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课《藏戏》课堂笔记、练习题及阅读题

飞阁流丹大海 2022-03-11 20:22:57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课《藏戏》课堂笔记、练习题及阅读题

【一】课堂笔记

【二】阅读题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节选)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剧种之一,它流传于江西省会——南昌市及周围的新建,安义、奉新、进贤等县份,是一个拥有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剧种。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 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福州抚州府《县志》“风俗”记(栽 载):只见高安有“滚金线”,抚州禁唱“儿郎戏”。 《南昌县志》记载:有灯无戏,也无禁戏事。可能在道光年间“南昌彩灯”尚未成戏。

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有十二个茶婆子,手提花灯演唱,“ 十二月采茶”,每人唱一个月。每句均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曲调活泼风趣,内容以描写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为主。因此,南昌采茶戏也曾叫“茶灯戏”或“花灯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才形成了戏剧形式。(居 据)目前所知,南昌采茶戏最早只不过是道光末年左右距今约150多年才开始形成戏剧形式的。

到光绪末叶,有的班社曾请京剧及赣剧艺人交戏,唱小戏以外还加唱一些整本大戏。因而成为 “半班”。在这一阶段里的班社,业余性质的较多,各方面设备,服装,乐器都很简陋,化妆也很简单,场面上只有锣鼓伴唱,没有管弦伴奏。演唱期间,均在农闲时唱神戏,还演赌戏。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经常烧班社衣箱禁演,更不让三角班在城市里生长,因此采茶戏在城市的影响很小。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根据课文,判读对错。

(1)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唯一剧种。(     )

(2)道光年间,采茶戏还未形成。(     )

(3)由于反动统治者的阻挡,采茶戏不能在城市得到发展。

(4)采茶戏最初主要是反映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     )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意思的转换     B. 表示,声音有较大的停顿

C. 表示声音的延长。   D. 表示解释说明。

4. 光绪末叶,采茶戏有什么特点?

答案:1. 原 栽  居  2.(1)×(2)√(3)√(4)√  3.D   4.特点:成为半班;业余性质多;服装、乐器简陋,化妆简单;在农闲时唱神戏和赌戏。

木偶戏(节选)

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因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故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选自《音乐生活》 2014年第4期 有删减)

1.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

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

2. 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      朝;经典传统剧目有《          》《                 》等;分为泉州的          和漳州的          两大流派。

3.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     ”画出来。

4.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5. 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答案:1. 栩栩如生  声名鹊起  2. 明朝    大名府 雷万春打老虎  南路 北路   3. 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4. 秀才梁炳麟屡次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 5. 屡次失意的梁炳麟发明布袋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三】练习题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大笑    两面三(    )    (    )心所欲     (    )哉悠哉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江水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换一种说法)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换一种说法)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4.摘抄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答案】

1.哄(堂)大笑   两面三(刀) (随)心所欲    (优)哉悠哉

2.(优美)的歌声 (俊俏)的容貌 (婀娜)的舞姿 (咆哮)的江水

3.(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4.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在________历________月,习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中国某一传统节日(除春节外)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

2.提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3.端午  樱桃和粽子   七夕  放莲花灯  中秋节  月饼  重阳节  登高

4.通过对比,突出我国春节的热闹气氛和民族特色。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答案不唯一)

0 阅读:0
飞阁流丹大海

飞阁流丹大海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