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战国时代宛如一场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大戏,各方诸侯逐鹿中原,英雄豪杰辈出,奇谋妙计纷呈。而在这乱世舞台之上,有一位女性以其非凡的智慧、果敢的决断和惊世骇俗的行事风格,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奇,她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 宣太后芈氏。
芈氏出生于楚国丹阳,也就是现今湖北那片钟灵毓秀之地,具体生辰已在岁月的流转中隐没,卒于公元前 265 年 10 月。她别名芈八子,这 “八子” 乃是秦国后宫八级位份中的一级,秦国后宫等级森严,自上而下依次为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初入宫闱的芈氏,位份不过尔尔,可见其最初在秦宫的日子并不好过。彼时,秦楚两国出于政治上的相互制衡与联合,频繁联姻,芈氏作为楚国贵族之女,肩负家族使命,远嫁秦国,成为秦惠文王的妃子。
起初,在秦宫后院,芈氏与惠文王后相比,就如同黯淡的繁星相较于皎洁的明月。惠文王后出身尊贵,端庄持重,是后宫众人仰望的存在;而芈氏虽灵动聪慧,起初却仅得八子之位,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个普通妃嫔。但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芈氏接连诞下三个儿子,在那个 “母凭子贵” 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她的地位如春笋破土般节节攀升,逐渐引起了惠文王后的侧目与忌惮。
相较于惠文王后,秦惠文王明显更偏爱芈氏的才情与风姿,这无疑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惠文王后的心窝。醋意与怨愤交织,让她下定决心要打压芈氏。秦惠文王驾崩后,局势瞬间倒向惠文王后一方,其嫡子秦武王继承大统。没了秦王的庇护,芈氏瞬间从云端跌入谷底,在宫中举步维艰。惠文王后与秦武王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将芈氏的儿子嬴稷送往燕国为质,让这对母子分离,饱尝艰辛。
秦武王,这位身形魁梧、力能扛鼎的君王,空有一身蛮力,却无治国的韬略与远见。他痴迷武力,以斗力较技为乐,将朝堂变成了角力场,但凡勇力过人者,不论德才,皆能平步青云。秦国国力渐盛,剑指洛阳,攻下此城后,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那象征九州的九鼎,在他眼中成了炫耀武力的最佳道具。其臣孟贲强提鼎半尺后力竭而落,秦武王却不顾劝阻,执意逞强,怎奈力不从心,鼎轰然砸下,重伤右脚,当晚便气绝身亡,徒留朝堂一片哗然,也为秦国的政治乱局拉开了序幕。
值此秦国朝堂动荡、王位悬空之际,芈氏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登场了。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便在秦国官场崭露头角,他精明干练、谋略过人。见外甥嬴稷有难,他联合姐姐芈氏,凭借燕、赵两国在背后的支持,力主拥立嬴稷为王。然而,秦惠文王子嗣众多,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惠文王后与秦武王的嫡妻武王后不甘示弱,合谋拥立公子壮,一场长达三年、史称 “季君之乱” 的惨烈王位争夺战就此爆发。朝堂上下,血雨腥风;宫廷内外,人心惶惶。各方势力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历经无数次惊心动魄的交锋,最终,魏冉凭借卓越的智谋与果敢的决断,助力公子稷成功胜出,登上秦王宝座,是为秦昭王。
