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原来是个银样鑞枪头,打脸了贾元春,将贾宝玉窘态全曝光

君晓吖侃红楼 2024-09-12 18:40:51

林黛玉进贾府,自然就见到宿命中的“天魔星”贾宝玉。延续前世情缘,开启还泪人生。既是还泪,注定二人之情最终会以悲剧收场。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开始的情缘注定还是美好的。

那么,林黛玉是什么时候与贾宝玉生了情愫?曹雪芹在文中写的明白,就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在那之前,宝黛之间尽管亲密却还只是“兄妹情谊”。虽与别个不同却都没有超出兄妹之情。而当贾元春下旨让贾宝玉跟着众姐妹住进大观园后,他最早觉醒了对林黛玉的感情。

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哪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

贾宝玉搬进大观园后,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很快就不自在,甚至逃避出了大观园,整日在外头“鬼混”,还“痴痴”发呆。

他的反常表现一点不奇怪。皆因情窦初开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女儿们每日亲密不避讳,所引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异样变化。才会“逃避”而去。

但最让他不自在的,肯定与林黛玉有关。曹雪芹尽管没写明,但贾宝玉那种“痴痴”状态,可不只是“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困惑,分明是情窦初开时的迷惘。

贾宝玉察觉到他对林黛玉的情感发生变化,再不是哥哥妹妹之情,更不再是兄妹之间的相处。而是他无法面,又心生恐惧的异样之情,才会逃出大观园去。

那时候,贾宝玉的彷徨与忐忑是每个人少年时必有的经历。好在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小厮茗烟见主子不开心,也知道他到了年纪“需要”一些课外“学习”,便由己及人的替贾宝玉搜罗了一些杂书。这其中自然有少儿不宜的,也有礼教规矩不允许的。但肯定要比贾宝玉日常接触的书籍更有意思。

所以,贾宝玉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人生第一次手不释卷的努力学习起来。自然也从那些书中寻找到了让他迷惘的答案,解决了心中困惑,也勇敢回到了大观园中。

话说那一天他偷拿着一部《会真记》,背着人坐在山石后头阅读,正被葬花后的林黛玉撞见,并识破遮掩之辞,迫使他拿书来给她一观。

曹雪芹在书中写的虽是《会真记》,实际从后文的引文来看,贾宝玉当时所看,应该就是王实甫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也称《西厢记》,改编自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

《西厢记》讲述崔莺莺与张生在丫头红娘的撮合下终成眷属的故事。现在看并无问题,内容也不是少儿不宜。但在《红楼梦》时代却是典型的禁书。皆因书中宣扬男女之情为当时世俗礼教不容,是“私情”“丑祸”和“不才之事”的代表,三人更要被冠以“奸淫狗盗”而为世人唾弃。

这也是曹雪芹以《会真记》遮掩《西厢记》的原因。与《西厢记》的团圆结局相比,《会真记》结局,崔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以张生“洗心革面”知错而改迎合了当时的礼教世俗。

曹雪芹以《会真记》落笔,也是对世俗礼教吃人真相的抨击和鞭挞,但也侧面透露出无可奈何的事实,为宝黛之情的发生和发展遮掩。

贾宝玉和林黛玉此时并没有那般“危机”意识,都沉浸在好故事触发的个人情感的激荡情绪中。贾宝玉已是明白自己心迹,便有点“过来人”的沉稳。他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仿佛有点试探林黛玉之意。

林黛玉尽管表现生气,却也没有真气恼。反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击贾宝玉,说要告诉舅舅去。吓得贾宝玉慌了手脚急忙道歉,倒让林黛玉忍不住笑他:“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这个小细节非常重要,从林黛玉的“勇”看贾宝玉的“懦”,为二人未来感情悲剧伏笔。而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那段誓言,我认为是《红楼梦》直指最终结局的伏笔,后文会讲到。

这边贾宝玉被袭人找回去,林黛玉却感受到情感和心灵的巨大冲击。尤其当她又听闻梨香院正排演的《牡丹亭》时,才彻底觉醒了心中之情,一时情感激荡不能自持。

至此,贾宝玉和林黛玉之情算是正式确立。其中自然也经历了双方不断试探和怀疑。比如林黛玉作《葬花吟》前后二人的争吵。打醮清虚观回来因张道士提亲,金玉良姻和金麒麟等事引起的大闹等。两人的狐疑和磨合符合小儿女感情朦胧期的试探,非常好看。

直到到底贾宝玉被打那天,白天由贾宝玉对林黛玉“诉肺腑”说出那句“你放心”。晚上再由贾宝玉派晴雯送给林黛玉的两条旧手帕,仿效《西厢记》故事。林黛玉体会出贾宝玉的真实情意,才算彻底敞开心扉接纳二人之情。从此二人互为知心,感情一日千里。

贾元春肯定想不到,她将贾宝玉放进大观园离开贾母,帮助母亲王夫人得到弟弟的监护权,却促成宝黛之情的发生和发展。

而王夫人属意薛宝钗,支持金玉良姻,也早影响到贾元春的立场。这从端午节赐节礼,元春有意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样,就表现的清楚。

其实曹雪芹早在元春省亲当天就已经明确了她的立场。元春回来一开口就说:“花溆即可,又何必蓼汀”,又将贾宝玉认为两全其妙的红香绿玉修改为怡红快绿,就是她反对林黛玉的立场隐喻。

“蓼汀”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罗邺的《雁二首》之一,雁在《红楼梦》里,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香玉”借由贾宝玉讲述“小耗子偷香芋”的“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既证明了香玉是林黛玉,也讽刺了贾元春、王夫人鼠目寸光,贾家“有眼不识真香玉”。

“绿玉”更就是黛玉。林黛玉前世绛珠草,今生姓林,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都注定其为“绿”的底色,与“红”对照。

且“黛”色本就有“绿”的意思。像山青如黛,远山如黛,黛眉绿鬓等,也都是形容绿到极致近乎黑色。

《韩非子·显学》记载: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于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指出“黛”为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而“青”的本意就有“绿、黑、蓝”三色。曹雪芹引用的“黛”玉,实为取“青”之“绿”意,作绿玉解释。

是以,贾宝玉才说“红香绿玉”两全其妙。哪怕贾元春不喜“绿玉”还固执作“绿玉春犹卷”,都是作者借以暗示他对林黛玉的坚持。

而《红楼梦》中凡涉及到的“绿玉”,就像“雪”隐喻薛宝钗一样,要作林黛玉解释。不多赘述。

贾元春受母亲王夫人影响,反对宝黛姻缘和林黛玉,也注定宝黛之情要受到强大的狙击和反对,甚至是“棒打鸳鸯”,导致林黛玉最终的“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就像贾元春省亲当晚所点的第四出戏《离魂》出自《牡丹亭》,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林黛玉最终会重蹈杜丽娘结局,相思而死,泪尽而亡。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9

君晓吖侃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