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长征期间做了些啥?为何能在长征后成为了党内二号人物

草原晨曲 2025-02-11 23:13:57

刘少奇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届中央领导圈层的核心人物,是工人阶级的卓越领导人,始终奋斗在工人阶级战线上的他,曾受到毛主席高度肯定,自始至终都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然而,自1931年后,刘少奇似乎就淡出了大众的视线,逐渐低调、内敛,大家对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了解甚少。

那么,刘少奇凭什么在长征结束后成为党内二号人物呢?

亲密战友

刘少奇是湖南宁乡人,与毛主席算是半个老乡,二人最早的交集发生在1920年,那时刚从中学毕业的刘少奇,听闻毛主席在湖南组织了青年团,他便风尘仆仆地由京到湘,参与其中。

不久,毛主席在安源考察回来后,觉得组织工人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将组织安源工人大罢工的重大任务托付给刘少奇。

刘少奇到了安源后,与李立三同志一道,号召一万七千余名矿工组织罢工,取得重大胜利,也就是从此时起,刘少奇的工人阶级中开始有了威望。

到了三十年代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为了挽救革命,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北上陕北,伟大的长征正式开启,在此过程中,刘少奇又是毛主席坚定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刘少奇依旧凭借自己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力,组织起一支“工人师”,经过多重整编,这支部队被命名为第八军团,组织特意让他担任军团长。

在渡过湘江过程中,刘少奇和第八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部队几乎打光,幸亏遇到陈云部,才得以度过危机。

饶是如此,刘少奇所率第八军团依然完整的保存这上百份重要文件以及大量银元,但是这一次,刘少奇是切身体会到问题所在,绝不能这样下去了。

所以,在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上台发言,言辞激烈地指出了错误,并博古等人提出严肃批评。

毛主席当时也在会议现场,他内心是完全,认同少奇同志的观点,直到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理论,刘少奇又是毛主席坚定的支持者。

其实,在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氛围特别浓厚的形势下,我党为了团结更多数人参与革命,其实是开辟了两条战线。

毛主席继续留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实现农村根据地,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

而刘少奇则深入白区,利用其自身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力,秘密在白区组织力量,在城市中开展斗争。

其实,刘少奇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对毛主席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实施土地改革的有力补充,让城市与农村这两条战线双管齐下,互相支撑,从而让革命事业从困厄中走向康庄大道。

卓越贡献

从北平到天津再到东北地区,刘少奇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北方整个地区,他深入白色恐怖氛围最为集中的各大城市。

面对复杂的局势,各种各样艰难的条件,刘少奇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为中央所确立的“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呼号,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错误主义予以坚决的抵制,尖锐的批判。

他认真总结了自大革命失败以来我党在白区所积累的斗争经验,并将之诉诸笔端,写出了大量极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对党的纠偏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937年初,刘少奇的一篇《关于白区职工运动工作的提纲》在党内广泛传阅,文章深刻总结了自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在白区的斗争经验,是一篇很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刘少奇的一系列言论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他万分赞同刘少奇的观点,并且说他终其一生都在领导群众斗争与处理党内关系,在这两点上积累下十分丰富的经验,是一个能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行家里手,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所以在1943年,刘少奇便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此外,刘少奇的军事领导能力也可圈可点,他统帅红三军团时,面对粮食危机,果断地成立“筹粮委员会”,为困厄时期的红军带来了生机,沿途百姓秋毫无犯,在群众中间树立了良好口碑。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刘少奇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中共扩大六届六中全会,刘少奇曾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建立可行的制度,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促进党内团结。

而在1941年所开展的整风运动中,任弼时,王稼祥都对刘少奇过去所做额一系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进一步促进了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充分认识。

刘少奇还是走完长征全程的先驱者,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了他的慷慨直言,让不少保持头脑清醒的同志逐渐站在毛主席一方,从而真正地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尤其是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时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与陈毅一起,力挽狂澜,竭力挽救了新四军。

所以无论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时期,在刘少奇的多番努力下,让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让新四军得以保持活力,如此巨大的贡献,如此广泛的影响力,成为炙手可热的二号人物,乃是当之无愧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