料,看样子似乎正在闭门修缮当中。据相关的历史记载所述,仙圣庙最初于南宋时期始建于茅坪山巅,在元代的时候迁建至中村。然而,在清顺治十八年的除夕夜,一场无情的大火将其焚毁,直到康熙三年才开始重建。

此时,嶒崚的马头墙峭立在微雨中,那高耸的姿态显得有几分落寞。唯有廊檐下悬挂着的盏盏红灯笼,为这略显冷清的场景平添出了一丝喜气。抬头望去,那黑色的匾额上“仙圣庙”三个繁体金字,字体浑厚遒劲,苍健质朴,透着一种雄浑的力量感。据说,这乃是姚江名宿魏振纲先生的手迹,其书法造诣之高,令人赞叹不已。

离仙圣庙仅仅咫尺之遥的地方,便是声名远播的白云桥。白云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年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历经了多次的毁坏与重建。现存的这座桥于清光绪十六年重建而成,属于陡拱式单孔结构。其造型峻峭古朴,独具一格,装饰和雕刻更是极富艺术性,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巧思与精湛技艺。

远远望去,白云桥宛如半轮明月横卧于天空之中,而桥下的半轮则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上下合璧,恰似一幅动态的水彩画屏,美轮美奂。又仿佛是通向仙境的一扇月洞门,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气息。在这烟雨霏霏的氛围里,白云桥仿佛笼着一层淡淡的轻纱,隐隐约约地显现出半抹翠微远影和一痕斜树娟秀油绿的婷婷倩姿。那优美的姿态映印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美得让人不禁心驰神往,仿佛灵魂都要被这美景所吸引。

走近桥头,但见那石阶寂寥而清冷,栏柱斑驳陆离,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它就宛若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叟,静默无语地守望着时光的流转。石栏外长满了簇簇野棘和一绺绺藤蔓,那些毛茸茸的枝叶像古桥的须发一般,缀着一颗颗湿润润的雨珠,微微颤抖着。“野溪清浅度危桥,径策枯筇上紫霄。客路行随流水远,征人与坐白云高。”不知是哪位有心人,精心地择取了南宋楼钥《资圣寺》和《雪窦道中》的诗句,拼凑成了这首关于“白云桥”的诗篇。虽说不免有张冠李戴之嫌,然而却也别有一番韵味,为这座古老的桥梁营造出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我踩着那布满岁月痕迹的石阶,一步步登上桥顶。在那憨态可掬的望柱石狮前停下了脚步,收起了手中的伞,任由那窸窸窣窣的蛛丝细雨沾上额头,带来一丝丝纤纤微凉,仿佛与这古老的桥梁一同感受着岁月的轻抚。

举目凭眺,整个中村仿佛被一层轻柔的薄纱所笼罩,烟笼雾锁,缥缈弥蒙,氤氲在如梦似幻的视界里,宛如一幅空灵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迤逦的山峦在那浓厚的雾霭缭绕之中若隐若现,偶尔露出数点黛色的峰影,有的如发髻般端庄,有的似螺蛳般小巧,还有的仿若佳人俏丽的蛾眉,形态各异,引人遐思。绿草芊芊的坡地上,墨绿的、蓊郁葱茏的是那茂密的树丛,它们像是大地忠诚的守护者,坚定地挺立着;浅黄的、大片大片的是那成片的竹林,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山脚下,一垄垄的樱树、海棠、红枫、红檵相互夹杂在一起,色彩交织,错落有致,使原本单调的山野瞬间呈现出一片活色亮眼的景象。倘若在春季,那更是一番令人陶醉的美景。遍地的油菜花如同金色的海洋,随风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映山红热烈似火,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桃花粉若云霞,娇艳动人;杏蕊洁白如雪,素雅清新。它们竞相绽放,争奇斗艳,那该是另一番姹紫嫣红、斑斓多姿的景致,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将这山野装点得如仙境般迷人。

溪两岸尽显一片清润油亮的色泽,连绵的樟树苍郁繁密,那粗壮的枝干犹如巨人的手臂,伸展向天空。一株株枫杨树遒劲壮实且丰茂,微风拂过时,枝叶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还有那粗挺的皂荚树,枝干坚硬,充满力量;柔绵的柳树,枝条依依,宛如绿丝绦般轻盈。它们一齐儿披着嫩绿的新衣衫,又像涂抹了一层鲜亮的油彩,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但里层的老叶和底部的枝干,在光线暗淡处透出深沉的幽绿,那是岁月沉淀的痕迹。那一团一团深浅不一的绿,一股脑儿投映在微澜轻漾的溪里,洇成黄的、碧的、翠的、黛的彩晕,如同一幅流动的油画,色彩斑斓,变幻无穷。倘若晴日,抑或水波凝静之时,明镜似的溪面清晰地印满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和游人缤纷的倒影。天空的湛蓝、云朵的洁白、青山的翠绿、树木的葱茏以及游人的欢声笑语,都一一映照在这平静的溪面上,形成亦真亦幻的景象,让人分不清哪是真实,哪是倒影,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之中。

溪中央横躺着碇步桥,那一块块石头整齐地排列着,宛如琴键。水流穿过石墩间的空隙,瞬间迸发飞珠溅玉的响声,那清脆的声音如同大自然奏响的乐章,悦耳动听。一道一道的水流冲泻下来,溅起无数的水花,宛如珍珠洒落,融进幽深的石门潭。而后,水流再经白云桥向怪石嵯峨的下游奔腾而去,一路欢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临去时,断断续续的雨丝似乎已停息,天光也渐渐亮堂起来。漫山的烟气正慢慢弥散,如同轻纱被缓缓揭开。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幽微的味息,如丝如缕,那味道隐约似栀子花的芳馥,芬芳扑鼻,让人陶醉;又仿佛龙井茶的栗香,醇厚悠长,直沁人心脾。烟雨中的中村,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令人美不胜收,遐想万千。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丝气息都仿佛在触动着心灵的深处,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0 阅读:2
余慈姚江

余慈姚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