嬴稷即位,三十岁的芈氏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荣升为秦国太后,史称 “宣太后”。为稳固幼子尚显稚嫩的王座,宣太后尽显政治智慧,祭出联姻这一古老而有效的策略。她为儿子迎娶楚王的公主为王后,用血缘纽带加固秦楚联盟,为秦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筑牢根基;同时,将秦国宗室女子远嫁楚国,编织起一张紧密的政治关系网。自此,宣太后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临朝称制生涯,正式掌控秦国朝堂大权。
掌权之后,宣太后用人唯亲,却也用人有道。魏冉被委以重任,封为将军,秦国军政大权尽入其手,成为朝堂上一言九鼎的权臣。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市封为泾阳君,封地从陕西泾阳拓展至河南南阳宛地;公子悝封为高陵君,封地由陕西高陵迁至河南郾城邓地。这些封地的变迁与拓展,侧面反映出宣太后主政时秦国开疆拓土的雄心与实力,她的治国手腕与谋略可见一斑。在她的精心操持下,秦国朝堂渐趋稳定,政令畅通,国力蒸蒸日上,犹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漂泊许久的巨轮,终于找准方向,向着霸主之位破浪前行。
宣太后的赫赫功绩,足以在青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民间津津乐道的,却是她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风流韵事。在世人眼中,她打破了传统女性的诸多禁锢,活得洒脱随性。实则,宣太后挑选情人并非随性而为,而是暗藏深意,每一步都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她所钟情之人,必定对秦国有着利国、利家、利己、利民的价值,堪称一场场精心布局的政治棋局。
遥想当年,秦惠文王在位时,义渠虽表面归附秦国,实则心怀不轨。待惠文王、武王相继离世,继位的秦昭王年幼懵懂,尚未能掌控大局,义渠王瞅准时机,撕下伪装,对秦国边境烧杀抢掠,边民苦不堪言,西部边陲战火纷飞。这义渠王年轻气盛、桀骜不驯,偶然间窥见宣太后的绝世风姿,顿时色心大起,目光中满是贪婪与觊觎。宣太后审时度势,深知硬拼绝非上策,于是忍辱负重,主动向义渠王献媚。义渠王受宠若惊,以为就此捏住秦国命脉,自此耀武扬威,频繁出入秦宫。
殊不知,宣太后心中早有谋划,在与义渠王虚与委蛇的数年里,她暗中布局,不动声色地借助义渠之力发展秦国势力。秦国铁骑在这段时间秣马厉兵,悄然壮大。终于,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温柔缱绻之夜,宣太后瞅准义渠王放松警惕、疲惫慵懒的时机,悍然出手,利刃出鞘,终结了义渠王的性命。随后,秦国大军如汹涌潮水般扑向义渠,一举将其灭国,长久高悬于秦国头顶的西部利剑,就此折断。只是,传闻中,伴随义渠王倒下的,还有她与义渠王所生的两个儿子,这一段孽缘情仇,随着历史的风沙掩埋,徒留后人无尽唏嘘,也让人看到了宣太后为达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
宣太后的情史中,魏丑夫最为出名。这位大臣常被宣太后以共商国是之名召入宫中,实则暗通款曲,尽享私密时光。魏丑夫声名大噪,源于宣太后临终前的那一场风波。彼时,宣太后病重,自知大限将至,竟传令在自己下葬时,要魏丑夫殉葬。消息传来,魏丑夫吓得肝胆俱裂,惶惶不可终日。幸得大臣庸芮挺身而出,面见宣太后,巧言相劝:“太后,人死之后可有知觉?” 宣太后微微一怔,答道:“想来应是无知觉了。” 庸芮步步紧逼:“若人死后无知,您岂不是平白断送魏丑夫性命?若死后有知,先王在地底几十载,怒火恐十分旺盛了,太后您见到先王,补过还来不及,哪有机会跟魏丑夫相会?” 宣太后沉思良久,终觉有理,长叹一声:“罢了,就依你所言。” 魏丑夫由此逃过一劫,这场风波为宣太后的传奇人生添上了一抹别样的诙谐色彩,让人们看到即便在生命尽头,她依然保持着那份率性与洒脱。
