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搞自主电芯,这波操作到底是想追赶比亚迪,还是为了“自救”?
说白了,电池这玩意儿,就跟人的心脏一样,车企想在电动车领域呼风唤雨,手里没点儿硬货肯定不行。你品,你细品,前有LG能源解决方案和SK Innovation为了电池技术,闹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上演了一出商业“谍战”大戏,这事儿是不是给现代汽车敲响了警钟?2019年,LG能源解决方案(当时还是LG化学电池部门)直接在美国把SK Innovation给告了,说他们偷了自己的电池技术商业机密。这官司打了两年多,最后SK Innovation赔了LG能源解决方案2万亿韩元(差不多17.8亿美元),才算消停。你说这事儿,现代汽车能不紧张吗?
更何况,现代汽车自家的IONIQ(艾尼氪) 系列电动汽车,在全球卖得还算不错,但要跟比亚迪比,那销量差距,啧啧啧,简直没眼看!具体来说,虽然IONIQ 5和IONIQ 6这两款车都挺受欢迎,但架不住比亚迪那边车型多、销量猛啊。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现代汽车电动汽车全球销量跟比亚迪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你说,这能不让现代汽车心里犯嘀咕吗?
这还不是最扎心的!韩国的电池产业,其实有个挺大的软肋——对中国产电池材料的依赖度太高了!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在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这些关键原材料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就拿正极材料的前驱体来说,超过80%都得从中国进口。这啥意思?说白了,就是命脉被人捏在手里啊!这要是万一有个风吹草动,供应链断了,那整个韩国电池产业都得跟着遭殃。现代汽车搞自主研发电芯,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给自己留条后路。
现代汽车也不是单打独斗,他们也在积极寻求对外合作。2021年11月,现代汽车集团就投资了美国固态电池公司Factorial Energy,想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抢占先机。要知道,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电动汽车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也更好。这还不算完,2023年11月,现代汽车又跟韩国电池制造商SK On宣布,要在美国佐治亚州巴托县砸50亿美元建一座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35GWh,能给大约3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这波操作,既能满足北美市场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需求,又能享受到《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的补贴,简直一举两得!
要说现在最让现代汽车坐不住的,还得是比亚迪的“超级e平台”。上个月,比亚迪公开了这个超高速充电技术,简直是颠覆了人们对电动汽车充电的认知。1500V超高电压平台,800kW单枪峰值功率,双枪叠加更是能达到1000kW!配合10C高倍率电池,充电5分钟,续航500公里,峰值充电速度达到每秒2公里!我的天,这简直是把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技术要是普及开来,以后谁还担心电动汽车充电慢啊?
反观现代汽车,虽然也在努力提升充电速度,但跟比亚迪比,还是差了那么一口气。你说,这能不让现代汽车感到压力山大吗?比亚迪都开始搞兆瓦闪充技术了,首搭车型汉L、唐L也已经上市了。
不光是现代汽车,现在全球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加速布局自主电池生产体系。特斯拉直接生产“4680电芯”,用在Cybertruck和Model Y上;比亚迪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做电池起家的,现在自主生产的“刀片电池”都成招牌了;丰田也在日本生产电池,还准备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投140亿美元建电池工厂。
那么,现代汽车搞自主电芯,到底能不能成功呢?这还真不好说。像LG能源解决方案这样的传统电池巨头,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还有巨额的初始投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而且,自主研发电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风险也是不小的。
话说回来,现代汽车不搞自主研发,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被比亚迪越甩越远吗?当然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自主研发电芯,还能更好地适配自家车辆的软件和平台,降低成本,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加速研发速度。
现代汽车搞自主电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这条路不好走,但再难也要走下去。
这年头,谁手里没点儿真家伙,都不好意思出来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