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作战有多艰苦?老兵:战友在换防前夕崩溃牺牲,羡慕死亡

千字历史 2024-12-29 21:38:38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仅用了28天就达到反击目的,随即撤军。然而,接下来的十年,中越边境时有摩擦,最出名的要算老山战役。

当年,在老山战役前线流传着一句话,叫“战好打,苦难熬”,这个苦,就是蹲守“猫耳洞”的艰难。

曾有老兵说,有战友已在猫耳洞里坚守70多天,还没等到下一批士兵来,在换防前夕精神崩溃,最后牺牲在前线,曾说:“这样猫着,不如痛痛快快出去打一场,我宁愿死在阵地,也好过在这里等着。”

猫耳洞,是对这种战时掩体的别称,形似猫耳,又小又黑又潮湿,是老山地区最多的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洞,有天然的,也有后来人工挖掘的。

在战斗岁月,小小的猫耳洞就是前线战士的一个个小阵地,有时候炮弹刚好炸在猫耳洞,有的战士血溅洞壁,当场牺牲,有的中弹,没能及时转移出去,也在猫耳洞里流尽最后一滴血。

猫耳洞低矮狭窄,坐伸不起腰,躺直不了腿,大一点的猫耳洞有3-4个战士,小一点的猫耳洞常常只有一个战士,很多时候只能匍匐在内,转身都很困难。

在洞里,只有两种食物,罐头和压缩饼干,只能饱腹,没有任何味道,吃多了烧心,缺水的时候,吃饼干都割嗓子。

只有一个出口的猫耳洞内温度高,湿度大,衣物霉烂,被褥从没干过。

很多战士刚开始还穿着背心裤衩,衣服被浸湿以后,紧贴着皮肤,从来没有干过,到后来,大家都不穿衣服。

老山属于亚热带气候,进入雨季后,猫耳洞里的状况更糟糕,阴雨连绵不断,石壁上一直渗水,脚下的地也从来没有干过,整个人就像被水困住。

当时,两军对峙时间很长,战士吃喝拉撒都在洞里,大小便就用空的罐头盒装起来,垒在一起。

狭小的空间里,气味难闻,霉菌味、汗酸味,夹杂着腥臭味,污浊不堪,让人呼吸都透不过气来。

更可恶的是有蚊子、老鼠、蝎子、蜈蚣等层出不穷,裸露的皮肤被咬了很快就鼓起大包,发炎,流脓溃烂,疼痛钻心。

环境太恶劣,吃药擦药都不能缓解,有战士忍不住,生生把长好的皮剥了一层又一层。

最难忍受的是没有水喝,猫耳洞一般都在高地,有时候和后方的通道被敌人炮火封锁,阵地送不上水,只能靠接雨水饮用,天不下雨,他们就更没水喝。

战士们为了维持生命,舔过石头上的露珠,喝过自己的尿液,渴极了看到液体就想喝,煤油、风油精,都被喝进肚子,喝完就不停呕吐。

在猫耳洞的每一分钟都要咬牙坚持,到防御后期,几乎每个人都得了皮肤病,浑身上下都是疮,脓水顺着身体往下流。

战区雾大雨多,猫耳洞整天不见阳光,又没有办法洗澡,身上有一点剐蹭就会红肿、瘙痒,疼痛,最为严重的是烂裆。

哪怕后方送来药水,也没有办法治疗这个病,战斗间隙,基本上所有的战士们都在抓痒,烂裆是顽疾,很多同志撤下战场以后,到后方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有好转。

老山前线的猫耳洞,是一代军人的艰苦记忆,他们手握钢枪,尽管浑身是伤,与老鼠蛇虫为伍,心中却有一股劲儿。

这是为祖国后方十亿人民能站起来,在阳光下跑跳笑闹,可以放心大胆游玩的劲儿。为了身后亿万人民的幸福,他们把自己十七八,二十几岁的青春,藏在猫耳洞。

我们这一辈,已经离这些都太远了,珍惜今天的和平,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内蒙古农业大学--一等战功校友重返昔日战场,讲述“猫耳洞”经历

0 阅读:158
千字历史

千字历史

专注于历史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