然而,真正让世人对宣太后刮目相看、惊掉下巴的,并非她处理情事的果敢决绝,而是她那惊世骇俗的论政风格。彼时,韩国雍氏被楚国大军围困,长达五个月之久,城中断粮缺水,百姓哀号,形势危如累卵。韩襄王心急如焚,多次派遣使者奔赴秦国求救,可宣太后稳坐朝堂,不为所动,任凭韩国使者磨破嘴皮,就是不肯松口出兵。
后来,韩国派出能言善辩的尚靳出使秦国,试图说服秦昭王和宣太后。尚靳见到二人,言辞恳切:“韩国于秦国而言,犹如唇齿相依,是秦国的天然屏障,每逢战事,必为先锋。如今韩国深陷绝境,危在旦夕,‘唇亡齿寒’之理,望秦王与太后明鉴,若秦国此时不施援手,他日秦国亦难独善其身。” 宣太后听闻,微微挑眉,心中暗许此人言辞有理,遂单独召见尚靳。
殿堂之上,气氛凝重,宣太后直视尚靳,语出惊人:“当年我服侍惠王时,惠王若只是将大腿压在我身上,我便觉疲倦不堪,难以支撑;可当他将全身重量都托付于我时,我却反觉轻松惬意,你可知为何?只因后者让我有所得,能予我舒适之感。现今你求我出兵助韩,且看当下,秦国若兵力不足、粮草不丰,仓促出兵,非但救不了韩国,还可能累及自身。要化解韩国这场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物资,你们韩国总得拿出些诚意,让我秦国有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行。” 此番言语,以夫妻私密之事类比军国大事,惊世骇俗,全然不顾世俗礼仪规范,尽显宣太后的开放不羁、不拘小节,也让世人看到她在政治博弈中的精明与现实。
公元前 270 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国朝堂之上,宣太后一族势力如日中天,虽无篡夺王位之心,却因外戚集团权势过重,事事皆由其决断,秦昭王虽身居王位,却仿若傀儡,大权旁落之感如影随形,每日在惶恐不安中煎熬。
恰在此时,一位来自魏国的贤士 —— 范雎,闯入秦国历史舞台。范雎,字叔,人称范叔,他才能出众,智谋过人,本为魏王效力,却因锋芒太露,遭奸佞小人妒忌谗言陷害,魏王昏庸,听信谗言竟欲将他处死。幸而秦国使者王稽独具慧眼,见范雎狱中仍谈吐不凡,认定其有大才,于是买通看守,偷偷将他带回秦国。
范雎入秦后,秦昭王听闻其名,迫不及待屏退左右,与他促膝长谈。范雎毫无保留,直陈秦国沉疴:“大王啊,如今秦国朝堂之上,上有太后威严压制,下有奸臣谄媚蛊惑,您身处深宫,被侍从环绕,犹如置身迷雾,难以辨别善恶忠奸。长此以往,往大了说,秦国宗庙恐有倾覆之危;往小了讲,大王自身亦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臣听闻,善治国之君,对内需强化王权,令出必行;对外应亲掌外交,权衡利弊。可如今穰侯(魏冉)派出去的使者,肆意操纵王权,任意和诸侯结盟或断交,擅自对外用兵,征伐敌国,朝野上下,莫敢不从。于是,打了胜仗,战果全归穰侯所有;一旦失利,则令百姓怨声载道,祸害由国家承受。当今秦国,太后、穰侯只手遮天,臣民眼中哪还有大王您的威严?幸而今日臣还能见大王独守朝堂,臣实在忧心,往后秦国主持国政的君王,不一定是大王的子孙!”
秦昭王本非碌碌无为之人,对宣太后和魏冉专权之事早有不满,范雎这番肺腑之言,恰似利刃,直戳心窝,将他心中隐忧一股脑挑明。秦昭王喟然长叹:“想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称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仲父’。” 言罢,当即封范雎为相。
范雎拜相之后,雷厉风行,大力推行改革,向朝堂积弊开刀,整肃吏治,削弱外戚势力。数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终于助力秦昭王夺回王权。秦昭王一朝大权在握,迅速出手,废掉宣太后名号,并流放穰侯魏冉,曾经依附太后的亲信大臣纷纷倒台,被逐出函谷关。至此,宣太后长达数十年的统治落下帷幕。公元前 265 年十月,被废次年,这位曾在秦国政坛翻云覆雨、威震八方的芈氏,因病溘然长逝,葬于芷阳骊山,谥号 “宣”,为她传奇跌宕的一生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